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和进液管,进液管的出口与所述分流器相连通,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弯管的两端连通;从所述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弯管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所述第二弯管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气液混合的冷媒进入进液管后一部分沿着第一弯管流动,另一部分沿着第二弯管流动,最终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汇合,由于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流向相反,故在进液管的出口处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形成稳流,从而混合均匀进入分流器,使得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当,提高了空调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及其进液均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进液均流装置。
技术介绍
空调器的进液均流装置是其必备装置,其承担了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充分混合后均匀分配到各路盘管中去的重要作用。现有技术中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01和进液管02,其中进液管02的出口与分流器01的进口连通。如图1所示,为了满足空调的装配和进液均流,进液管02需水平布置,分流器01需竖直布置,如此进液管02与分流器01的连接端附近需进行折弯。如此进液管02中的气液两相冷媒在经过折弯处时,由于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密度不同,因此经过折弯处时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产生的向心力不同,造成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的情况,即进液管的折弯处外侧的内部液态冷媒多,内侧内部气态冷媒多,如此则进入分流器01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混合不均匀,进而导致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差较多,严重影响了空调机组的性能。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差较多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液均流装置,该进液均流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差较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进液均流装置的空调器。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和具有进口和出口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与所述分流器相连通,所述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弯管的两端连通;从所述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弯管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所述第二弯管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优选地,上述进液均流装置中,所述第一弯管的一端和第二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三通接头连通,所述第一弯管的另一端和第二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三通接头连通。优选地,上述进液均流装置中,所述第一弯管的管径和所述第二弯管的管径均小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和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管径。优选地,上述进液均流装置中,所述进液管的进口处设置有第一支出管,所述进液管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支出管。优选地,上述进液均流装置中,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弯管的轴线、第二弯管的轴线和所述进液管的进口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优选地,上述进液均流装置中,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弯管的轴线和第二弯管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优选地,上述进液均流装置中,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沿着过所述进液管进口的轴线和出口的轴线的面对称设置。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液均流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和具有进口和出口的进液管,进液管的出口与分流器的进液口连通,其中,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第一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弯管的两端连通,如此进液管的整体为环形,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的形状相同。而且从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第一弯管到达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第二弯管到达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即第一弯管的实际长度与第二弯管的实际长度相等。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进液均流装置时,将进液管的出口竖直设置且与分流器的进液口连通,将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沿着竖直面对称安装,此时进液管的进口可以与水平的连接管路连通,满足空调器的装配需求。如此则气液混合的冷媒经连接管路进入进液管,气液混合的冷媒进入进液管后一部分沿着第一弯管流动,另一部分沿着第二弯管流动,最终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汇合,由于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的在第一弯管中和第二弯管中流程相同,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流向相反且动量值相等,故在进液管的出口处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形成稳流,相互抵消,从而混合均匀进入分流器,使得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当,不仅提高了空调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优化空调器的分液毛细管等。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种进液均流装置。由于上述的进液均流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进液均流装置的空调器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进液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液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01-分流器、02-进液管;1-连接管路、2-第一三通接头、3-第一弯管、4-分流器、5-第二弯管、6_第二三通接头、a-第一支出管、b-第二支出管。【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液均流装置,该进液均流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差较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进液均流装置的空调器。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2-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4和具有进口和出口的进液管,进液管的出口与分流器4的进液口连通,其中,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第一弯管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弯管5的两端连通,如此进液管的整体为环形,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的形状相同。而且从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第一弯管到达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第二弯管到达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即第一弯管的实际长度与第二弯管的实际长度相等。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进液均流装置时,将进液管的出口竖直设置且与分流器4的进液口连通,将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沿着竖直面对称安装,此时进液管的进口可以与水平的连接管路I连通,满足空调器的装配需求。如此则气液混合的冷媒经连接管路I进入进液管,气液混合的冷媒进入进液管后一部分沿着第一弯管3流动,另一部分沿着第二弯管5流动,最终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汇合,由于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的在第一弯管3中和第二弯管5中流程相同,且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流向相反且动量值相等,故在进液管的出口处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形成稳流,相互抵消,从而混合均匀进入分流器,使得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当,不仅提高了空调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优化空调器的分液毛细管等。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其中第一弯管3的一端和第二弯管5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三通接头2连通,第一弯管3的另一端和第二弯管5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二三通接头6连通,如此则第一三通接头2的非与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连接的口则为进液管的进口,第二三通接头6的非与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连接的口则为进液管的出口。通过三通接头进行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的连接,更加便捷快速。当然,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之间还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密封装置连接。进液管的出口和进口可以直接开设在进液管的侧壁上。进一步地,第一弯管3的管径和第二弯管5的管径均小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4)和具有进口和出口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与所述分流器(4)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所述第一弯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弯管(5)的两端连通;从所述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弯管(3)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所述第二弯管(5)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4)和具有进口和出口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与所述分流器(4)相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3)和第二弯管(5),所述第一弯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弯管(5)的两端连通; 从所述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弯管(3)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所述第二弯管(5)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液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3)的一端和第二弯管(5)的一端通过第一三通接头(2)连通,所述第一弯管(3)的另一端和第二弯管(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三通接头(6)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液均 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3)的管径和所述第二弯管(5)的管径均小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和所述第二三通接头(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凯旋,王成,旷文琦,张奎,张志日,梁彦德,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