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包括第一、第二啮合部件,第一啮合部件设于自行车轮毂一端,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一单向棘齿,第二啮合部件设于链轮带动座一端,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二单向棘齿,第二单向棘齿与第一单向棘齿相啮合,二者为单一方向的啮合带动、反方向作动时则为相互顶开错动的配合状态;第一、第二啮合部件相对应位置处设有磁吸复位单元,包括设于第一啮合部件的一第一磁吸部以及设于第二啮合部件的第二磁吸部;第一、第二磁吸部透过磁力相互吸引,第一、第二啮合部件相互啮合,第一、第二单向棘齿反方向啮动时可相互顶开错动,达到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组装便利性与耐用性及节省组装空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局部结构,特别涉及轮毂的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具有磁吸复位功能的创新结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轮毂(又称为花毂)结构设计上,当其作为自行车后轮的轮毂时,因为是受链条带动,为了避免使用者脚部反踩时亦带动轮毂反转、以及因应使用者脚部不踩动但车轮须持续转动又不互相干扰的状态(如下坡),故轮毂必须设置有单向棘轮装置,通过单向棘轮装置达到链条正转时能够带动轮毂正转,但链条反转时则变成不会带动轮毂的空转模式。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88117780的「特别供脚踏车及其类似物用的轮毂」公开有一盘面啮合式的二齿形盘片,二齿形盘片共同被一弹簧所弹性顶推,二齿形盘片之间以环状形态的单向棘齿相啮合,以达到在一设定转向时可相带动,在相反转向时则可相互错动空转的状态。前段所述结构于实际应用上发现,由于其二齿形盘片之间的啮动状态,通过所述弹簧的弹性顶撑作用力来达到自动复位的目的,因此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缺弊,其一是弹簧容易有弹性疲乏的问题,且若采用强度较大的弹簧,又会有啮动摩擦力过大以及噪音过大等问题;其二,因为弹簧是独立组件,所以会造成组立过程对位不便的问题;其三,因弹簧使用上必需具备一个可弹性压缩与弹张的作动距离空间,故其组装上存在占空间的问题,自行车轮毂一端原本组装的轴承位置,往往必须因此再向内退移以腾挪出供弹簧组装的空间,然如此一来,自行车轮毂原本的轴承配置间距将因此缩减,造成支撑强度与稳固性减弱的问题与缺憾;是以,如何针对此等问题再加以改善突破,实为相关业界须加以重视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其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如何研发出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新式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结构为目标加以创新关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具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所述单向棘轮藉以令自行车轮毂一端所组设的链轮带动座与自行车轮毂之间呈单转向带动状态;单向棘轮包括第一、第二啮合部件,其中第一啮合部件设于自行车轮毂一端呈轴向盘面设置,且呈可轴向进退但不可旋转的限位形态,第一啮合部件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一单向棘齿,第二啮合部件则呈轴向盘面形态设于链轮带动座一端,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二单向棘齿,第二单向棘齿的齿形能够与第一单向棘齿相哨合,且二者间的哨合单一方向为哨合带动、反方向哨动时则为相互顶开错动的配合状态。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主要在于第一第二啮合部件相对应位置处并设有磁吸复位单元,磁吸复位单元包括设于第一啮合部件的一第一磁吸部,以及设于第二啮合部件的一第二磁吸部。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而言,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能够透过磁力相互吸引,藉此令第一、第二啮合部件能够常态维持相互啮合状态,同时令第一、第二单向棘齿反方向啮动时具有可相互顶开错动的能力,进而达到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组装便利性与耐用性及节省组装空间等实用进步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构件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第二啮合部件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作动状态一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作动状态二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本技术具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单向棘轮10藉以令自行车轮毂20 —端所组设的链轮带动座21与自行车轮毂20之间呈单转向带动状态,单向棘轮10包括一第一啮合部件11以及一第二啮合部件12,其中第一啮合部件11设于自行车轮毂20 —端呈轴向盘面设置,且呈可轴向进退但不可旋转的限位形态,第一啮合部件11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一单向棘齿115,第二啮合部件12则呈轴向盘面形态设于链轮带动座21 —端,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二单向棘齿125,第二单向棘齿125的齿形能够与第一单向棘齿115相哨合,且二者间的哨合,系单一方向为哨合带动、反方向哨动时则为相互顶开错动的配合状态;第一啮合部件11与第二啮合部件12相对应位置处并设有磁吸复位单元30 (如图2、3所示),磁吸复位单元30包括设于第一啮合部件11的一第一磁吸部31,以及设于第二啮合部件12的一第二磁吸部32,第一磁吸部31与第二磁吸部32能够透过磁力相互吸引,藉此令第一、第二啮合部件11、12能够常态维持相互啮合状态,同时令第一、第二单向棘齿115、125反方向啮动时具有可相互顶开错动的能力。其中,磁吸复位单元30的第一磁吸部31以及第二磁吸部32可均为嵌设或埋设于第一、第二啮合部件11、12的磁铁所构成(如图2、3所示)。其中,磁吸复位单元30的第一磁吸部31、第二磁吸部32可一者为磁铁、另一者为导磁体(如铁材)所构成的形态。(注:本例图面省略绘示)其中,磁吸复位单元30的第一磁吸部31、第二磁吸部32亦可通过第一啮合部件11、第二啮合部件12本身采用导磁材料,复进行充磁产生磁力所构成的形态者。(注:本例图面省略绘示)其中,第一啮合部件11外周凸设有至少两个轴向延伸的凸条41,自行车轮毂20 —端内壁则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轴向延伸的凹沟42,以使各凸条呈可滑动状态对应嵌组于各凹沟42中,藉此令第一啮合部件11呈可轴向进退但不可旋转的限位形态。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本技术所揭单向棘轮10的核心设计,主要在于第一啮合部件11与第二啮合部件12相对应位置处并设有磁吸复位单元30 (如图2、3所示)的技术特征;藉此,本技术主要通过磁吸复位单元30取代弹簧构件,由于磁吸复位单元30能够透过磁力(如图3的箭号LI所示)相互吸引,藉此特性,令第一、第二啮合部件11、12能够常态维持相互啮合状态,此部份可参图3所示,当链轮带动座21的转动方向为预定的带动转向(如箭号L2所示)时,第一啮合部件11与第二啮合部件12之间能够通过磁吸复位单元30的磁吸力作用,构成第二单向棘齿125与第一单向棘齿115相啮合带动状态,以驱使自行车轮毂20同步转动(如箭号L3所示);另参图4所示,当链轮带动座21的转动方向为预定的反方向转动状态(如箭号L4所示)时,因第一啮合部件11呈可轴向进退但不可旋转的限位形态,故当第二单向棘齿125与第一单向棘齿115相撑开时,第一啮合部件11会朝自行车轮毂20的内部轴向退移,此过程中,磁吸复位单元30的第一、第二磁吸部31、32虽然仍旧保持其相互磁吸状态,但此种磁吸力并不会影响第一、第二单向棘齿115、125反方向啮动时相互顶开错动的能力。功效说明: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而言,由于磁吸复位单元的第一、第二磁吸部能够透过磁力相互吸引,藉此令第一、第二啮合部件能够常态维持相互啮合状态,同时令第一、第二单向棘齿反方向啮动时具有可相互顶开错动的能力;因本技术所述第一、第二磁吸部为整合在第一、第二啮合部件结构中的形态,非独立构件,故当第一、第二啮合部件完成组装时,即可同时达成磁吸复位单元的组装与功能,且磁吸复位单元使用上无弹簧构件弹性疲乏的问题,功能更加耐用持久,且构件的体积以及组装所需空间亦可较弹簧减少许多,令自行车轮毂内部原本的轴承位置无须更动,结构支撑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啮合式单向棘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啮合部件以及一第二啮合部件,其中第一啮合部件设于自行车轮毂一端呈轴向盘面设置,且呈可轴向进退但不可旋转的限位形态,第一啮合部件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一单向棘齿,第二啮合部件则呈轴向盘面形态设于链轮带动座一端,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二单向棘齿,第二单向棘齿的齿形能够与第一单向棘齿相啮合,二者为单一方向的啮合带动、反方向啮动时则为相互顶开错动的配合状态;第一啮合部件与第二啮合部件相对应位置处并设有磁吸复位单元,磁吸复位单元包括设于第一啮合部件的一第一磁吸部,以及设于第二啮合部件的一第二磁吸部,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能够透过磁力相互吸引。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5.03 TW 1022082051.一种具磁吸复位功能的轮毂盘面哨合式单向棘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哨合部件以及一第二啮合部件,其中第一啮合部件设于自行车轮毂一端呈轴向盘面设置,且呈可轴向进退但不可旋转的限位形态,第一啮合部件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一单向棘齿,第二啮合部件则呈轴向盘面形态设于链轮带动座一端,包括环状排列分布的第二单向棘齿,第二单向棘齿的齿形能够与第一单向棘齿相哨合,二者为单一方向的哨合带动、反方向哨动时则为相互顶开错动的配合状态;第一啮合部件与第二啮合部件相对应位置处并设有磁吸复位单元,磁吸复位单元包括设于第一啮合部件的一第一磁吸部,以及设于第二啮合部件的一第二磁吸部,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能够透过磁力相互吸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磁吸复位功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镇平,
申请(专利权)人:德安百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