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所提出的是,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配气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气门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由DE 10 2010 051 130 Al已经已知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该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在于,降低具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按照本专利技术,该技术问题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解决。其它的设计构造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本专利技术基于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该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所提出的是,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由此,可以将进气气门操作和排气气门操作专门地匹配于排气再循环,借此可以实现特别有利的内部排气再循环。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可以确保恒定的排气再循环量,借此可以降低有害物质排放。此外,可以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降低用于进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和/或用于排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借此可以提高效率。由此可以降低具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排气再循环量”应尤其理解为这样的排气量,该排气量通过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又馈送给气缸用于后续的燃烧过程。排气气门操作单元优选至少可在正常运行模式中以及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运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优选至少可在正常运行模式中以及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运行。“运行模式转换单元”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单元,该单元设计成,在至少两个不同的运行模式之间、优选至少在正常运行模式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之间切换。为了调节相应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转换单元优选切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或进气气门操作单元。运行模式转换单元有利地设计成,在分开的步骤中切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或进气气门操作单元的气门操作特性。特别优选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使得至少一个进气气门与进气气门操作单元的至少两个凸轮型线之一作用相关地接触和/或至少一个排气气门与排气气门操作单元的至少两个凸轮型线之一作用相关地接触。“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应尤其理解为这样的排气再循环,其中排气从排气管直接又提供给气缸。“设置”应尤其理解为专门地进行编程、配备、设计和/或布置。 此外提出的是,进气气门操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凸轮,所述进气凸轮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轮型线以及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调节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优选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凸轮,所述排气凸轮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轮型线以及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进气凸轮”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元件,该元件设置用于操作至少一个进气气门,其中该用于操作进气气门的元件优选设计成,直接或间接地对进气气门加载至少一个升程。“排气凸轮”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元件,该元件设置用于操作至少一个排气气门,其中该用于操作排气气门的元件优选设计成,直接或间接地向排气气门加载至少一个升程。为了切换运行模式,至少一个进气凸轮轴向可移动,但是抗扭地在进气凸轮基轴上设置。为了对运行模式进行切换,至少一个排气凸轮轴向可移动,但抗扭地布置在排气凸轮基轴上。在此,“凸轮型线”应尤其理解为凸轮的一部分,其设置用于直接操作换气气门和/或为了借助于凸轮随动件的作用用于操作换气气门。凸轮型线优选具有气门操作曲线。优选地,凸轮型线设计为在进气凸轮或排气凸轮的环周上延伸的区域,该区域构成用于操作相应的换气气门的气门操作曲线和/或通过提供至少一个气门操作参数限定操作。有利地,换气气门设计为进气气门或排气气门。气门操作曲线优选设计为进气气门操作曲线或排气气门操作曲线。 此外提出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在至少一个气门操作参数上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不同,由此可以使得进气气门操作专门匹配于内部的排气再循环。“气门操作参数”应尤其理解为由凸轮型线的设计构造所提供的参数,该参数限定相应的换气气门的操作。优选地通过气门操作曲线限定和/或描述气门操作参数。 特别是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设计成,至少基本上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之外调节进气气门开启相位。由此可以在进气气门至少基本上关闭的情况下又吸入排气,由此可以准确地配量排气再循环量。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优选设计成,至少尽可能在操作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期间保持至少一个进气气门关闭。“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之外调节的进气气门开启相位”应尤其理解为,没有进气气门和排气气门的共同的开启相位和/或进气气门操作曲线和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重叠区域,优选沿着以度计的曲轴角。“基本上”应尤其理解为,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共同的开启相位持续最大30度曲轴角、有利地最大15度曲轴角并且特别有利地最大5度的曲轴角。优选地,进气气门操作曲线和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重叠区域在基本上在排气开启相位之外调节的进气开启相位中延伸最大30度曲轴角、有利地最大15度曲轴角以及特别有利地最大5度曲轴角。“工作周期”应尤其理解为最小可能重复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分为气缸中的活塞移动的至少两个划分的行程。优选地,通过从静止状态沿一个方向直至重新的静止状态的活塞移动、也就是从一个死点到另一死点限定一个行程。一个行程有利地相应于曲轴的旋转半圈,也就是说优选180度的曲轴角。有利地,一个工作周期相应于曲轴的旋转两圈,也就是优选720度曲轴角。优选地,进气气门开启相位和排气气门开启相位特别是沿着以度计的曲轴角至少基本上彼此无重叠地布置。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提供一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所述气门操作参数与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匹配进气气门操作。“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应尤其理解为一个这样的气门操作参数,其通过在气门操作曲线的高点上的高度限定。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小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由此可以构造简单地减小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用于进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 在另一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构造中,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提供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所述气门操作参数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由此,可以优化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的进气气门操作。“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应尤其理解为这样的气门操作参数,其通过以度计的曲轴角范围进行限定,在该曲轴角范围中优选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相应的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大于零。优选地,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限定以度计的曲轴角范围,其中优选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开启该至少一个进气气门或该至少一个排气气门。 此外提出的是,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至少具有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1.25 DE 102012001316.71.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至少具有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所述进气凸轮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第一凸轮型线(17)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在至少一个气门操作参数(19、20)上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设计成,将进气气门开启相位(21)设定到至少基本上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之外。5.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提供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该气门操作参数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小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斯托尔克,A·冯盖斯伯格海芬伯格,
申请(专利权)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