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苗捞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92868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蟹苗捞网,包括:第一不锈钢圈和第二不锈钢圈,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之间连接有不锈钢条;筛绢网,所述筛绢网包裹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外侧;以及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不锈钢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蟹苗捞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减少蟹苗在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脚的损伤,提高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苗的成活率,增加养殖收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蟹苗捞网
[0001 ]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的捞网,尤其是蟹苗用捞网。
技术介绍
蟹类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海水蟹类如青蟹、梭子蟹,淡水蟹类如河蟹等均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象。众所周知,大规模蟹类养殖的推广得益于蟹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在蟹整个人工育苗过程结束后,需要对培育所得的蟹苗进行分装、打包运往不同的养殖场所。在捞蟹苗的过程中,传统的捞网其网体本身比较软,容易将蟹苗缠在捞网内。同时由于网身软,网身的网眼没有拉伸开,网身也不平整,此易导致蟹苗的蟹脚卡在网眼中,使蟹脚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减少蟹苗在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脚损伤的蟹苗捞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蟹苗捞网,包括:第一不锈钢圈和第二不锈钢圈,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之间连接有不锈钢条;筛絹网,所述筛絹网包裹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外侧;以及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不锈钢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之间的垂直高度为3厘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不锈钢圈的直径为30厘米,述第二不锈钢圈的直径为20厘米。 优选的,所述筛絹网的目数为60目?80目。 本技术蟹苗捞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减少蟹苗在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脚的损伤,提高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苗的成活率,增加养殖收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蟹苗捞网结构示意图。 本技术蟹苗捞网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不锈钢圈2-第二不锈钢圈3-不锈钢条 4-筛絹网 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蟹苗捞网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技术蟹苗捞网由第一不锈钢圈1、第二不锈钢圈2、连接不锈钢条3、筛絹网4、把手5组成。第一不锈钢圈I在上面,第二不锈钢圈2在下面,两者之间通过不锈钢条3焊接在一起。第一不锈钢圈I直径为30厘米,第二不锈钢圈2直径为20厘米。第一不锈钢圈I与第二不锈钢圈2间的垂直高度为3厘米。第二不锈钢圈2与连接不锈钢条3外侧包裹一层筛絹网4。筛絹网4目数为60目?80目。把手5焊接在第一不锈钢圈I上。使用时手持把手进行蟹苗的捞网作业即可。 本技术蟹苗捞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减少蟹苗在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脚的损伤,提高捞网操作过程中蟹苗的成活率,增加养殖收益。 以上已对本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蟹苗捞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不锈钢圈和第二不锈钢圈,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之间连接有不锈钢条;筛绢网,所述筛绢网包裹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外侧;以及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不锈钢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蟹苗捞网,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不锈钢圈和第二不锈钢圈,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之间连接有不锈钢条; 筛絹网,所述筛絹网包裹在所述第一不锈钢圈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圈外侧;以及 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不锈钢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蟹苗捞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士明王建钢高权新施兆鸿尹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