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9150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8:58
将预制模具(16、17)合模,来将转印膜(13)预制成规定的形状,将预制后的转印膜(13)配置于注塑成型模具(18、19)的型腔。对转印膜(13)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转印膜(13)具有侧面部,该侧面部和预制模具(16、17)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比与成型品的侧面相对应的型腔形成面(22)的侧面(22b)和注塑成型模具(18、19)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将熔融树脂注塑到注塑成型模具的成型空间(型腔)中,通过注塑成型获得成型品,同时通过将配置在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内的多层膜的转印层转印到上述成型品的表面(转印面)上,以在该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转印层。
技术介绍
已知有将熔融树脂注塑到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中,通过注塑成型获得成型品,同时通过将配置在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内的多层膜的转印层转印到上述成型品的表面(转印面)上,以在该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转印层的技术。当使用这种技术,在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状的成型品)的表面(转印面)上形成转印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用于使转印膜容易贴合注塑成型模具的内壁(型腔形成面)的措施。作为这种措施之一,进行转印膜的预加热。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进行注塑成型之前,对配置在阳模与阴模之间的转印膜进行预加热的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这种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的结构在图12中示出。图12所示的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在每利用薄片运送元件122将在基体膜上具有转印层的长条的转印膜121送入构成注塑成型模具的阳模123与阴模124之间一个间距的长度时,进行注塑成型。具体来说,将阳模123和阴模124合模,将熔融树脂注塑到通过上述合模形成的型腔内,对上述型腔内的熔融树脂进行冷却使其固化之后,将阳模123和阴模124开模。在进行上述开模时,通过将基体膜从附着于阳模123的型腔形成面125的成型品126剥离,从而获得在成型品126的表面(转印面)上转印有转印层的注塑成型同时印花品。此外,上述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包括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29,该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29背向地具有成型品取出机构127和加热机构128,在进行开模时,将一个间距长度的转印膜121送入模具内,并且将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29导入阳模123与阴模124之间,使得成型品取出机构127对成型品(注塑成型同时印花品)126进行把持,而加热机构128对送入阳模123与阴模124之间的转印膜121进行预加热。在合模时,将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29向模具外引导。上述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构成为在模具外能将成型品126从成型品取出机构127取下。这样,上述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利用阳模123和阴模124打开的少许时间,来进行转印膜121的预加热。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成型同时加饰用模具,在由A模具和B模具构成的注塑成型模具的上游侧,在与上述A模具或是B模具的型腔形成面大致相同的面上设置有加热装置,以在位于注塑成型模具上游侧的工作台上对转印膜进行预加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64-2642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940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如上所述仅通过在注塑成型前对转印膜进行加热,仅能使转印膜伸长20%~30%左右。因而,在需要将转印膜更进一步伸长的、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状的成型品)的情况下,在从转印膜向凹状的型腔形成面抽吸时至熔融树脂向型腔内填充完成时的过程中,会对转印膜作用有较大的拉伸应力或局部的拉伸应力。其结果是,在拉深形状的成型品的情况下,会出现在转印膜上产生破裂或褶皱这样的问题,或是出现转印膜局部变薄、使印刷在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纹等变淡、从而在成型品的表面(转印面)上无法转印出所希望的颜色及花纹这样的问题等。具体来说,在转印膜的抽吸时及合模时,由于在转印膜上作用有较大的拉伸应力,因此,在转印膜上会产生褶皱。此外,因熔融树脂的注塑压力,会在与凹状的型腔形成面中的连接底面和侧面的角部(曲线部)相对应的部位处,对转印膜作用局部的拉伸应力,其结果是,会出现转印膜的破裂、或是印刷在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纹等劣化。以下,对在转印膜上出现褶皱的机制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装置的合模过程中的状态的侧剖视图。一旦将转印膜133送入构成注塑成型模具的可动侧模具131与固定侧模具132之间,则首先,薄片按压板134发生移动,以与可动侧模具131一起对转印膜133进行夹持,并对转印膜133进行约束。然后,通过使可动侧模具131移动,使可动侧模具131与固定侧模具132合模。此时,转印膜133与固定侧模具132的型腔形成面135接触,随着上述固定侧模具132的型腔形成面135靠近可动侧模具131的型腔形成面136而被拉伸,并且被拉入到型腔内。图14是示意地表示合模过程中的转印膜133的状态的俯视图。如上所述,在合模过程中,转印膜133被拉伸,并且被拉入型腔内。具体来说,如图14所示,转印膜133在型腔外缘中的直线部、即四个型腔形状直线部141附近处受到较大的拉伸应力,而被拉伸,并且如箭头142所示被拉入型腔内。在此,型腔外缘是指可动侧模具131的凹状的型腔形成面136的边缘、或是固定侧模具132的合模面与型腔的边界。另一方面,在朝彼此不同的方向伸长的两个型腔形状直线部141相交的转角部(型腔外缘中的转角部)、即四个型腔形状转角部143附近处,转印膜133在合模过程中受到比型腔形状直线部141附近小的拉伸应力。因而,从型腔形状转角部143拉入型腔内的转印膜133的量比从型腔形状直线部141拉入型腔内的转印膜133的量少。其结果是,在型腔形状转角部143附近处,如箭头144所示,在转印膜133上产生压缩应力,并在转印膜133上产生褶皱145。特别是,在立起较大的成型品的情况下,与立起较小的成型品(浅拉深加工形状的成型品)相比,由于拉入型腔内的转印膜的量变多,因此,产生褶皱145的范围变宽,褶皱145的量也变多。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成型品为拉深形状的情况下,转印膜也不会发生破裂或褶皱,此外印刷在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纹等不会发生劣化的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注塑成型方法的一方面在于,通过将具有基体膜和位于上述基体膜上的转印层的转印膜配置于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并在将树脂填充到上述型腔内之后,将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开模,来获得具有转印有上述转印膜的转印层的转印面的成型品,该注塑成型方法包括:将预制模具合模来将上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将预制好的上述转印膜配置于上述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的工序;将树脂填充到配置有预制好的上述转印膜的上述型腔内的工序;以及通过将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开模,来获得具有转印面的成型品的工序,其中,上述转印面转印有从上述基体膜剥离的上述转印层,上述成型品的转印面具有顶面或底面和与上述顶面或底面连接的侧面,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在上述型腔上具有型腔形成面,该型腔形成面形成与上述转印面相对应的部分,在将上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对上述转印膜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上述转印膜具有侧面部,其中,上述侧面部和上述预制模具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比上述型腔形成面中的与上述转印面的侧面相对应的部分和上述注塑成型模具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本专利技术的注塑成型方法的另一方面在于,上述成型品的转印面还具有将上述顶面或底面与上述侧面连接的曲线部,在将上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对上述转印膜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上述转印膜具有曲线部,其中,上述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比上述型腔形成面中的与上述转印面的曲线部相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成型方法,通过将具有基体膜和位于所述基体膜上的转印层的转印膜配置于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并在将树脂填充到所述型腔内之后,将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开模,来获得具有转印有所述转印膜的转印层的转印面的成型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将预制模具合模,来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将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配置于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的工序;将树脂填充到配置有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的所述型腔内的工序;以及通过将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开模,来获得具有转印面的成型品的工序,其中,所述转印面转印有从所述基体膜剥离的所述转印层,所述成型品的转印面具有顶面或底面和与所述顶面或底面连接的侧面,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在所述型腔上具有型腔形成面,该型腔形成面形成与所述转印面相对应的部分,在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对所述转印膜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具有侧面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预制模具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比所述型腔形成面中的与所述转印面的侧面相对应的部分和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28 JP 2012-0726361.一种注塑成型方法,通过将具有基体膜和位于所述基体膜上的转印层的转印膜配置于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并在将树脂填充到所述型腔内之后,将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开模,来获得具有转印有所述转印膜的转印层的转印面的成型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将预制模具合模,来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并在所述转印膜上与转印面的顶面及底面对应的部分或被预制的部分的周边部形成凹凸形状的工序;将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配置于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的工序;将树脂填充到配置有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的所述型腔内并使形成于所述转印膜的所述凹凸形状伸长的工序;以及通过将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开模,来获得具有转印面的成型品的工序,其中,所述转印面转印有从所述基体膜剥离的所述转印层,所述成型品的转印面具有顶面或底面和与所述顶面或底面连接的侧面,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在所述型腔上具有型腔形成面,该型腔形成面形成与所述转印面相对应的部分,通过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对所述转印膜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具有侧面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预制模具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比所述型腔形成面中的与所述转印面的侧面相对应的部分和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合模方向所成的角度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品的转印面还具有将所述顶面或底面与所述侧面连接的曲线部,在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对所述转印膜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具有曲线部,所述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型腔形成面中的与所述转印面的曲线部相对应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对所述转印膜进行预制,以使预制后的所述转印膜的展开长度比所述型腔形成面的展开长度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所述转印膜被预制成与所述型腔形成面近似的形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转印膜预制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中,对所述转印膜进行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峯英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