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用拨叉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429032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合器用拨叉及其制造方法,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某一例子提供一种离合器用拨叉,以重量比为准,其包括:C:3.4~3.9%、Si:2.1~2.5%、Mn:0.2~0.7%、P:0.01%以下、S:0.009~0.02%、Cu:0.2~0.4%,及残余量的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所述拨叉具有在奥氏体基体组织上析出有球状石墨的形态的组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是涉及构成用于汽车变速装置上的离合器的拨叉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手动变速器的离合器利用压力板将离合器盘紧贴至调速轮来传递动力,通过解除调速轮对离合器盘的紧贴而切断动力,从而转换为变速模式。由此,需要变速时,驾驶员踩下离合器,则其踏板力传递至拨叉而运行离合器分离轴承,从而解除离合器。因此,上述拨叉不仅要具备耐磨性而防止与相对部件之间的摩擦引起的磨损,还要具备可承受变速时传递过来的冲击的耐冲击性。为此,以往是通过锻造高强度的钢来制造拨叉,但存在有因工序过多及材料收益率的低下而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相比于以往,可低廉且方便地生产的离合器用拨叉。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又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离合器用拨叉的制造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合器用拨叉,以重量比为准,其包括:C:3.4 ~3.9%、S1:2.1 ~ 2.5%、Μη:0.2 ~0.7%、Ρ:0.01% 以下、S:0.009 ~0.02%,Cu:0.2 ~0.4%,残余部分的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所述拨叉具有在奥氏体基体组织上析出有球状石墨的形态的组织。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具有上述成分及组织的球墨铸铁制造拨叉,与以往的锻造相比可以缩短制造工序及时间,并且使得拨叉具备作为拨叉的充分的强度及耐磨性。由此,可低廉容易地制造拨叉。在这里,上述成分可以利用废料、生铁及废钢等调整为上述范围。所谓废料是指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屑等,废钢是指使用后被废弃的钢材等,因这些材料低廉且容易获得,更能节减制造费用。并且,上述组织可包括针状铁素体组织。并且,上述离合器用拨叉以重量比为准,进一步包括Mg:0.04~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提供一种离合器用拨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重量比为准,混合包括C:3.4~4.0%、S1: 1.5~1.9%、Mn:0.5%以下、P:0.05%以下、S:0.009~0.02%,Cu:0.2~0.4%,及残余量的Fe的原料并熔炼得到原液熔液的步骤;在熔炼的原液熔液中投入球化剂及孕育剂得到熔液的步骤;将熔液注入至铸模,得到拨叉半成品的铸造步骤;对所述拨叉半成品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预定形状的步骤;及对机械加工的拨叉半成品进行等温淬火的步骤。在上述得到原液熔液的步骤中,所述原液熔液是在1490~1530°C温度下取出。并且,作为上述球化剂,投入原液熔液质量的1.0~1.1%的稀土类硅铁镁合金(FeSiMg6REl)。并且,上述等温淬火步骤包括:将上述拨叉半成品加热至890~930°C,并维持1.5~2.5小时的步骤;将上述拨叉半成品投入至340~360°C温度的液体中维持I~2小时的步骤;及,在大气中冷却至常温的步骤。并且,上述液体为将KNO3及NaNO3以1:1的质量比混合生成的硝酸盐溶液。并且,在注入所述球化剂和孕育剂的状态下,熔液的成分,以重量比为准包括:C:3.4 ~3.9%、S1:2.1 ~2.5%、Mn:0.2 ~0.7%、Ρ:0.01% 以下、S:0.05% 以下、Cu:0.2 ~0.4%及Mg: 0.04~0.07%,及残余量的Fe。所述离合器用拨叉的制造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完成等温淬火的拨叉半成品研磨成最终形状的步骤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中,利用具有上述特性的球墨铸铁制造拨叉,与以往的锻造相比可以缩短制造工序及时间,并且使得拨叉具备充分的强度及耐磨性。由此,可低廉容易地制造拨叉。【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所述拨叉的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述拨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并非是关于拨叉形状的,而是关于其材质的,因此其形状不受任何限制。通常,铸铁的硬度高,具有耐磨性优秀、切割性良好的特性,但其拉伸强度较低,脆性较强,一般不作为暴露在高压环境的部件使用。特别是,在上述离合器用拨叉中,如上所述,其动作原理上要求高的耐磨性、耐冲击性及耐疲劳性。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克服铸铁的缺点,作为拨叉的材质,利用了具备析出有球状石墨的奥氏体组织的球墨铸铁。以下对用于制造球墨铸铁的各个元素进行说明。在此,在无特别标记的情况下,各个含量表示重量比。(I)碳(C):3.4 ~4.0%作为用于制造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所述离合器用拨叉的球墨铸铁的原料,以重量比计算,碳(C)的含量为3.4~4.0%,也可以为3.4~3.9%,也可以为3.6~4.0%,也可以为3.6 ~3.8%。 存在于铸铁内部的碳是以石墨形态存在,或以Fe3C标记的碳化物(或carbide)形态存在。因此,如果碳含量少,则大部分碳会以碳化物形态存在,球状石墨组织不容易呈现,因此,碳含量要添加3.4%以上,从而获得整体上均匀的球状石墨组织。另外,碳含量越高,凝固点越低,这显然有助于铸造性的改善,但会导致石墨析出量过多,增加脆性,对拉伸强度带来不良影响。即,在碳饱和度(Sc)大约在0.8至0.9时,具有最佳拉伸强度,因此,将碳的含量的上限值设为4.0%,可以获得良好的拉伸强度。(2)硅(Si): 1.5 ~1.9%作为用于制造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所述离合器用拨叉的球墨铸铁的原料,以重量比计算,硅(Si)的含量为1.5~1.9%,也可以为1.6~1.9%,也可以为1.8~1.9%,也可以是1.6 ~1.8%。硅作为石墨化促进元素,其起到分解碳化物并析出为石墨的作用。即,硅的添加达到与增加碳量相同的效果。并且,硅还起到使得铸铁内存在的微细石墨组织生长为片状石墨组织的作用。如此生长的片状石墨组织被镁或球化剂等生成为球状石墨。特别是,贝氏体(bainite)基体组织的机械性能随Si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如果大量添加硅,可以兼具强化贝氏体基体组织而提高拉伸强度的作用,这种效果在硅含量小于3.0%以下时更为突出。这是因为,随着硅含量的增加,石墨的球径变小,铁素体(ferrite)量增加,从而可以促进贝氏体的转换。所述铁素体可包括针状的铁素体组织。也就是说,Si/C变大则石墨量减少,广生闻娃引起的基体组织强化效果,从而可提高拉伸强度,这种效果在熔液中进行孕育处理(inoculat1n)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但是,如果硅含量超过3.0%,则上述效果达到饱和。并且,如果硅含量过高,则会存在碳化物含量会减少而降低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材料溶解变得困难,在后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结构转换为马氏体结构而导致脆性增加的问题。并且,硅含量越高,导热性越低,在冷却或加热过程中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增加残余应力。因此,将硅含量定为1.5~1.9%。(3)锰(Mn):0.5% 以下作为用于制造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所述离合器用拨叉的球墨铸铁的原料,以重量比计算,锰(Mn)的含量为0.5%以下,也可以为0.001~0.5%,也可以为0.4%以下,也可以为0.001~0.4%,也可以为0.3%以下,也可以为0.001~0.3%,也可以为0.26%以下,也可以为 0.26 ~0.5%O 锰为阻碍碳的石墨化的铸铁白口化促进元素,起到稳定化合碳(即碳化铁)的作用。并且,锰抑制铁素体的析出,微细化珠光体(pearlHe),因此,可用于对铸铁的基体组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用拨叉,其特征在于,以重量比为准,其包括:C:3.4~3.9%、Si:2.1~2.5%、Mn:0.2~0.7%、P:0.01%以下、S:0.009~0.02%、Cu:0.2~0.4%,残余量的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所述拨叉具有在奥氏体基体组织上析出有球状石墨的形态的组织。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08 KR 10-2013-00252521.一种离合器用拨叉,其特征在于,以重量比为准,其包括:C: 3.4~3.9%、S1:2.1~2.5%, Mn:0.2 ~0.7%、Ρ:0.01% 以下、S:0.009 ~0.02%、Cu:0.2 ~0.4%,残余量的 Fe 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 所述拨叉具有在奥氏体基体组织上析出有球状石墨的形态的组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用拨叉,其中,所述组织包括针状铁素体组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用拨叉,其中,以重量比为准,进一步包括Mg:0.04 ~0.07%。4.一种离合器用拨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重量比为准,混合包括C:3.4~4.0%、S1:l.5~1.9%、Μη:0.5%以下、Ρ:0.05%以下、S:0.009~0.02%、Cu:0.2~0.4%,及残余量的Fe的原料并熔炼,获得原液熔液的步骤;在熔炼的所述原液熔液中投入球化剂及孕育剂,获得熔液的步骤; 将所述熔液注入至铸模,获得拨叉半成品的铸造步骤; 对所述拨叉半成品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预定形状的步骤;及 对机械加工的拨叉半成品进行等温淬火的步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载奉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