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18421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10:34
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属于炼钢称重技术领域。包括承重架(1)、第一支座(2)、第二支座(6)、吊梁(3)、连杆(4)、气缸(5)、砝码(7)、垫块(8);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6)通过焊接与内仓(10)连接,第一支座(2)在非校称状态下支撑承重架(1),第二支座(6)支撑气缸(5);承重架(1)上端与气缸(5)相连接,下端与吊梁(3)连接;连杆(4)上端通过轴销与吊梁(3)相连接,砝码(7)下设置垫块(8),砝码(7)和垫块(8)放于砝码承台(11)上。优点在于,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快速精确完成称量装置的校核工作,且校称量程范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
本技术属于炼钢称重
,特别是提供了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适应于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
技术介绍
为确保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称重、配料的精准性,需定期对称重压头进行校合,以达设计要求。目前对于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校核的方法是通过在电振或专门在电振周围制作的框架上加载标准重量的法码进行,该方法需要对砝码进行多次搬运,而电振安装在空间狭小的真空料斗内部,操作极其不便,存在劳动效率低,工作强度大等问题。同时称重压头的的显示精度与砝码的摆放位置直接相关,如果砝码摆放不均匀将导致校核不准,此外由于空间有限所加配重砝码重量有限,校核范围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解决了校核不准范围小等问题;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快速精确完成称量装置的校核工作,且校核量程范围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包括承重架1、第一支座2、吊梁3、连杆4、气缸5、第二支座6、砝码7、垫块8、下压式称重传感器10、砝码承台11 ;其中,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6通过焊接与内仓9连接,第一支座2用于支撑承重架I,第二支座6用于支撑气缸装置;承重架I上端与气缸相连接,校核时承受气缸垂直向上的作用力,下端与吊梁3连接,校核时给吊梁3垂直向上的作用力;连杆4上端通过轴销与吊梁3相连接,下端用于配加砝码7 ;砝码7下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块8,破码和垫块放于破码承台11上。非校称状态下,承重架I由第一支座2支撑;校称状态下,承重架I被气缸顶起,脱离第一支座2,下端与吊梁贴紧,进而将连杆及砝码拉起,同时气缸支座将反作用力通过内仓传递给下压式称重传感器,进而完成校称。本技术所述校称装置套数根据需要校称范围及操作空间大小进行确定,需均布于真空料斗内仓周围,每套装置配加相同重量的砝码,砝码叠加放置。校称时根据需要调整砝码数量。【附图说明】图1是校核装置示意图。图2是校称装置用于RH称重装置校称使用示意图。图中,承重架1、第一支座2、吊梁3、连杆4、气缸5、第二支座6、砝码7、垫块8、内仓9、下压式称重传感器10、砝码承台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该校称装置包括:承重架1、第一支座2、第二支座6、吊梁3、连杆4、气缸5、砝码7、垫块8 ;其中,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6通过焊接与内仓10连接,第一支座2在非校称状态下支撑承重架(1),第二支座6用于支撑气缸5 ;承重架I上端与气缸5相连接,校核时承受气缸垂直向上的作用力,下端与吊梁3连接,校核时给吊梁3垂直向上的作用力;连杆4上端通过轴销与吊梁3相连接,下端用于配加砝码7 ;砝码7下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块8,砝码7和垫块8放于砝码承台11上。非校称状态下,承重架I由第一支座2支撑;校称状态下,承重架I被气缸顶起,脱离第一支座2,下端与吊梁3贴紧,进而将连杆4及砝码7拉起,同时气缸5第二支座6将反作用力通过内仓9传递给下压式称重传感器10,进而完成校称,校核完成后收回气缸5。如图2所示,本实例中使用三套校称装置,均布与内仓9周围,每套装置配备300kg砝码7,可完成标定实际砝码900kg量程的校核。本技术尚有多种实施方式,依本技术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架(1)、第一支座(2)、第二支座(6)、吊梁(3)、连杆(4)、气缸(5)、砝码(7)、垫块(8);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6)通过焊接与内仓(10)连接,第一支座(2)在非校称状态下支撑承重架(1),第二支座(6)支撑气缸(5);承重架(1)上端与气缸(5)相连接,下端与吊梁(3)连接;连杆(4)上端通过轴销与吊梁(3)相连接,砝码(7)下设置垫块(8),砝码(7)和垫块(8)放于砝码承台(1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RH真空料斗称重装置的校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架(I)、第一支座(2)、第二支座(6)、吊梁(3)、连杆(4)、气缸(5)、砝码(7)、垫块(8);第一支座(2)和第二支座(6)通过焊接与内仓(10)连接,第一支座(2)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云张国栋张德国郭戌侯成刘鹏飞张凌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