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95744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上包括公共电极层、及设置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上且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绝缘的多组触控驱动电极,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交叉绝缘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嵌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用于触控输入的触控面板广泛用于电视机、手机、便携终端及其它显示装置中,其中将触控电极内嵌于显示屏内部的嵌入式(In-cell)方案,既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受到各大厂商的重视。 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层的平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A-A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和与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20,其中彩膜基板20上具有多个触控感应电极21,阵列基板10上具有由交叉设置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2和多个公共电极13组成的公共电极层11。如图1所示,各公共电极13和触控感应电极21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条状电极,且触控感应电极21位于各公共电极13上方;触控驱动电极12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且由通过触控驱动信号线14电相连的多个块状触控驱动子电极构成,例如图1中所示的触控驱动子电极 12a、12b、12c、12d。 然而,现有的内嵌式触控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12与公共电极13的负载不一致,使得这两部分的画面显示不均,严重影响画面品质,且触控驱动电极12的负载较大,触控信号远端不容易实现触控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内嵌式触控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与公共电极的负载不一致使得这两部分的画面显示不均的问题。 为此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上包括公共电极层、及设置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上且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绝缘的多组触控驱动电极,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交叉绝缘设置。 优选地,各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各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每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被分隔为多个大小形状相同的触控驱动子电极。 优选地,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设置在与其相邻的两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之间。 优选地,各个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的宽度为4mm至6mm。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之间的间距为4 μ m至8 μ m。 优选地,各个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为金属网格图案。 优选地,所述金属网格图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图形与数据线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图形与栅线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同一行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通过至少一根触控驱动信号线电相连。 优选地,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与所述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同层制作,且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绝缘设置。 优选地,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上的电极保护层。 优选地,所述电极保护层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像素电极层同层制作,且与像素不连接。 优选地,所述触控驱动电极采用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制作。 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内嵌式触控面板。 通过采用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触控驱动电极与公共电极的负载,从而提高画质,并且还能够有效增加触控感应电极与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边缘互电容,降低正对电容,提高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电极和公共电极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A-A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驱动电极和公共电极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沿图3中的线B-B的截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驱动电极和公共电极层的平面示意图,图4示出了沿图3中的线B-B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与现有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结构中将公共电极层分割为公共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不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不分割公共电极层,从而不改变公共电极层的原本功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其中阵列基板10上包括公共电极层11及设置在公共电极层11上且与公共电极层11绝缘的多组触控驱动电极12,该内嵌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感应电极21,触控驱动电极12与触控感应电极21交叉绝缘设置。 更具体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和与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20,其中阵列基板10与彩膜基板20中间夹置有液晶层,并通过对盒工艺对盒在一起,从而形成触控面板。彩膜基板20上设置有多组触控感应电极21,阵列基板10上设置有公共电极层11,公共电极层11上设置有绝缘层15,绝缘层15上设置有多组触控驱动电极12,并且触控驱动电极12与触控感应电极21交叉设置。图4仅出于示例的目的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触控感应电极不一定设置在彩膜基板上,也可以将其设置在阵列基板上,只要不与触控驱动电极接触即可。触控驱动电极12与触控感应电极21的交叉设置使得边缘互电容较大且正对电容较小,从而提高了触控灵敏度。 从图3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公共电极层和触控驱动电极的图案,如图3所示,各组触控驱动电极12沿第一方向X延伸,触控驱动电极12由通过触控驱动信号线14连接的多个大小形状相同的触控驱动子电极Tx构成,或者说每组触控驱动电极12沿第一方向X被分隔为多个大小形状相同的触控驱动子电极Tx,各组触控感应电极21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X与阵列基板上的数据线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Y与阵列基板上的栅线的方向一致。 优选地,触控驱动电极12设置在与其相邻的两组触控感应电极21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之间,从而使得触控驱动电极12与触控感应电极21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之间不存在交叠,从而使得边缘互电容最大化,进一步提升触控灵敏度。各个触控驱动子电极Tx的大小形状相同,每个触控驱动子电极Tx的宽度大约为4_至6_,相邻两个触控驱动子电极Tx之间的间距为4 μ m至8 μ m,且触控感应电极21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位于相邻两列触控驱动电极12之间。 [0031 ] 优选地,触控驱动电极12上还设置有电极保护层16,该电极保护层16可以与像素电极层同层制作,且与像素不连接。由于像素电极层通常采用ITO、IGZO等材料形成,在触控驱动电极12上设置有电极保护层16可以防止触控驱动电极12被氧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上包括公共电极层、及设置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上且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绝缘的多组触控驱动电极,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交叉绝缘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阵列基板, 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上包括公共电极层、及设置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上且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绝缘的多组触控驱动电极, 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交叉绝缘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其中各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各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每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被分隔为多个大小形状相同的触控驱动子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设置在与其相邻的两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其中各个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的宽度为4mm至 6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其中相邻两个所述触控驱动子电极之间的间(613? 4 μ m M 8 μ 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其中各个所述触控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英明董学王海生丁小梁杨盛际赵卫杰任涛刘红娟邓立广段亚锋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