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定盘及支撑于定盘上的动力机构,所述转盘设置为圆形且其上端面成型为光滑的回转曲面;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定盘上方并通过一转轴与所述动力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形成有一0mm~5mm的缝隙;还包括一能将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空气排出的真空发生装置。动力机构驱动转盘相对于定盘旋转时,在真空发生装置的作用下,使得定盘与转盘之间形成一低压区域,本装置通过改变其正反面空气的密度,使其获得了向上的升力,将本装置应用于重物上,从而实现了使重物漂浮于空中的目的,并且,本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能耗小,便于大范围普及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动力漂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飞机、船舶、车辆上的动力辅助装置,具体指一种空气动力漂浮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飞机、船舶、车辆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都是依靠汽油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能耗较大,而其所依靠的汽油、柴油等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从人类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在飞机、船舶、车辆等交通工具的行驶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克服交通工具的自身重力,使其处于漂浮状态,能有效减小交通工具与水流或路面之间的摩擦,降低能耗。而目前的技术只能实现飞机的悬浮,船舶及车辆等则无法处于漂浮状态。而且,飞机飞离地面也多是借助固定机翼实现的,固定机翼式飞机起飞的升力需依靠飞机前进的速度获得,为了使其具有足够大的速度,需要专门设置一定长度的飞机跑道助跑,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也由于飞机的起飞与降落离不开助跑跑道,而导致了多起飞机事故的发生。现有的旋翼直升飞机可以无需依靠助跑跑道即可起飞,但其造价高、能耗大,且飞行距离有限,难以作为普通的交通工具进行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造价低、能耗小、能使重物漂浮于空中的空气动力漂浮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定盘及支撑于定盘上的动力机构,所述转盘设置为圆形且其上端面成型为光滑的回转曲面;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定盘上方并通过一转轴与所述动力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形成有一0mm~5mm的缝隙;同时还包括一能将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空气排出的真空发生装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缝隙位于转盘下表面与定盘上表面之间的近转盘边缘处,所述缝隙内侧的转盘和定盘之间形成一内腔,且该内腔的高度大于缝隙的高度。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定盘与转盘之间的缝隙尺寸越小越好,而实际制造时,定盘与转盘之间的缝隙越小生产难度越高,且距离相近的定盘与转盘之间易存在摩擦,导致材料磨损严重,增加生产成本;而采用上述结构,内腔的存在不仅避免了定盘与转盘之间的大面积磨损,而且只需将定盘与转盘上相应端面的边缘距离做小即可满足要求,降低了生产制造难度。作为优选,所述的真空发生装置包括抽气孔及真空泵,所述的抽气孔开设于所述定盘上并与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真空泵的抽气端连接上述抽气孔。采用上述结构,利用真空泵将内腔中的空气抽出,使之形成为一低压腔,有利于增加装置的升力。作为优选,所述的真空发生装置为若干个开设于所述转盘的外周面上并朝向转盘中心的孔道,该孔道的末端向下延伸与所述内腔相连通。上述孔道沿转盘的周向间隔布置,当转盘旋转时,圆周面上的线速度比中心附近的线速度大,因此,圆周面上的孔道口处的气压低于中心附近孔道口处的气压,内腔的空气就会通过孔道向外流出,从而使内腔产生低压,这种结构的转盘可以不需另外配备抽真空设备,从而简化了本装置的辅助设备,扩大了装置的实用性。更进一步的,一圆环件套设于所述定盘的外周面上,并与所述的定盘相拆卸连接,该圆环件的上端与转盘之间形成所述的缝隙。作为优选,所述圆环件的上部向内凸设有若干个连接部,且每个连接部均具有一安装孔,相对应的,所述定盘上开有一螺纹孔,一螺杆穿设于上述安装孔并与所述螺纹孔相螺纹连接。由于在实际生产制造时,定盘与转盘之间的缝隙越小生产难度越大,为了降低生产难度,采用上述结构,使用过程中,即便产生了磨损而使缝隙增大,也可以通过旋转螺杆,带动圆环件上移,从而调节转盘与定盘之间的缝隙距离,以方便地达到所限定的范围内。为了防止空气在上述圆环件与定盘外周之间流动,所述定盘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环件的内周面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道密封圈。优选地,所述定盘的上端面近边缘处开有一周向的凹槽,该凹槽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的通道,一环状件能上下移动的插设于上述凹槽内,该环状件的上端与转盘之间形成所述的缝隙。使用时,可先调整环状件使缝隙为一个很小的尺寸,当内腔中空气密度低于外界时,空气先通过缝隙产生一定的流速,从而在环状件的上平面产生向上的吸力,使缝隙变得更小,但当环状件的上平面与转盘间的缝隙很小时,流过缝隙的气流速度就会下降,环状件向上的吸力也随之下降,环状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这样可以使缝隙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即避免强烈的摩擦,又可以保持很小的缝隙,以使内腔有一个稳定的低压。作为优选,一圆环件套设于所述定盘的外周面上,并与所述的定盘相拆卸连接,所述圆环件的上端面近边缘处开有一周向的凹槽,该凹槽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的通道,一环状件能上下移动的插设于上述凹槽内,该环状件的上端与转盘之间形成所述的缝隙。采用上述结构,将缝隙宽度的手动调节与气流自动调节相结合,以便于达到更好的效果。较好的,所述定盘上开有供上述转轴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轴承及气密件。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转盘、定盘及动力机构的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因此当动力机构驱动转盘相对于定盘旋转时,在真空发生装置的作用下,使得定盘与转盘之间形成一低压区域,根据伯努利方程,在大气压作用下,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压力减小,反之会增大,本装置通过改变其正反面空气的密度,使其获得了向上的升力,将本装置应用于重物上,从而实现了将重物漂浮于空中的目的,并且,本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能耗小,便于大范围普及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沿图8中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包括转盘1、定盘2、动力机构(图中未示)及真空发生装置,转盘1与定盘2均设置为圆形,且转盘1的上端面成型为光滑的回转曲面,以保证转盘1上的各处受力均匀;转盘1设置于定盘2上方并能相对于定盘2旋转,转盘1通过一转轴4与动力机构驱动连接,定盘2上开有供转轴4穿过的通孔21,通孔21与转轴4之间设置有轴承40及气密件41;定盘2与转盘1之间形成有一缝隙10,该缝隙10的宽度H为0mm~5mm。在本实施例中,缝隙10位于转盘1下端面与定盘2上端面的边缘之间,缝隙10内侧的转盘1和定盘2之间形成一内腔20,且该内腔20的高度W大于缝隙10的宽度H,这样只要确保转盘1下端面与定盘2上端面的边缘处的加工精度,就可以达到缝隙的尺寸要求,以降低转盘1与定盘2之间的加工精度,同时避免转盘1在转动过程中与定盘2相磨擦;本实施例的真空发生装置包括抽气孔31及真空泵(图中未示),抽气孔3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抽气孔31开设于定盘2上并与内腔20相连通,真空泵的抽气端连接抽气孔31,使用时,利用真空泵将内腔20中的空气抽出,使之形成为一低压腔,有利于增加装置的升力。本实施例的机理如下: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空气流速越高压力越低,反之流速越低压力越高,当空气流过物体表面时,就会产生垂直于气流方向、且远离物体表面的升力,其数学表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定盘及支撑于定盘上的动力机构,所述转盘设置为圆形且其上端面成型为光滑的回转曲面;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定盘上方并通过一转轴与所述动力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形成有一0mm~5mm的缝隙;同时还包括一能将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空气排出的真空发生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定盘及支撑于定盘上的动力机构,所述转盘设置为圆形且其上端面成型为光滑的回转曲面;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定盘上方并通过一转轴与所述动力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形成有一0mm~5mm的缝隙;同时还包括一能将所述定盘与所述转盘之间空气排出的真空发生装置;一圆环件套设于所述定盘的外周面上,并与所述的定盘相拆卸连接,该圆环件的上端与转盘之间形成所述的缝隙;或者一圆环件套设于所述定盘的外周面上,并与所述的定盘相拆卸连接,所述圆环件的上端面近边缘处开有一周向的凹槽,该凹槽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的通道,一环状件能上下移动的插设于上述凹槽内,该环状件的上端与转盘之间形成所述的缝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动力漂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缝隙位于转盘下表面与定盘上表面之间的近转盘边缘处,所述缝隙内侧的转盘和定盘之间形成一内腔,且该内腔的高度大于缝隙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晓江,
申请(专利权)人:潘晓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