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包括浮体箱,出水后管,出水主管,与所述出水主管左右两侧相连通的多对出水支管,以及固定杆;所述浮体箱通过连接杆设在所述出水支管的上方,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出水主管也相连;所述出水主管通过软管与所述出水后管柔性连接;所述出水主管至少一侧固设有限位卡槽;所述出水支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水孔;所述固定杆底部插在水库的库底中,且顶部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卡槽套设在所述固定杆上;运行时,在所述限位卡槽和所述固定杆的限制下,所述的浮体箱、出水支管和出水主管只能随水库的水位变化上下移动,故其能够作为水面面积较小、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水库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包括浮体箱,出水后管,出水主管,与所述出水主管左右两侧相连通的多对出水支管,以及固定杆;所述浮体箱通过连接杆设在所述出水支管的上方,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出水主管也相连;所述出水主管通过软管与所述出水后管柔性连接;所述出水主管至少一侧固设有限位卡槽;所述出水支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水孔;所述固定杆底部插在水库的库底中,且顶部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卡槽套设在所述固定杆上;运行时,在所述限位卡槽和所述固定杆的限制下,所述的浮体箱、出水支管和出水主管只能随水库的水位变化上下移动,故其能够作为水面面积较小、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水库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理措施。【专利说明】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溢流排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工业、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治理,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库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氮磷浓度达到一定含量,同时气温、光照、水文、气象等外部条件适宜,浮游生物(主要为蓝藻)会爆发性繁殖,甚至在水面集聚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藻浆,及水华。水华的爆发使水体丧失使用功能,引起水体的严重缺氧,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产生的藻毒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究水体蓝藻的清除技术对于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机械除藻的方法主要有固定式抽藻、移动式抽藻、流动式除藻及人工围捕打捞。采用机械方法清除蓝藻水华,能直接大量清除湖面蓝藻水华,可以作为蓝藻大面积爆发时的应急措施,且无明显负面影响。然而,该清除蓝藻水华的方法不适合作为水面面积较小、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水库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作为水面面积较小、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水库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理措施的水库蓝藻溢流排出>J-U ρ?α装直。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包括:浮体箱,出水后管,出水主管,与所述出水主管左右两侧相连通的多对出水支管,以及固定杆;所述浮体箱通过连接杆设在所述出水支管的上方,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出水主管也相连;所述出水主管通过软管与所述出水后管柔性连接;所述出水主管至少一侧固设有限位卡槽,且所述限位卡槽与所述出水支管相错;所述出水支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所述固定杆底部插在水库的库底中,且其顶部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卡槽套设在所述固定杆上,且所述限位卡槽受所述浮体箱作用能够沿着所述固定杆自由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所述软管为橡胶管。进一步地,所述出水主管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法兰与所述软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软管通过第二连接法兰与所述出水后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出水主管左右两侧均固设有所述限位卡槽。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支管与所述出水主管焊接。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槽呈方形或圆形。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为方形块。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浮体箱、出水支管和出水主管均与所述连接杆相连,以及由于所述出水主管通过软管与所述出水后管柔性连接,使漂浮的所述浮体箱、所述出水支管和所述出水主管可自由上下浮动,在所述限位卡槽和所述固定杆的限制下,所述的浮体箱、出水支管和出水主管只能随水库的水位变化上下移动而不会因风浪的影响发生水平移动,保持了固定的水平位置,故本技术的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能够作为水面面积较小、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水库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理措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的主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的俯视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的左视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固定杆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固定杆和限位卡槽的组装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I浮体箱2出水后管3出水主管4出水支 管41进水孔5固定杆51限位块6连接杆7软管8限位卡槽9库底101 第一连接法兰102 第二连接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包括:浮体箱1,出水后管2,出水主管3,与所述出水主管3左右两侧相连通的多对出水支管4,以及固定杆5。所述出水支管4与所述出水主管3焊接或通过紧固件相连。参考图1至图3,所述浮体箱I通过连接杆6设在所述出水支管4的上方,所述连接杆6与所述出水主管3也相连;可见,所述连接杆6把所述的浮体、出水支管4和出水主管3连接为一整体。参考图1和图2,所述出水主管3通过软管7与所述出水后管2柔性连接,优选地,所述软管7为橡胶管。具体地,所述出水主管3 —端通过第一连接法兰101与所述软管7连接。所述软管7通过第二连接法兰102与所述出水后管2连接。参考图1,所述出水主管3至少一侧固设有限位卡槽8,且所述限位卡槽8与所述出水支管4相错,最好所述出水主管3左右两侧均固设有所述限位卡槽8。优选地,所述限位卡槽8呈方形或圆形。所述出水支管4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41。最好,所述进水孔开设在所述出水支管4的管壁的上部,见图2和图3。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固定杆5底部插在水库的库底9中,且其顶部设有限位块51,优选地,所述限位块51为方形块。所述限位块51不局限为方形块,只要所述限位块51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固定杆5顶部的横截面即可。如图5所示,所述限位卡槽8套设在所述固定杆5上,且所述限位卡槽8受所述浮体箱I作用能够沿着所述固定杆5自由上下移动。运行时,浮体箱I提供浮力,使所述的浮体箱1、出水支管4和出水主管3均漂浮在水面上,富含蓝藻的表层水通过所述进水孔41流入所述出水支管4中,然后流入所述出水主管3,再通过所述软管7流入所述出水后管2,以进行后续处理。由于所述浮体箱1、出水支管4和出水主管3均与所述连接杆6相连,以及由于所述出水主管3通过软管7与所述出水后管2柔性连接,使漂浮的所述浮体箱1、所述出水支管4和所述出水主管3可自由上下浮动;运行时,在所述限位卡槽8和所述固定杆5的限制下,所述的浮体箱1、出水支管4和出水主管3只能随水库的水位变化上下移动而不会因风浪的影响发生水平移动,从而保持了固定的水平位置;在水库下风向角落处放置本技术的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通过溢流原理将漂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库蓝藻溢流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体箱(1),出水后管(2),出水主管(3),与所述出水主管(3)左右两侧相连通的多对出水支管(4),以及固定杆(5);所述浮体箱(1)通过连接杆(6)设在所述出水支管(4)的上方,所述连接杆(6)与所述出水主管(3)也相连;所述出水主管(3)通过软管(7)与所述出水后管(2)柔性连接;所述出水主管(3)至少一侧固设有限位卡槽(8),且所述限位卡槽(8)与所述出水支管(4)相错;所述出水支管(4)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41);所述固定杆(5)底部插在水库的库底(9)中,且其顶部设有限位块(51);所述限位卡槽(8)套设在所述固定杆(5)上,且所述限位卡槽(8)受所述浮体箱(1)作用能够沿着所述固定杆(5)自由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雪诞,蒋欢,陆慧萍,胡伟,朱冬舟,左倬,成必新,罗利民,何玉良,郑军田,王国佐,仓基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