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及变流量螺旋槽管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96166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7 1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部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的螺旋槽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管程进口、管程出口、壳程进口、壳程出口,所述螺旋槽管束由同心缠绕成螺旋状的螺旋槽管组成,每层螺旋槽管采用多根螺旋槽管同向缠绕;其中所述螺旋槽管的槽设在螺旋槽管的外表面,其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的缠绕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所述螺旋槽管的槽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的缠绕方向相反,这种特殊结构极大地改变了流体的流动状态,管内流体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受迫改变方向,做离心运动,流体流速提高,形成强烈的湍流与二次流效果,这可以保证管内的换热强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部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的螺旋槽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管程进口、管程出口、壳程进口、壳程出口,所述螺旋槽管束由同心缠绕成螺旋状的螺旋槽管组成,每层螺旋槽管采用多根螺旋槽管同向缠绕;其中所述螺旋槽管的槽设在螺旋槽管的外表面,其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的缠绕方向相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所述螺旋槽管的槽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的缠绕方向相反,这种特殊结构极大地改变了流体的流动状态,管内流体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受迫改变方向,做离心运动,流体流速提高,形成强烈的湍流与二次流效果,这可以保证管内的换热强化。【专利说明】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及变流量螺旋槽管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对流传热、节能降耗的流体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实时调节换热介质流量且螺旋管内外对流换热系数相差较小的变流量螺旋槽管冷却装置,以及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长度有限,单位体积内布置的换热面积较小;设备的安全运行往往受限于换热介质的最高工作温度,以及是否会出规流动死角等流速剧降区,导致换热面因局部换热不均而造成热应力损坏;设备长期运行时,管束易结垢,且不易清洗。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具有换热性能好,工质流动均匀的优点。但就现有的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而言,一方面,换热介质的流量不能实时调节,无法适应冷却负荷的动态变化,实现冷却负荷的实时区配;另一方面,已有的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管束内外流体的换热性能差别较大,换热面的总体换热效果改善不明显。因此,现有缠绕管式换热器缺乏换热负荷的动态调适性,运行经济性较差,难以满足节能降耗的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用螺旋槽管实现壳程强化传热的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以提高管外流体的对流换热效率。另外,提供一种变流量螺旋槽管冷却装置,以实现冷却(或加热)负荷的实时匹配。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部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的螺旋槽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管程进口、管程出口、壳程进口、壳程出口,所述螺旋槽管束由同心缠绕成螺旋状的螺旋槽管组成,每层螺旋槽管采用多根螺旋槽管同向缠绕;其中所述螺旋槽管的槽设在螺旋槽管的外表面,其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的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螺旋槽管束的中心位置设有芯体,芯体至少一端固定在管板上,用于防止在壳体中流动短路,从而提高冷却效率,使冷却更加充分。所述螺旋槽管的奇数层与偶数层缠绕方向最好相反,使流体在该间隙内形成湍流。所述相邻螺旋槽管之间安有折流板,折流板可改善壳程流体的流动状况,较好地解决管程壳程对流换热系数相差较大的问题,确保缠绕管式换热器的总体传热性能显著提高;所述折流板优选为扇形折流板,扇形折流板对壳程流体有扰动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湍流和强化壳程传热,传热效率高,流动阻力小。所述折流板采用扣接方式连接在相邻螺旋槽管之间,具体为其安装方式可以采用两端焊接有半圆管状扣板以及扣板两侧带孔的凸缘,扣板卡扣在螺旋管外壁上并通过另一半半圆管状扣板和凸缘上安装的螺栓抱扣在螺旋管上。所述壳体采用铸铝材料,减小冷却设备重量,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螺旋槽管的槽等间距排列。为了实现对换热负荷的实时调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前述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变流量螺旋管冷却装置,包括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变频电机和被变频电机驱动的泵,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管程出口管路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频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泵的出口与所述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壳程进口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螺旋槽管束层间交替反向缠绕,形成强烈的湍流与二次流效果,不但可以促进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破坏边界层,增强扰动,流体介质的湍流度加强,减少污垢的沉积几率,降低螺旋槽管内外流体在壁面附着的可能性及结垢倾向;而且螺旋管缠绕管束的长度可达到壳体长度的四至六倍,可大大增加冷热介质换热面积,提高冷却器的紧凑性。2、螺旋槽管层与层之间反向缠绕,且与每层螺旋槽管槽的旋转方向相反,这种特殊结构极大地改变了流体的流动状态,管内流体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受迫改变方向,做离心运动,流体流速提高,形成强烈的湍流与二次流效果,这可以保证管内的换热强化。3、螺旋槽管外表面槽内的流体在相邻的换热管之间不断分离汇合,既有旋转运动,又有纵向扰动,使得介质的湍流度加强,即可以强化换热,可减少沉积几率和结垢倾向。【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C-C向剖视图。图3是螺旋槽管外表面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冷却装置的流量调节系统示意图。1.壳体;2.螺旋槽管;3.芯体;4.折流板;5.槽1-1.管程进口 ;1-2.管程出口 ;1-3.壳程进口 ;1_4.壳程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不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释。实施例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用于对润滑油等流体进行水冷却。如图1所示,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I和设在壳体内部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的螺旋槽管束,所述壳体I上设置有管程进口 1-1、管程出口 1-2、壳程进口1-3、壳程出口 1-4,结合图2可以看出,螺旋槽管束由同心缠绕成螺旋状的6层螺旋槽管2构成,每层螺旋槽管2均采用多根螺旋槽管2同向缠绕所述螺旋槽管束由同心缠绕成螺旋状的螺旋槽管2组成,每层螺旋槽管2采用多根螺旋槽管2同向缠绕;其中所述螺旋槽管2的槽5设在螺旋槽管2的外表面,其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3,其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2的缠绕方向相反,且在螺旋槽管外表面等间距排列,由于其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2的缠绕方向相反,流体在此处的流动方向会受到扰动,被迫再次改变流动方向,形成更为强烈的湍流和二次流,管外壁流体边界层被不断减薄和破坏,最终达到增强对流传热的目的,从而提闻传热效率。结合图2可以看出,在该实施例中,每层螺旋槽管2从外到内的数量为14、12、10、8、6、4 根。每一组折流板的布置如图2所示,在螺旋槽管2层与层之间安装有多块折流板4。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螺旋槽管从外到内共6层,6层螺旋管之间形成5层环形管间间隙,因此折流板4从外到内共5层,该实施例中每层折流板4有4块,因此每组共有20块折流板4。这种折流板化整为零的分散布置方式解决了采用传统结构折流板及其安装方式不能应用于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问题。如果所有螺旋槽管缠绕方向相同,其导流作用会使得壳程流体流动轨迹为螺旋形,其效果优于传统管壳换热器折流板。本专利技术作为最佳实施方式,奇数层与偶数层螺旋槽管2的缠绕方向相反,例如奇数层左旋,偶数层右旋。这样奇数层和偶数层对流体的导向方向相反,进一步提高流体流动的扰流效果,形成瑞流,管外壁流体边界层被减薄和破坏,达到比同向缠绕更好的强化对流传热效果。由于相邻层螺旋槽管2缠绕方向相反,因此折流板两端的扣板相互偏转一定角度,对应地折流板采用扭转形成与螺旋桨一样的扭曲形(与螺旋方向一致)扇面。这样不但对壳程流体沿换热器长度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部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的螺旋槽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管程进口、管程出口、壳程进口、壳程出口,所述螺旋槽管束由同心缠绕成螺旋状的螺旋槽管组成,每层螺旋槽管采用多根螺旋槽管同向缠绕;其中所述螺旋槽管的槽设在螺旋槽管的外表面,其旋转方向与相对应的螺旋槽管的缠绕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迎慧王茹黄继军朱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海安天润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