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杆,通过双色成形来形成外笔杆,外笔杆设有使硬质材料在表面上露出的硬质部和使硬度比前述硬质材料要低的软质材料在表面上露出的软质部,硬质部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呈透明;在外笔杆内还设有内笔杆,使外笔杆套装在所述内笔杆的外面,内笔杆为上端设有卡止凸台的薄壁管状物,一笔尖与所述内笔杆的下端相联,并将三者相对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笔杆将硬质部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同时设置具有特定表面效果的内笔杆显示于外笔杆硬质部表面上,不但具有良好的握持手感,而且具有独特而美感的外观效果;以较低的成本而使产品档次得以较大的提升。本新型笔杆可用来制作各种书写工具,特别适宜用来制作揿动圆珠笔、揿动中性笔和自动铅笔。(*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笔杆,特别是一种适合用来制作圆珠笔、中性笔、自动铅笔的笔杆。
技术介绍
为了握笔舒适,长期以来,采用在笔杆的握持位置设置软质护套的方法。双色注塑技术的问世,被制笔业用以双色笔杆取代软质护套,不但进一步提高了握笔舒适性,而且明显提升了笔的美感和档次。中国专利031208118公开了一种笔,其笔杆为双色成形,设有外露的硬质部和软质部,并且其所述硬质部和软质部及笔夹位于特定位置。该专利技术提供的笔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使用感觉和外观美感的改善。如何利用双色成形技术,进一步改善笔的使用感觉,大幅度提升笔的外观美感和档次呢?对于传统的制笔业,这当然成为制笔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这样一种笔杆,其能进一步改善笔的使用感觉,大幅度提升笔的外观美感和档次;同时也能使笔符合人们握笔书写时手指的方位特点和用力特点,致使书写时手指不易疲劳。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笔杆,是通过双色成形来形成作为笔的外杆的外笔杆,所述外笔杆设有使硬质材料在表面上露出的硬质部和使硬度比前述硬质材料要低的软质材料在表面上露出的软质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呈透明;在所述外笔杆内还设有内笔杆,使所述外笔杆套装在所述内笔杆的外面,所述内笔杆为上端设有卡止凸台的薄壁管状物,一笔尖与所述内笔杆的下端相联,并将三者相对固定。为使笔符合人们握笔书写时手指的方位特点和用力特点,致使书写时手指不易疲劳;可将外笔杆的横截面轮廓形状做成大体呈三角形,且三个角区域呈弧形过渡。对于外笔杆表面硬质部与软质部的具体分布方案,适宜以软质部为基本部分,以硬质部为点缀部分;并且在外笔杆中部,显示有一呈倾斜环状的硬质部,将所述外笔杆分成外笔杆上段部分和外笔杆下段部分两部分。进一步的方案为在外笔杆上段部分设置一对呈对称分布的条状硬质部,位于所述笔杆正视向的两侧;所述外笔杆下段部分设有至少一个呈燕状的硬质部,位于所述笔杆正视向及两侧。如有需要,可在条状硬质部表面刻上文字或图案。为了便于携带和美观,可将内笔杆的上端卡止凸台延伸为一笔夹。为了便于制造,可将内笔杆分为两段,以紧配方式套装在一起。为了提升笔的外观美感和档次,可将与笔夹一体的内笔杆表面做成不锈钢色泽。为了以低成本达到此目的,内笔杆可采用塑料电镀件。当然,也可在内笔杆表面印上文字或图案。内笔杆也可再进行表面亮光处理或表面亚光处理等后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笔杆,在采用双色成形形成外笔杆表面硬质部与软质部的的基础上,将硬质部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同时设置具有特定表面效果的内笔杆显示于外笔杆硬质部表面上,不但具有良好的握持手感,而且具有独特而美感的外观效果;以较低的成本而使产品档次得以较大的提升。本技术笔杆可用来制作各种书写工具,特别适宜用来制作揿动圆珠笔、揿动中性笔和自动铅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案中笔杆的主视示意图。图1-A、图1-B、图1-C依次为主视示意图上相应位置A-A、B-B、C-C的横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实施方案中笔杆的右视示意图。图3为该实施方案中笔杆的后视示意图。图4为该实施方案中笔杆的纵剖面示意图。图5为该实施方案中笔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用该实施方案中笔杆制成的揿动笔的纵剖面示意图。图7为该揿动笔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该揿动笔的外观效果主视图。图9为该揿动笔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外笔杆,1A——笔杆的硬质部,1A1——倾斜环状的硬质部, 1A2——条状硬质部,1A3——燕状硬质部,1B——外笔杆的软质部,2——内笔杆,2A——内笔杆的卡止凸台,2B——笔夹,21——内笔杆上段,22——内笔杆下段;3——笔尖;4——笔芯,5——笔芯弹簧,6——转轮,7——轮,8——揿轮弹簧,9——揿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方案对本技术作进—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5所示笔杆是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该笔杆可分解为外笔杆1、内笔杆2及笔尖3。外笔杆1是一个经过双色注塑的整体管状塑料件,如图1-A、图1-B、图1-C所示,其横截面轮廓形状大体呈三角形,且三个角区域呈弧形过渡。为了便于描述,图5中将其硬质部1A与软质部1B分别显示于图5-11与图5-12。硬质部1A选用透明硬胶树脂MBS,软质部1B选用软胶树脂TPR。在双色注塑机上分先后2次注塑成形,第1次注硬质部1A,其模具型芯形状为硬质部1A的内表面形状,其模具型腔形状为硬质部1A的外表面形状,第1次注塑所得的硬质部1A也统称为半成品。其形状如图5-11所示,为一透明管状塑料件;其中间有一呈倾斜环状凸起1A1,其上段有一对呈对称分布的条状凸起1A2,其下段有3个燕状的凸起1A3。第2次注软质部1B,这时,其模具以第1次注塑所得的硬质部1A充当型芯,其模具型腔形状为软质部1B的外表面形状,也就是在半成品上再注塑一次,第2次注得的软质部1B的单独形状如图5-12所示,在硬质部1A的倾斜环状凸起1A1、条状凸起1A2、燕状的凸起1A3的对应位置依次留下相应凹陷1B1、1B2、1B3,供硬质部1A的倾斜环状凸起1A1、条状凸起1A2、燕状的凸起1A3露出显示,第2次所注得的软质部1B粘于第1次注得的硬质部1A上,最后形成双色注塑件外笔杆1。内笔杆2为上端设有卡止凸台的薄壁管状物,本实施方案中,为了便于携带和美观,将内笔杆的上端卡止凸台2A延伸为一笔夹2B。业内人士都知道,细长的薄壁管状物在注塑过程中得容易产生偏芯、缩壁等注塑缺陷。所以在本实施方案中,采用如下方案如图5-21~图5-22所示,将内笔杆2分成内笔杆上段21与内笔杆下段22两部分,分别注塑,然后将它们以紧配方式套装在一起,形成如图5-2所示的内笔杆2。为了提升笔的外观美感和档次,内笔杆表面采用不锈钢色泽。为了以低成本达到此目的,在本实施方案中,内笔杆采用塑料电镀件。即将注塑所得的内笔杆塑料件再进行表面电镀处理,如镀铬、镍、银等。笔尖3除公知的功能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还承担将外笔杆1、内笔杆2及其自身相对固定的功能。在本实施方案中具体方式是笔尖3的上端3A处开设有外螺纹,在内笔杆下段22的下端2C处开设有相应的内螺纹。如图7~图9所示的笔,是采用上述优选实施方案制成的揿动圆珠。用上述笔杆,再以如图9所示的方式配装上制笔通用零件笔芯4、笔芯弹簧5、转轮6、揿轮7、揿轮弹簧8、揿头9,即制成一支具有本专利技术效果的揿动圆珠;其外观效果如图8所示。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案。例如以下各种方案均可组合。作为透明硬质材料只要能够维持笔杆的刚性,材料不限于透明MBS,也可选用透明ABS等其它透明树脂。软质材料也不限于TPR,只要是硬度比硬质材料低的均可以选用。外笔杆横截面轮廓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大体呈三角形,且三个角区域呈弧形过渡的形状,也可选用其他几何形状,如圆形、大体的正方形、六角形等。对于外笔杆表面硬质部与软质部的分布方案,也可采用以硬质部为基本部分,以软质部为点缀部分的方案。至于硬质部与软质部的具体形状及具体位置分布组合方案,更是可以变化无穷。内笔杆也可采用金属材料,或部分采用金属材料,也可采用一体方案。其上端卡止凸台也可采用无笔夹方案。至于内笔杆表面的色泽与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笔杆,是通过双色成形来形成作为笔的外杆的外笔杆,所述外笔杆设有使硬质材料在表面上露出的硬质部和使硬度比前述硬质材料要低的软质材料在表面上露出的软质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呈透明;在所述外笔杆内还设有内笔杆,使所 述外笔杆套装在所述内笔杆的外面,所述内笔杆为上端设有卡止凸台的薄壁管状物,一笔尖与所述内笔杆的下端相联,从而将三者相对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智铭,林斌,
申请(专利权)人:贝发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