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81965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气部件具备支承体和配置在支承体上的通气膜。支承体包括支承通气膜的基座部和从基座部朝向壳体的内部空间侧延伸的脚部,该脚部是用于将通气部件固定于壳体的开口部的部分。脚部包括:插入部,插入开始侧通过狭缝而沿周方向分割成多个,向内周侧弹性变形而插入并固定于开口部;以及插入部的后退部。在后退部,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的端部与外周面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从假想周方向端面向所述狭缝的相反侧后退,且从假想内周面向外周侧后退,所述假想周方向端面是以包含与支承体的中心轴平行且通过外周面的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及中心轴的方式假想形成的,所述假想内周面是使内周面的端部向狭缝侧沿周方向假想延长而形成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壳体的开口的通气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例如汽车用灯、EQJ (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汽车电气元件、OA (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电产品、医疗设备等中,出于缓和壳体内的压力变动或对壳体内进行换气的目的,在收容电子元件、控制基板等的壳体上设置开口,在设有该开口的部分安装通气部件。该通气部件确保壳体的内外的通气且防止异物向壳体内的侵入。 例如,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安装于壳体120的开口部121的通气部件110。通气部件110具备支承体104、配置在支承体104之上的通气膜102、覆盖通气膜102的盖部件106、安装于支承体104与壳体12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108。支承体104具有基座部111、从基座部111延伸的脚部112。脚部112具有:插入部131,插入开始侧通过狭缝132而沿周方向分割成多个,向内周侧弹性变形而插入开口部121 ;以及爪部134,形成于多个插入部131中的一部分插入部131,前端部向外周侧突出。爪部134为了使通气部件110不易从壳体120脱落而与壳体120卡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16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往的通气部件中,使插入部向内周侧弹性变形而插入并固定于开口部时,有时会在插入部的内周面上产生裂纹(龟裂)。若将产生了裂纹的通气部件安装于开口部,则有可能裂纹恶化而插入部的根部分断裂,通气部件容易从壳体脱落。 鉴于这种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防止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中的裂纹的产生的通气部件。 S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部件,能够安装于具有需要通气的内部空间和通气用的开口部的壳体,其具备: 支承体,具有作为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通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通气孔;以及 通气膜,以在所述外部空间侧封闭所述通气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体上, 所述支承体包括: 基座部,支承所述通气膜;以及 脚部,是用于将所述通气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部分,且从所述基座部朝向所述内部空间侧延伸, 所述脚部具有: 插入部,插入开始侧通过狭缝而沿周方向分割成多个,向内周侧弹性变形以插入所述开口部而固定;以及 后退部,以所述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的端部与外周面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从假想周方向端面向所述狭缝的相反侧后退,且从假想内周面向外周侧后退的方式形成,所述假想周方向端面是以包含与所述支承体的中心轴平行且通过所述外周面的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及所述中心轴的方式假想形成的,所述假想内周面是使所述内周面的端部向所述狭缝侧沿周方向假想延长而形成的。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以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的端部与外周面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从假想周方向端面向所述狭缝的相反侧后退,且从假想内周面向外周侧后退的方式形成的后退部,应力不易集中在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因此能够防止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中的裂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部件的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支承体的后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脚部的II1-1II处的截面图。 图6是图4所示的脚部的IV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支承体的后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脚部的VII — VII处的截面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脚部的VIII处的放大图。 图11是以往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支承体的后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脚部的X1- XI处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脚部的XII处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通气膜的截面图。 图16是以往的支承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例,本专利技术并不由以下的内容限定。 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10安装于壳体20的开口部21。如图2所示,开口部21是将壳体20的内部空间22和外部空间24连通的贯通孔。通气部件10具备通气膜2、支承体4、盖部件6及密封部件8。通气膜2、支承体4及盖部件6分别在俯视时具有圆形的形状。通气膜2、支承体4及盖部件6具有共同的中心轴O。通气膜2的厚度方向与中心轴O平行。支承体4具有作为内部空间22与外部空间24之间的通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通气孔3。通气膜2以在外部空间24侧封闭通气孔3的方式配置在支承体4上,通过通气膜2而能够使内部空间22与外部空间24之间通气。作为壳体20,例如有汽车的EOJ (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盒,但在图1及图2中仅示出了壳体20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支承体4具有基座部11及多个脚部12。基座部11是支承通气膜2的部分,具有大致圆盘的形状。脚部12是用于将通气部件10固定于壳体20的开口部21的部分。脚部12从基座部11朝向壳体20的内部空间22侧延伸。 如图3?图6所示,脚部12具有:插入部31,插入开始侧通过狭缝32而沿着周方向分割成多个,向内周侧弹性变形而插入并固定于开口部21 ;后退部33(参照图4?图6),形成于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的内周面31C的端部与外周面31E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以及爪部34,从插入部31的插入开始侧端部31B向外周侧突出,能够卡定于壳体20。详细而言,插入部31分割为三个,分别以等间隔(等角度间隔)设置。在各插入部31之间分别形成有狭缝32。S卩,三个狭缝32以等间隔(等角度间隔)设置。 如图3所示,插入部31是从基座部11朝向壳体20的内部空间22侧(图3下方)延伸的板状部件,能够向内周侧弹性变形。在插入部31的插入开始侧端部31B—体成形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爪部34。插入部31以宽度从根部分31A朝向插入开始侧端部31B方向(图3下方)稍微变窄的方式形成。相反,形成于各插入部31之间的狭缝32以宽度朝向图3上方稍微变窄的方式形成。 如图5及图6所示,后退部33以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的内周面31C的端部与外周面31E的端部之间的内周侧部分从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遍及至插入开始侧端部31B地、从假想周方向端面Q向狭缝32的相反侧后退,且从假想内周面R向外周侧后退的方式形成,所述假想周方向端面Q是以包含与中心轴O平行且通过外周面31E的端部的第一基准线P及中心轴O的方式假想形成的,所述假想内周面R是使内周面31C的端部向狭缝32侧沿周方向假想延长而形成的。因此,在由后退部33和假想周方向端面Q及假想内周面R包围的部分,从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遍及至插入开始侧端部31B,没有形成任何构成插入部31的部分,而成为空间。 如图6所示,脚部12还具有周方向端面31D,该周方向端面31D形成于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的外周面31E与后退部33之间的部分,周方向端面31D包含于假想周方向端面Q。周方向端面31D在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的外周面31E与后退部33之间的外周侧部分中为从插入部31的根部分31A遍及至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通气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气部件,能够安装于具有需要通气的内部空间和通气用的开口部的壳体,其具备:支承体,具有作为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通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通气孔;以及通气膜,以在所述外部空间侧封闭所述通气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体上,所述支承体包括:基座部,支承所述通气膜;以及脚部,是用于将所述通气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部分,且从所述基座部朝向所述内部空间侧延伸,所述脚部具有:插入部,插入开始侧通过狭缝而沿周方向分割成多个,向内周侧弹性变形以插入所述开口部而固定;以及后退部,以所述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的端部与外周面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从假想周方向端面向所述狭缝的相反侧后退,且从假想内周面向外周侧后退的方式形成,所述假想周方向端面是以包含与所述支承体的中心轴平行且通过所述外周面的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及所述中心轴的方式假想形成的,所述假想内周面是使所述内周面的端部向所述狭缝侧沿周方向假想延长而形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6 JP 2013-0641091.一种通气部件,能够安装于具有需要通气的内部空间和通气用的开口部的壳体,其具备: 支承体,具有作为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通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通气孔;以及 通气膜,以在所述外部空间侧封闭所述通气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体上, 所述支承体包括: 基座部,支承所述通气膜;以及 脚部,是用于将所述通气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部分,且从所述基座部朝向所述内部空间侧延伸, 所述脚部具有: 插入部,插入开始侧通过狭缝而沿周方向分割成多个,向内周侧弹性变形以插入所述开口部而固定;以及 后退部,以所述插入部的根部分的内周面的端部与外周面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从假想周方向端面向所述狭缝的相反侧后退,且从假想内周面向外周侧后退的方式形成,所述假想周方向端面是以包含与所述支承体的中心轴平行且通过所述外周面的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及所述中心轴的方式假想形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村高矢野阳三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