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罐及其出液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83322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出液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贮罐底部,贮罐包括内底封头。出液口结构包括接头、多个筋板及挡板。接头固定于内底封头上。每个筋板具有第一侧、第二侧及第一端、第二端。筋板的第一端固定于内底封头内壁且各筋板的第一侧共同连接于接头上方。挡板固定于多个筋板的第二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出液口结构以及安装有该出液口结构的贮罐,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液体在出液时由于形成漩涡流而造成的能量损失,还能有效避免漩涡流对内底封头或者罐壁的影响,从而使贮罐减少不必要的附加载荷,延长贮罐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外部设备可以安全平稳地使用贮罐内的液体,进一步确保整个用液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贮罐及其出液口结构
本技术涉及压力容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贮罐及其出液口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低温贮罐对液体贮存量的需求日益提高,液体进出的流量也大幅提升,进出液体的体积可达数十立方米。因此,贮罐的出液管线必须根据对出液的需求量进行设计,贮罐出液口结构的口径可达DN50~DN200。现有技术中针对贮罐采用大通径出液口结构,在接头上方焊接一块挡板以防止出液过程中形成漩涡流,然而液体在排出过程中仍会形成漩涡流,从而对贮罐的罐壁及内底封头等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因此,设计一种贮罐的出液口结构,使其满足在大流量排液过程中有效防止漩涡流产生的要求,已成为本行业内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贮罐出液时出液口易产生漩涡流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出液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贮罐底部,所述贮罐包括内底封头,其中,所述出液口结构包括接头、多个筋板及挡板,所述接头固定于所述内底封头上,每个所述筋板具有第一侧、第二侧及第一端、第二端,所述筋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内底封头内壁且各所述筋板的第一侧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头上方,所述挡板固定于所述多个筋板的第 ~.-5.JJU -~-? O 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筋板的第一端对应于所述接头的轴线位置。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多个筋板沿所述接头的周向均匀分布。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挡板水平设置。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挡板呈圆形。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挡板的圆心与所述接头轴线对应。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挡板半径大于所述筋板宽度。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接头伸入所述内底封头内。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筋板的第一侧与第一端结合的部分开设有容置缺口,所述多个容置缺口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纳所述接头的上端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提出一种贮罐,所述贮罐包括设于其下端部的内底封头,所述内底封头底部安装有所述的出液口结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出的贮罐及其出液口结构的优点及功效在于:本技术提出的出液口结构利用巧妙的筋板及挡板的组合有效防止了漩涡流的产生,并且该种进液口结构加工制作较为方便。本技术提出的出液口结构以及安装有该出液口结构的贮罐,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液体在出液时由于形成漩涡流而造成的能量损失,还能有效避免漩涡流对内底封头或者罐壁的影响,从而使贮罐减少不必要的附加载荷,延长贮罐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外部设备可以安全平稳地使用贮罐内的液体,进一步确保整个用液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出液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出液口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提出的贮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接头;2.出液管线;3.筋板;30.第一侧;31.第二侧;32.第一端;33.第二端;34,容置缺口 ;4.挡板;5.内底封头;50.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为了解决现有压力容器技术中,特别是低温液体贮罐在排出液体的过程中,出液口处容易产生漩涡流,进而影响贮罐的内底封头5及罐壁等结构,并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贮罐及其出液口结构。该出液口结构安装于内底封头5,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液体在出液时由于形成漩涡流而造成的能量损失,还能有效避免漩涡流对内底封头5或者罐壁的影响,从而使贮罐减少不必要的附加载荷,延长贮罐的使用寿命。 出液口结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出液口结构主要包括接头1、出液管线2、多个筋板3及挡板4,且该出液口结构安装于贮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I固定于内底封头5上。具体来说,贮罐下端部的内底封头5上开设有定位孔50,该定位孔50的直径大于接头I的直径,定位孔50的直径可优选为大于接头I直径2mm?4mm,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安装时,现将接头I穿过定位孔50并使其一端部伸入内底封头5,并且,应当计算接头I伸入内底封头5的长度,在确定合理的内神长度后再将接头I与内底封头5进行焊接,定位孔50的开设方式和尺寸及接头I与内底封头5的固定方式均不以此为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出液管线2与接头I连通,且该出液管线2连接于接头I的一端部,出液管线2可选用传统结构。其中,出液管线2与接头I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出液管线2对接焊接在接头I一端部的连接方式。其连接方式亦可为,例如,出液管线2插入接头I孔道内一部分再焊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或者,出液管线2插入接头I孔道的全部空间内再焊接在一起。以上接头I与出液管线2的连接方式仅为示例性的,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每个筋板具有第一侧30、第二侧31、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各筋板3的第一端32固定于内底封头5的内壁且各筋板3的第一侧30共同连接于接头I的上方。进一步地,筋板3的第一侧30对应接头I的轴线位置,即,各筋板3共同连接处位于接头I的轴线上。多个筋板3沿接头I的外周方向均匀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筋板3的数量为三个,即,三个筋板3的第一侧30连接在一起且位置与接头I的轴线位置对应,三个筋板3沿接头I的外周方向均匀分布,每两个筋板3之间呈120°夹角。此外,为了容置伸入内底封头5的接头I的前端部,每个筋板3的第一侧30及第一端32结合的部分均开设有容置缺口 34,多个筋板3的各容置缺口 34共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以容置伸入内底封头5的接头I的前端部。 挡板4固定于各筋板3的第一端32上。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4呈圆形且水平设置,该挡板4固定于三个筋板3的第一端32上,且接头I的轴线穿过该挡板4的圆心。此外,挡板4的半径大于筋板3的宽度,但并不以此为限。 贮罐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贮罐主要包括罐体和设置在罐体下端部的内底封头5,内底封头5上安装有本技术提出的出液口结构。 虽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贮罐及其出液口结构,但应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其构思或实质,因此,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构思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故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出液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贮罐底部,所述贮罐包括内底封头(5),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结构包括:接头(1),固定于所述内底封头(5)上;多个筋板(3),每个所述筋板(3)具有第一侧(30)、第二侧(31)及第一端(32)、第二端(33),所述筋板(3)的第一端(32)固定于所述内底封头(5)内壁且各所述筋板(3)的第一侧(30)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头(1)上方;及挡板(4),固定于所述多个筋板(3)的第二端(3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液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贮罐底部,所述贮罐包括内底封头(5),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结构包括: 接头(I),固定于所述内底封头(5)上; 多个筋板(3),每个所述筋板(3)具有第一侧(30)、第二侧(31)及第一端(32)、第二端(33),所述筋板(3)的第一端(32)固定于所述内底封头(5)内壁且各所述筋板(3)的第一侧(30)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头(I)上方;及 挡板(4),固定于所述多个筋板(3)的第二端(3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液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3)的第一端(32)对应于所述接头(I)的轴线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液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筋板(3)沿所述接头(I)的周向均匀分布。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液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艳陆江峰李伟鹏封晓华况开锋李晓晨许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