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血管取栓器及取栓装置,特别适合于颅内血管取栓。所述取栓器为网状结构且能够在收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器至少部分地被构造成卷绕结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取栓器和取栓装置,在捕获血栓之后的回收过程中,可以牢固固定血栓,提高捕获稳定性,防止血栓脱落,避免了血管壁斑块和碎血栓块容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再次栓塞的问题,而且体积小、柔顺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管取栓器及取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介入血管的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血管取栓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该取栓器的血管取栓装置,其特别适合于颅内血管取栓。
技术介绍
血管内血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颅内血栓又是重中之重,它造成脑栓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而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根据调查,我国目前每年有300万的新增脑血栓群体,而急性脑血栓占脑卒中的比例也由55.8%上升到81.6%,成为脑部第一大疾病。 血管的再通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目前颅内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 药物溶栓治疗是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在的血管内的病灶附近,在病灶局部瞬间地形成很高的溶栓剂浓度,加快血栓溶解速度,进而增加血管再通的机会。但是,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的研究结果,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动脉溶栓时间窗为6小时之内。由于药物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而且溶栓治疗只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血栓,其对大体积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最终大约只有3~5%的患者适合做药物溶栓治疗。 机械取栓是将取栓器输送至病变位置,然后通过鞘管将血栓取出至体外。机械取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血栓切除术,这种方法取栓较为彻底,但是对血管壁损伤过大,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炎症;激光碎栓,这种方法操作难度大,激光能量过低则无效,能量过高则损伤血管,而且同样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抓捕器取栓,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对血管壁损伤很小,但是经常不能套住血凝块;捕栓网取栓,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因捕栓网体积较大而无法在颅内血管内使用。 中国技术专利03210077.9公开了一种椭球形血管远端保护器,其包括设有骨架的两端尖的椭球形保护器主体和多孔的高分子膜,高分子膜覆盖在骨架上部,以允许正常血流通过而将由脱落的斑块或形成的血栓等固体颗粒滤住,从而保护下游血管不被堵塞。中国技术专利200620164685.4则公开了一种用于下肢动脉的取栓器,其由伞、主轴杆、推拉导丝、内外套管、外套管芯组成,伞由形状记忆合金丝制成,通过两长一短的三爪按一定角度与主轴干焊接在一起而形成,且伞周边附有网状结构,以滤住血栓。美国专利申请2007/0005103、2008/0243170、2011/0098738也公开了类似构造的捕栓装置,其均包括框架和附着于框架的过滤网或膜,用以滤住血栓。上述取栓装置体积较大,因而无法在颅内血管内使用。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01114889.6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颅内血管的可回收血栓临时滤器,其由过滤器、导向头、导引杆、连接件和外鞘组成,其中过滤器由形状记忆合金丝编织而成。美国专利申请2011/0160763也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颅内血管的取栓装置,其包括骨架,骨架可由形状记忆合金丝编织而成,以捕获血栓。这些取栓装置在捕获血栓之后回收时,血栓固定不牢固、容易脱落,而且结构复杂。 此外,利用目前的取栓装置,在取栓过程中血管壁上的斑块和破碎的血栓块很容易脱落,流向远端血管,造成新的栓塞。据报道,约有70%的血管介入取栓手术中观察到了有血栓碎片和碎块流向远端血管,这增加了患者血管再栓塞的风险。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血管取栓装置,这种装置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取栓过程简单、方便;2)柔顺性好,捕获率高,支撑力适中,取栓过程中不会损伤血管内壁;3)在捕获血栓之后回收时,血栓固定牢固、不易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取栓系统,该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血管壁斑块和碎血栓块容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再次栓塞的问题,而且体积小、柔顺性好。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血管取栓器,所述取栓器为网状结构且能够在收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换,且所述取栓器至少部分地被构造成卷绕结构。以此构造,在取栓器释放展开后,可以保证实现对血栓的多重固定,从而降低血栓脱落的风险。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外鞘管在远端还设有可膨胀封堵球囊。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卷绕结构围绕一条轴线或多条轴线卷曲。 优选地,取栓器在其近端处的开口呈椭圆形。这样在推拉取栓器时可以保证有效捕获面积。 优选地,取栓器的网孔在所述卷绕结构处从所述卷绕结构的内圈到外圈逐渐减小或增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网孔大小为3-15_2。以此构造,实现取栓器对血栓的分级、逐次、交替固定。当然,网孔也可以大小相同。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取栓器的网孔均匀分布。当然,网孔也可以间歇分布。 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取栓器通过激光切割金属管材然后热处理定型而获得。或者,取栓器通过激光切割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或者具有高弹性的高分子片材,然后卷绕,热处理定型而形成。金属可以是镍钛合金、钴镍合金等。这样使取栓器的柔顺性和贴壁性良好。 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取栓器整体上呈近似圆柱形,长度为15~60mm,最大外径为2~6mm,管材或片材的壁厚为0.04~0.12mm。 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血管取栓装置,该取栓装置包括导引导丝、推拉导丝、外鞘管和能够相对于外鞘管移动的内管,导引导丝穿过内管,内管则被套在外鞘管内,且内管能够沿着导引导丝移动。本专利技术的取栓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括上述的取栓器,该取栓器与推拉导丝相连,安装好的推拉导丝和取栓器被压握入内管内,且所述取栓器能够通过推拉导丝推拉而在收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换,在收回位置,取栓器被回收到内管内,在展开位置,取栓器被推出内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取栓装置,可以牢固固定血栓,提高捕获稳定性,防止血栓脱落。 优选地,推拉导丝与取栓器的牵引连接点布置成在展开位置贴近血管壁。这样可提闻大体积血检的有效捕获率。 优选地,取栓器在展开位置整体呈近似圆柱形。这样使取栓器具有良好的径向支撑力,释放到血管后具有较好的血管贴壁性。 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方面,提供取栓装置在颅内血管取栓中的应用。使用时,先确定血管栓塞位置,然后将外鞘管输送到栓塞位置附近,将导引导丝穿过栓塞位置,再使内管沿将导引导丝移动穿过栓塞位置。定位后,回撤内管,使取栓器在血栓中间位置展开。然后,利用封堵球囊将远端血管封堵住,再将取栓器和内管回收到外鞘管内,最后将外鞘管回撤至体外。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血管取栓器及取栓装置,可以有效降捕获斑块和血栓碎片,增加了血栓捕获稳定性,防止了血栓脱落,从而降低再栓塞的风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血管取栓装置结构简单,取栓过程方便容易。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其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图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取栓装置的总体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取栓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取栓器的示意图。 图4-8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取栓器卷绕之前的不同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8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描述使用了术语“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指的是离操作端近的一端,远端指的是远离操作端的一端。 图1显示了取栓装置I的总体示意图,其包括外鞘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栓器,所述取栓器为网状结构且能够在收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器至少部分地被构造成卷绕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栓器,所述取栓器为网状结构且能够在收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器至少部分地被构造成卷绕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器,其中所述卷绕结构围绕一条轴线或多条轴线卷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器,其中取栓器在展开位置整体呈近似圆柱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栓器,其中取栓器在近端具有近似椭圆形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栓器,其中取栓器的网孔大小相同,或者在所述卷绕结构处从所述卷绕结构的内圈到外圈逐渐减小或增大。6.一种取栓装置,其包括导引导丝、推拉导丝、外鞘管和能够相对于外鞘管移动的内管,导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志永,徐庆顺,倪尊张,金巧蓉,季杰,刘聪,张雷,罗七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