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圣雄专利>正文

发光原子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458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原子笔,尤指具有双向发光的原子笔,包括: 上笔管,内壁上端具有导引构造; 下笔管,位于上笔管的下端; 电池座及压钮,设于上笔管内,电池座上端设有导进构造,压钮下端设有导出构造,二构造相互啮合并位于前述导引构造内;及 笔芯及扩张弹簧,设于下笔管内;其特征在于: 电池座内设有电池组,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与座内的上下二端的金属弯片接触,且二金属弯片分别穿出于座外并转折成L形贴壁;电池座的上下二端各嵌入上、下二发光件,发光件的短脚均与电池组的极端接触,而长脚则穿出于座外并转折成L形贴壁,但与前述二金属弯片保持上下对位却不接触;上笔管内壁具有一轴向凹槽,以供一金属片导入后固定。(*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向发光原子笔,其以按压方式控制笔具的上、下二发光件发光或不发光,同时也控制笔芯升降以使底下的笔头冒出或没入;据此可在夜间书写时有下发光件发光,或利用上发光件发光以利夜间照明,或在二发光件都不发光且笔头没入笔管内时以利收藏。其次,往昔的单向发光笔若采笔末端按压方式,则按压压钮后就能触使发光件发光或不发光,但笔芯的控制都是通过下笔管的旋转以使其升降,进而使笔头冒出或没入笔管内,此种使发光件与笔芯分别控制的方式,容易徒增使用上的麻烦;有鉴于此,本技术设计人进一步研发一种能通过按压压钮就能同时控制发光件发光及笔芯升降的笔具。习式关于双向发光的笔具在专利文献中也曾出现过,但该种笔具仍停留在趣味性发光笔阶段,亦即一种适合孩童使用的原子笔,例如台湾专利公告第445961号「具双向发光之笔具」(为美国专利第6,129,473号「PEN OR THE LIKE WITHDUAL ILLUMINATING ENDS」,该笔具虽也有上、下二发光件,但须在使用者进行书写时使笔芯下压在纸张上,再通过笔芯上升触发上端的电池座,而使上、下二个发光件同时可电发光,反之,若在笔芯不下压时,即不再压迫电池座而使上、下二发光件停止发光;此种笔具的笔头裸露在笔管外,不能自动缩回,所以平时须通过笔盖加以覆盖使达安全,且该笔具平时保持在不发光状态,只有在书写时才会发光,由于不能作为夜间照明使用,所以只能当作趣味性原子笔,适合于孩童使用。电池座内设有电池组,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与座内的上下二端的金属弯片接触,且二金属弯片分别穿出于座外并转折成L形贴着座壁;电池座的上下二端各嵌入上、下二发光件,发光件的短脚均与电池组的极端接触,而长脚则穿出于座外并转折成L形贴着座壁,但与前述二金属弯片保持上下对位却不接触;上笔管内壁具有一轴向凹槽,以供一金属片导入后固定;当电池座在步进旋转至其中一组金属脚、片与上笔管内壁的金属片接触时,即会使上或下发光件发光,同时也会使笔芯底端的笔头冒出或没入。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结构及其优点做进一步的说明。图2本技术电池座的立体分解图。图3本技术电池座的全剖视图。图4本技术电池座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附图说明图1的上笔管5~5断面图。图6本技术发光笔的立体组合图。图7本技术发光笔未发光、笔头没入的全剖视图。图7A为图7的7A~7A断面图。图8本技术下发光件发光、笔头冒出的全剖视图。图8A为图8的8A~8A断面图。图9本技术上发光件发光、笔头没入的全剖视图。图9A为图9的9A~9A断面图。图10本技术电池组呈单向发光的示意图。图11本技术电池组呈单向发光的示意图。另外,前述电池座30的导进构造31也是习式构造,它是由数个等角凸块32构成,而凸块32与凸块32之间形成导沟33,另外每一凸块32的顶端因有三角斜槽34形成所以构成为山形斜棘齿35。其次,前述压钮40的导出构造41也是习式构造,它是由数个等角凸块42构成,而凸块42与凸块42之间形成导沟43,且每一凸块42的底端因有三角槽44形成所以构成为山形棘齿45。再者,前述图1上笔管10的导引构造11是习式构造,它是由数条等角凸条12构成,而凸条12与凸条12之间形成导轨13,且每一凸条12的底端为斜齿14。上笔管10是一塑管或塑管外再包覆一层金属壁,其顶端可套接一笔夹81,底端能以孔内的内螺纹15与下笔管20顶端的外螺纹21螺合,且管内壁具有一轴向凹槽16以供一金属片17导入,此凹槽16的断面形状如图5所示呈鸠尾般,所以断面呈弧形的金属片17在导入后就能定位而不脱落。此外,前述下笔管20是一透明塑管,以利光线能够透出,其管内可置入已串设弹簧51的笔芯50,笔芯50的后端可通过挡帽52抵制着弹簧51,再由挡帽52顶着下发光件72;如果笔芯50是一塑制笔芯,那可在适中处的蕊壁上冲压出二个对称凸耳53(虚线所示)以阻挡位于笔芯50下端的弹簧51,此时挡帽52即可不设置,而直接以笔芯50顶端顶着下发光件72。再且,为了使透空的管形压钮40顶端被封蔽,可套设一透明压帽82,有如图6所示,此压帽82的顶端如图7所示为凸透片821,以利于达到集光效果。另外压钮40在按压过程中能通过弹簧51而自动回升,但为了加速回升,可在凸块42与压帽82之间设置一扩张弹簧83;而为了使压帽82不致脱落,可藉螺孔822与压钮40的管螺牙46螺合而防止之。在图7中揭示出发光笔的全剖面构造,其中,电池座30的下方是抵压着笔芯50,而上方则以导进构造31与压钮40的导出构造41啮合,且两者均位于导引构造11内,因此当压钮40在使用者往复压掣下,能使导出构造41在导引构造11内升降移动而迫使导进构造31产生旋转变化,使得电池座30步进旋转,此步进旋转角度可视电池座30与压钮40的棘齿35、45数来决定,齿数愈多旋转角度愈小,反之,齿数愈少旋转角度愈大,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以每旋转一格为60°;关于电池座30能步进旋转的技术已属习知技艺,在此仅略作说明不再赘述。唯由图7A的断面可发现这时电池座30壁面裸露的两组金属脚、片702、38及702、39并未与上笔管10内壁的金属片17接触,所以这时的上下二发光件71、72都不会得电发光。且这时的笔芯50受到弹簧51的扩张影响而呈上升状态,所以笔头54会没入于下笔管20内,此时笔具适合放在口袋内。如图8及图8A所示,当电池座30步进旋转至其中一组金属脚、片702、38与金属片17接触时就会使电池组60负电流传导至下发光件72,而下发光件72的另一短金属脚701因与电池组60正极接触,所以会得电发光使得透明下笔管20透射出光线,由于这时的笔芯50受电池组30下降定位影响,所以使笔头54下降而露出在下笔管20外,故可利于夜间书写使用。如图9及图9A所示,当电池座30步进旋转至另一组金属脚、片702、39与金属片17接触时就会使电池组60正电流传导至上发光件71,而上发光件71的另一短金属脚701因与电池组60负极接触,所以上发光件71立即得电发光使得光线穿过压钮40透射而出,如果压钮40顶端设有压帽52,则可透过凸透片821而达到集光效果,此可作为夜间照明使用;而这时的电池组30已上升,所以笔芯50受到弹簧51的扩张影响也上升,因此笔头54会没入下笔管20内。关于笔芯50的升降动作,当压钮40下压时会使电池座30下降,且当电池座30的棘齿35受上笔管10的斜齿14止挡时,电池座30就无法上升回位,纵使在笔芯50的弹簧51复张作用下也是无法上升的,所以这时的笔芯50受电池座30下降定位影响而使笔头54冒出在下笔管20外。而当压钮40再次下压使电池座30一同下降后,电池座30会在笔芯50的弹簧51复张作用下以及凸块32导引入于上笔管10的导轨13内,就能使电池座30自动上升回位,所以这时的笔芯50也在弹簧51复张作用下也一同上升,使笔头54没入下笔管20内。关于笔芯50的升降动作也属习知技艺,于此即不再赘述,唯将笔芯50与电池座30共同配合在笔管内且同时通过压钮40控制而产生发光或不发光、笔头冒出或没入的设计则是首创。倘若本使用新型笔具在压钮40按压下而使电池座30产生六段步进旋转角度(即每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圣雄
申请(专利权)人:高圣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