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电容电路,所述电子电容电路包括:充放电回路、PWM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充放电回路包括四个IGBT与限流电感和电子电容,PWM控制电路输出一路PWM波形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一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一IGBT和第四IGBT的通断,PWM控制电路输出的一路PWM波形还连接一反相器,再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二IGBT和第三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二IGBT和第三IGBT的通断。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将大量取代某些场合大电容,节约经济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电子电容电路
[0001 ] 本技术涉及电容
,具体涉及一种电子电容电路。
技术介绍
所谓电容,就是容纳和释放电荷的元件。电容主要应用在以下几种重要的场合中。电源电路:旁路、去耦、滤波和储能的作用;信号处理电路:耦合和震荡的作用。随着功率器件的不断升级,大电容的应用场合逐渐增多。普通大电容的主要缺点是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工艺精度要求较高。另外,大电容的体积比较大,生产安全系数不高,比较难以维护等诸多缺点。电荷等效原理:大电容的电荷一次性吞吐量大于电子电容电路,但是电子电容通过控制和它连接的四个IGBT,可以多次的来吸收或释放电荷,直至与大电容的电荷吞吐量相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子电容电路,所提供的电子电容电路能替换某些场合的大电容的应用。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子电容电路,其包括:充放电回路、PWM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充放电回路包括四个IGBT与限流电感和电子电容,四个IGBT分别是第一 IGBT、第二 IGBT、第三IGBT和第四IGBT,每个IGBT的内部均反并联着一个二极管,分别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PWM控制电路输出一路PWM波形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一 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一 IGBT和第四IGBT的通断,PWM控制电路输出的一路PWM波形还连接一反相器,再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二 IGBT和第三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二 IGBT和第三IGBT的通断。进一步地,PWM控制电路包括顺次连接的误差放大器电路、PI调节电路和PWM产生电路。进一步地,PWM控制电路采用UC3842芯片及外围电路构成。进一步地,第一 IGBT、第二 IGBT、第三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极均接有一路PWM波形,这四路P丽波形两两相同,第一 IGBT和第四IGBT门控极所接入的PWM波形相同,第二IGBT和第三IGBT门控极所接入的PWM波形相同;第一 IGBT的集电极、第二 IGBT的发射极和限流电感的负端连接;第一 IGBT的发射极、第三IGBT的发射极和电子电容的正端连接;第三IGBT的集电极、第四IGBT的发射极和电源的负端连接;第二 IGBT的集电极、第四IGBT的集电极、电子电容的负端连接;从限流电感的正端和第三IGBT的集电极各引出一根线作为电子电容电路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本技术基于电荷等效原理,利用功率器件和电子电容组成一个新的电路拓扑结构,利用闭环控制,使得电子电容的输出很好地跟踪了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曲线,电子电容与大电容有基本相同的外部特性,由此可以取代某些场合大电容的使用,不仅节约了经济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便于维护等诸多优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实例中的大电容充电特性曲线产生原理图。图2是PWM控制电路的内部原理图。图3是PWM控制电路实例连接图。图4是电子电容应用电路的拓扑结构图。图5是大电容10mF的电压波形。图6是电子电容电路两端的电压波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1,为了验证本技术,作为实例,先在PSM中搭建大电容的充电特性方程,阶跃响应和地经过比较 器后的输出,与仿真步长(常数)经过第一乘法器,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经过一个积分环节,与比例系数K相乘后,得到输入I。等效电阻R和大电容C经过第 车俞Tv I二乘法器得到输入2,输入I和输入2经过除法器(),除法器的输出经过exp(输入)年酣人2环节,常数减去exp (输入)环节的输出值,得到的结果与电源电压经过第三乘法器,得到最终设计大电容的充电特性曲线,即大电容电压的参考值。图2是本技术PWM控制电路的内部原理图,在UC3842芯片电路中,将大电容的充电特性曲线上每点的数值作为期望电压值,与电子电容上的实时输出值比较得到差值,对得到的差值进行PI调节,PI调节后的输出与特定频率的三角波进行一比较器,产生第一 IGBT和第四IGBT所需的PWM波形,即PWM1/4,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一 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级;将产生的PWM经过一个反相器,得到第二 IGBT和第三IGBT所需的PWM波形,即PWM2/3,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二 IGBT和第三IGBT的门控级,两路互补的PWM波形分别控制电子电容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从而控制电子电容的充放电。图3为PWM控制电路的连接图。大电容的充电理论值Uoutl作为UC3842的参考电压值,电子电容电路两端的电压Uout2作为UC3842的电压反馈端的输入,UC3842的输出引脚PWM1/4,接第一 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级,输出引脚接一反相器得到PWM2/3,接第二IGBT和第三IGBT的门控级。图4是电子电容应用电路的拓扑结构实例图。图中充放电回路41包括四个IGBT与限流电感LI和电子电容Cl,四个IGBT分别是第一 IGBT VT1、第二 IGBT VT2、第三IGBTVT3和第四IGBT VT4,每个IGBT的内部均反并联着一个二极管,分别是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和第四二极管VD4 ;电路中由四个IGBT组成了两条互补的放电电路(第一 IGBT和第四IGBT、第二 IGBT和第三IGBT),两路PWM来让电子电容实现任意期望充放电曲线。充放电回路41中除了双桥臂的开关元器件,还串联了一个限流电感,限流电感用于限制两桥臂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冲击电流。图中LC组成的滤波模块42,两条互补的充放电回路相互切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因此必须引入LC滤波电路。所述的四个IGBT构成两条通路对电子电容进行放电,所述的四个二极管构成两条通路对电子电容进行充电,当其中任何一个IGBT导通时,反并联在其内部的二极管便会自动截止,利用所述的四路PWM来控制这四个IGBT的通断。图5是大电容10mF的电压波形。如图5所示,大电容两端的电压值在0.04s时刻达到80V左右,最终输出稳定在90V左右。图6是电子电容电路两端的电压波形。如图6所示,同样地,电子电容电路两端的电压值在0.04s时刻达到80V左右,最终输出也稳定在90V左右。对图5和图6进行比较,两者的电压具有类似的动态响应和静态响应。由此可见,电子电容电路可以替代大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放电回路、PWM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充放电回路包括四个IGBT与限流电感(L1)和电子电容(C1),四个IGBT分别是第一IGBT(VT1)、第二IGBT(VT2)、第三IGBT(VT3)和第四IGBT(VT4),每个IGBT的内部均反并联着一个二极管,分别是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和第四二极管(VD4);PWM控制电路输出一路PWM波形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一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一IGBT和第四IGBT的通断,PWM控制电路输出的一路PWM波形还连接一反相器,再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二IGBT和第三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二IGBT和第三IGBT的通断;第一IGBT的集电极、第二IGBT的发射极和限流电感的负端连接;第一IGBT的发射极、第三IGBT的发射极和电子电容(C1)的正端连接;第三IGBT的集电极、第四IGBT的发射极和电源的负端连接;第二IGBT的集电极、第四IGBT的集电极、电子电容(C1)的负端连接;从限流电感的正端和第三IGBT的集电极各引出一根线作为电子电容电路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放电回路、PWM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充放电回路包括四个IGBT与限流电感(LI)和电子电容(Cl),四个IGBT分别是第一 IGBT(VTl)、第二 IGBT (VT2)、第三IGBT (VT3)和第四IGBT (VT4),每个IGBT的内部均反并联着一个二极管,分别是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和第四二极管(VD4);PWM控制电路输出一路PWM波形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一 IGBT和第四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一IGBT和第四IGBT的通断,PWM控制电路输出的一路PWM波形还连接一反相器,再经驱动电路后接第二 IGBT和第三IGBT的门控级,控制第二 IGBT和第三IGBT的通断;第一 IGBT的集电极、第二 IGBT的发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龙云,黄志臻,魏业文,齐如军,冯自成,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