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及其热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0355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及其热管结构,包括一第一毛细部及一第二毛细部,该第一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呈螺旋状缠绕集结成束,该第二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并环绕包覆所述第一毛细部,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此结构的设计,由于第一毛细部呈螺旋状缠绕,可提生热管整体支撑力外,还可通过所述第一、二毛细部的密度差异,借以产生不同毛细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及其热管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及其热管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大幅增加支撑强度,并具有不同毛细力的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及其热管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智慧电子装置及其他电器设备的微小型化、高性能化日趋显著,此代表着用于其内部的热传元件及散热元件也相同需配合朝微小型化及薄型化方向设计,借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热管为一种导热效率极佳的导热元件,其热传效率优于铜及铝等金属数倍乃至数十倍左右,因此于各种热关联设备中用作冷却用元件。 传统热管结构其有多种制造方法,例如在一中空管体中填入金属粉末,并将该金属粉末通过烧结的方式于该中空管体内壁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又或于所述中空管体内置入金属材质的网状体,该网状毛细结构体会展开并自然的向外伸张贴覆至该中空管体内壁以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但现今因电子设备的微小薄型化需求,致需将热管制作成平板型。 所述该平板热管虽可达到薄型化的目的,但却延伸出另一问题,由于该平板热管是将金属粉末烧结于热管管径的内壁表面,令其烧结体得完整全面的披覆于壁面上,致使对该平板热管加压时,该平板热管内部位于加压面两侧之毛细结构(即烧结之金属粉末或网状毛细结构体)易受到挤压破坏,进而由该平板热管的内壁脱落,故令该薄型热管的热传效能大幅降低或甚者失能;此外虽该平板热管能达到热源传导,但由于平板热管其于制成薄型化后,因为薄化的目的造成内部毛细结构的毛细力不足,再者,也因平板热管薄型化加工时管内流道面积减少,故使毛细力降低,导致最大热输送量也降低。 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的缺点: 1.传统热管的支撑力较弱; 2.毛细传输力效果较差。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急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硬度的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具有不同毛细传输力的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支撑硬度之热管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具有不同毛细传输力的热管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呈螺旋状扭绕集结成束;及一第二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该第二毛细部环绕包覆所述第一毛细部。 优选的是,该第一毛细部密度大于该第二毛细部密度。 优选的是,该第一毛细部及该第二毛细部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的玻璃或碳纤维材质所构成。 优选的是,该第一毛细部、该第二毛细部为相同或相异的材质。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管体,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一第三侧壁以及一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该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该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二侧壁之周侧与所述第三、四侧壁相连接,并所述第一、二、三、四侧壁共同界定一腔室;及一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设于所述腔室内,该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更包括:一第一毛细部,由多个纤维呈螺旋状扭绕集结成束;及一第二毛细部,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该第二毛细部环绕包覆所述第一毛细部。 优选的是,该第一毛细部密度大于该第二毛细部密度。 优选的是,该第一毛细部及该第二毛细部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的玻璃或碳纤维材质所构成。 优选的是,该第一毛细部、该第二毛细部为相同或相异的材质。 优选的是,该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位于所述腔室中央位置处,并该第二毛细部与所述第一、二侧壁相接触。 优选的是,该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是位于所述腔室内的一侧,并该第二毛细部与所述第三、四侧壁其中任一相接触。 优选的是,该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系位于所述腔室内的两侧,并该第二毛细部同时与该第三、四侧壁相接触。 通过本专利技术此结构的设计,因所述第一毛细部呈螺旋状扭绕方式集结成束,再通过所述第二毛细部交织构形成网状结构环绕包覆于所述第一毛细部外侧,其中该第一毛细部密度大于第二毛细部密度,使得所第一、二毛细部于携带所述腔室内的液态工作流体时,由于密度上有所差异,进而可产生不同的毛细传输力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第一毛细部呈螺旋状扭绕的方式,可用以提升管体整体结构的硬度,进以提升热管结构的整体支撑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热管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热管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热管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I 第一毛细部11 第二毛细部12 热管结构2 管体21 第一侧壁211 第二侧壁212 第三侧壁213 第四侧壁214 腔室215 眼模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图3,为本专利技术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一种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1,包括一第一毛细部11及一第二毛细部12,该第一毛细部11由多个纤维组成,并该等纤维呈螺旋状扭绕集结成束,所述第二毛细部12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且该第二毛细部12环绕包覆所述第一毛细部11外侦牝其中该第一毛细部11密度大于该第二毛细部12的密度。 续请参阅图2,其中,想将第一、二毛细部11、12结合形成所述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I之方式可通过工业用之一眼模3工具,将第一、二毛细部11、12 —并穿过该眼模3后,因眼模3内部具有的特定孔径的结构,会产生一压力压迫通过的第一、二毛细部11、12,使原本个别结构的第一、二毛细部11、12于通过该眼模3后结合形成扎实而紧密的交叉编织毛细结构I。前述的第一、二毛细部11、12可由金属材质,如铜材质,或是非金属材质,如玻璃或碳纤维材质所构成,又所述第一、二毛细部11、12可同时为相同材质所构成,亦或所述第一、二毛细部11、12为相异材质构成,其皆可依照需求进行不同的毛细结构设计。 再请参阅图3为本专利技术热管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如图所示,一种热管结构2,包括一管体21及一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1,该管体21具有一第一侧壁211、一第二侧壁212、一第三侧壁213以及一第四侧壁214,所述第一侧壁211相对该第二侧壁212,所述第三侧壁213相对该第四侧壁214,该第一、二侧壁211、212的周侧与所述第三、四侧壁213、214相连接,并所述第一、二、三、四侧壁211、212、213、214共同界定一腔室215,其中该腔室215是供汽液工作流体流通的一空间。 所述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I设于所述腔室215内,该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I更包括一第一毛细部11及一第二毛细部12,该第一毛细部11由多个纤维呈螺旋状扭绕集结成束,所述第二毛细部12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且该第二毛细部12环绕包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呈螺旋状扭绕集结成束;及一第二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该第二毛细部环绕包覆所述第一毛细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呈螺旋状扭绕集结成束 '及 一第二毛细部,是由多个纤维交织构形成网状,该第二毛细部环绕包覆所述第一毛细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部密度大于该第二毛细部密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部及该第二毛细部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的玻璃或碳纤维材质所构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毛细部为相同或相异的材质。5.一种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管体,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一第三侧壁以及一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该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该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二侧壁的周侧是与所述第三、四侧壁相连接,并所述第一、二、三、四侧壁共同界定一腔室;及 一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其系设于所述腔室内,该交叉编织的毛细结构更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修维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