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由颈椎线圈以及位于该颈椎线圈后方的胸腰椎线圈构成,所述颈椎线圈由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上线圈单元和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下线圈单元共4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上线圈单元与所述下线圈单元上下交叉分布;所述胸腰椎线圈由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左线圈单元、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中线圈单元、以及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右线圈单元共12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左线圈单元、中线圈单元和右线圈单元自左向右依次交叉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这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能实现全脊椎一体成像,而且所成图像具有均匀性好、信噪比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
本技术涉及核磁共振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16个接收通道的全脊柱线圈。
技术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是根据核磁共振成像原理生成样品的二维或者三维图像的设备,在医疗诊断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使用接收线圈来收集样品受激发出的射频信号,收集到的射频信号被放大后用于样品图像重建。接收线圈的电气结构主要包括由导电材料做成的线圈体,和连接在线圈体中的电感和电容。在工作状态下,接收线圈环绕着病人的被检查的部位,其输出阻抗与后端数据收集设备匹配,并且在工作频率线圈内部具有均匀的电磁场分布,引出的谐振信号具有良好的信噪比,从而获得清晰无畸变的样品图像。当接收线圈不工作的时间里,处于失谐状态,不会干扰发射线圈和系统中其它设备的工作。 现有技术中,多通道核磁共振接收线圈的结构常包括多个围合在成像区域外围的闭合的单元环,增加单元环的数量,理论上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加强的电磁信号,但是需要更加复杂的调试才能获得良好的信噪比,和清晰的样品图像。这是因为通道增加了,单元环之间的相互耦合更加复杂,相邻的单元环之间可以通过交叉重叠或者直接串接电感电容来消除耦合,而相隔较远的线圈单元环之间的耦合则难以消除。如果各个单元环之间不能消除耦合,多通道线圈就不能正常工作。 目前应用于椎体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对较短的4接收通道椎体线圈,如图1所示;另外一种也是全脊柱线圈,只有10个接收通道,如图2所示。 图1所示的椎体线圈有四个接收通道(也称线圈单元),属于非全脊柱线圈,在全脊柱成像的时候需要多次摆位,全脊柱图像需要多张图像进行拼接,图像质量不够理想。 图2所示的椎体线圈有10个接收通道(也称线圈单元),属于全脊椎线圈。该线圈颈部只有上下2个Loop通道,胸椎和腰椎部分由4段组成,每段有2个通道,分别是Loop单元和Saddle单元。因为通道数较少,图像质量仍然不够理想。 对于临床上怀疑是脊柱多发病变的病人,如果使用传统的椎体线圈,需要将各段分别扫描,中间要更换射频线圈,重新摆位,所需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技术人经过精心研究,而开发除了一种均匀性好、信噪比高的16通道全脊柱线圈,其能实现全脊椎一体成像。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16通道全脊柱线圈,由颈椎线圈以及位于该颈椎线圈后方的胸腰椎线圈构成, 所述颈椎线圈由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上线圈单元和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下线圈单元共4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上线圈单元与所述下线圈单元上下交叉分布; 所述胸腰椎线圈由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左线圈单元、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中线圈单元、以及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右线圈单元共12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左线圈单元、中线圈单元和右线圈单元自左向右依次交叉分布。 位于最前方的左线圈单元、中线圈单元和右线圈单元与所述的两个下线圈单元交叉分布。 所述的两个上线圈单元形状大小相同,且左右对称布置。 所述的两个下线圈单元形状大小相同,且左右对称布置。 所述的四个左线圈单元形状大小相同。 所述的四个中线圈单元形状大小相同。 所述的四个右线圈单元形状大小相同。 所述各个上线圈单元、下线圈单元、左线圈单元、中线圈单元和右线圈单元的形状大小相同。 本技术的优点是: 1、本专利提出的这种线圈结构完全满足全脊椎成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病人和医生的体验也非常舒适。 2、本专利提出这种线圈结构因为在线圈单元的排布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图2所示的传统全脊椎线圈,在性能上得到了明显改进,能提供理想的信噪比及图像穿透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传统四通道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十通道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这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颈椎线圈,101-上线圈单元,102-下线圈单元; 2-胸腰椎线圈,201-左线圈单元,202-中线圈单元,203-右线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3出示了本技术这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它与图2所示的这种传统椎体线圈相似的是,其也由颈椎线圈I以及位于该颈椎线圈I后方的胸腰椎线圈2构成。 与图2这种传统椎体线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 所述颈椎线圈I由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上线圈单元101和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下线圈单元102共4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上线圈单元101与所述下线圈单元102上下交叉分布(在图1中,为了视图方便,故意将上线圈单元和下线圈单元隔开绘制,实际上二者是上下交叉分布,部分重合的)。这里所说的“左右交叉分布”是指两线圈单元一左一右布置且部分重合(Overlap),所说的“上下交叉分布”是指两线圈单元一上一下布置且部分重合(Overlap),可见两上线圈单元101和两下线圈单元102构成一个其中部可容纳人体颈部的环形结构。 所述胸腰椎线圈2由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左线圈单元201、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中线圈单元202、以及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右线圈单元203共12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左线圈单元201、中线圈单元202和右线圈单元203自左向右依次交叉分布。所谓“自左向右依次交叉分布”是指:左线圈单元201、中线圈单元202和右线圈单元203自左向右依次分布,且左线圈单元和中线圈单元部分重合(Overlap),中线圈单元和右线圈单元部分重合(Overlap)。 而且,最前方的左线圈单元201、中线圈单元202和右线圈单元203与所述的两个下线圈单元102也交叉布置,如图3。 可见,颈椎线圈由4个线圈单元组成,这4个线圈单元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包括2个线圈单元。胸腰椎线圈由4段组成,每段由3个线圈单元组成。 本实施例中所说的“上、下、前、后、左、右”具有如下含义:在图3中,上下方向相当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 为了进一步线圈的信噪比,本例中各个上线圈单元、下线圈单元、左线圈单元、中线圈单元和右线圈单元的形状大小相同,而且两上线圈单元左右对称布置,两下线圈单元10左右对称布置。 专利技术人还对本技术这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以及图1和图2所示的传统线圈都进行了信噪比测试,测试的具体数值如下表所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由颈椎线圈(1)以及位于该颈椎线圈(1)后方的胸腰椎线圈(2)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线圈(1)由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上线圈单元(101)和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下线圈单元(102)共4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上线圈单元(101)与所述下线圈单元(102)上下交叉分布;所述胸腰椎线圈(2)由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左线圈单元(201)、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中线圈单元(202)、以及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右线圈单元(203)共12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左线圈单元(201)、中线圈单元(202)和右线圈单元(203)自左向右依次交叉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6通道全脊柱线圈,由颈椎线圈(I)以及位于该颈椎线圈(I)后方的胸腰椎线圈(2)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椎线圈(I)由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上线圈单元(101)和左右交叉分布的两个下线圈单元(102)共4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上线圈单元(101)与所述下线圈单元(102)上下交叉分布; 所述胸腰椎线圈(2)由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左线圈单元(201)、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中线圈单元(202)、以及前后交叉分布的四个右线圈单元(203)共12个线圈单元共同构成,且所述左线圈单元(201)、中线圈单元(202)和右线圈单元(203)自左向右依次交叉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6通道全脊柱线圈,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前方的左线圈单元(201)、中线圈单元(202)和右线圈单元(203)与所述的两个下线圈单元(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华彬,陈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