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425998 阅读:3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1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该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包括:干式油底壳,其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以及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底部的集油槽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所述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与集油槽连通;储油箱,其安装在发动机外部;外置机油泵,其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外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分别与所述干式油底壳的外置机油泵接口和储油箱连接;以及内置机油泵,其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的内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所述储油箱连接。该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提高了发动机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箭头代表润滑油流向),目前,发动机普遍采用湿式油底壳系统:发动机11的机油泵12将储存在湿式油底壳13内的润滑油抽送到发动机需要润滑或冷却的部位,润滑或冷却完成之后,由于重力的作用,润滑油又重新回到位于发动机底部的油底壳,完成整个循环。对于现有技术方案,因位于发动机底部的油底壳需要储存发动机全部的润滑油,所以油底壳必须设计成体积大,高度高的结构,导致发动机高度的增加,发动机仓较小的车辆不能配套湿式油底壳系统结构的发动机。另外,对于需要行驶在陡坡等恶劣路况下的车辆,由于发动机倾斜,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往低的一侧聚集,就有可能造成发动机机油泵抽吸不到润滑油,摩擦副缺油而导致发动机损坏甚至报废。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该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通过将湿式油底壳系统改进为储油箱安装在发动机外部及内外置机油泵的干式油底壳系统,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提高了发动机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同时避免了行驶在恶劣路况下的车辆由于发动机倾斜造成润滑油吸空、使得摩擦副缺油而导致发动机损坏甚至报废,从而增强了车辆的越野性能,特别是各种陡峭路面的行驶性能。另夕卜,干式油底壳由于润滑油经过了更多的管路和储油箱,在这个过程中润滑油得到了更充分的冷却,降低了润滑油的温度,提高了润滑油的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包括:干式油底壳,其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以及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底部的集油槽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所述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与集油槽连通;储油箱,其安装在发动机外部;外置机油泵,其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外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分别与所述干式油底壳的外置机油泵接口和储油箱连接;以及内置机油泵,其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的内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所述储油箱连接。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集油槽为两个。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置机油泵接口为两个,各个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均与两个集油槽连通。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置机油泵为两个,分别与两个外置机油泵接口对应连接,形成两级外置机油泵抽送结构。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内置机油泵通过自带的惰齿轮与外置机油泵传动连接。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置机油泵的流量为内置机油泵的2倍或2倍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通过将湿式油底壳系统改进为储油箱安装在发动机外部及内外置机油泵的干式油底壳系统,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提高了发动机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同时避免了行驶在恶劣路况下的车辆由于发动机倾斜造成润滑油吸空、使得摩擦副缺油而导致发动机损坏甚至报废,从而增强了车辆的越野性能,特别是各种陡峭路面的行驶性能。另外,干式油底壳由于润滑油经过了更多的管路和储油箱,在这个过程中润滑油得到了更充分的冷却,降低了润滑油的温度,提高了润滑油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干式油底壳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干式油底壳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外置机油泵与内置机油泵传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发动机,12-机油泵,13-湿式油底壳,21-干式油底壳,22-外置机油泵,23-储油箱,24-内置机油泵,25-发动机,26-干式油底壳本体,27-集油槽,28-外置机油泵接口,29-盖板,30-惰齿轮,31-筛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箭头代表润滑油流向),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干式油底壳21、外置机油泵22、储油箱23和内置机油泵24,其中,干式油底壳21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的底部;储油箱23安装在发动机25外部;外置机油泵22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外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分别与干式油底壳21和储油箱23连接;内置机油泵24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25的内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储油箱23连接,将储存在储油箱23中的润滑油抽送到发动机需要润滑或冷却的部位,润滑或冷却完成之后,由于重力的作用,润滑油又重新回到位于发动机底部的干式油底壳21,再通过外置机油泵22将干式油底壳21收集的润滑油抽送到储油箱23,完成整个循环。在原有发动机湿式油底壳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外置机油泵22、储油箱23和相关管路,并将湿式油底壳更换为干式油底壳21,发动机变为干式油底壳系统。只经过简单的增加或减少相关的零部件,发动机可以在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之间切换,增加了发动机的适配性。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干式油底壳21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26,以及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26底部的集油槽27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26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 28,集油槽27上盖设有带筛孔31的盖板29。集油槽27为两个,分别用于收集润滑或冷却完成之后,由于重力的作用又重新回到发动机底部前后侧的润滑油;两个集油槽27的底部还分别开设有泄油口。外置机油泵接口 28为两个,内端分别与两个集油槽27连通,外端用于通过润滑油管路与外置机油泵22连接,以将干式油底壳21的集油槽27内的润滑油抽送到储油箱23。与两个外置机油泵接口 28对应连接的外置机油泵22也为两个,形成两级外置机油泵抽送结构。润滑或冷却后的润滑油需要经过盖板29的筛孔28才能进入集油槽27循环,筛孔28能够消除润滑油中的气泡,以增加其循环效率和质量。如图5所示,内置机油泵24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的内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储油箱23连接,将储存在储油箱23中的润滑油抽送到发动机需要润滑或冷却的部位。内置机油泵24通过自带的惰齿轮30与外置机油泵22传动连接,外置机油泵22的流量为内置机油泵24的2倍或2倍以上。综上,该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通过将湿式油底壳系统改进为储油箱安装在发动机外部及内外置机油泵的干式油底壳系统,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提高了发动机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同时避免了行驶在恶劣路况下的车辆由于发动机倾斜造成润滑油吸空、使得摩擦副缺油而导致发动机损坏甚至报废,从而增强了车辆的越野性能,特别是各种陡峭路面的行驶性能。另外,干式油底壳由于润滑油经过了更多的管路和储油箱,在这个过程中润滑油得到了更充分的冷却,降低了润滑油的温度,提高了润滑油的寿命。前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专利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干式油底壳,其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底部的集油槽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所述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与所述集油槽连通;储油箱,其安装在发动机外部;外置机油泵,其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外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分别与所述干式油底壳的外置机油泵接口和所述储油箱连接;以及内置机油泵,其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的内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所述储油箱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干式油底壳,其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底部的集油槽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所述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与所述集油槽连通; 储油箱,其安装在发动机外部; 外置机油泵,其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外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分别与所述干式油底壳的外置机油泵接口和所述储油箱连接;以及 内置机油泵,其布设在发动机曲轴箱的内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所述储油箱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槽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文沈捷王丽峰刘涌彭仲满王羽张健向本杰粟荣锦李日国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