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其中交叉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84008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其中交叉支撑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杆身强度,减小杆身振动,其使用可靠性较高,提高了对转向架的正位控制能力,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所述中交叉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杆和第二杆,还包括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固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交叉支撑装置设有连接件,从而将第一杆和第二杆固定连接,避免车辆运动过程中两者相对移动,从而可以提高中交叉支撑装置对转向架的正位控制能力,尤其能够提高抗蛇形变形的能力;同时提高了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稳定性,降低车辆运行中两者的振动以及杆身磨耗;还有效提高了杆身的强度,进而精简杆身的结构,降低其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其中交叉支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运输
,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采用上述中交叉支撑装置的铁路货车转向架。
技术介绍
转向架是铁道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承载车体的重量,保证车辆沿线路运行,直接影响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为提高转向架的性能,现有技术中通常在传统的三大件转向架基础上加装中交叉支撑装置,从而提高转向架的蛇形失稳临界速度和货车直线运行的稳定性,改善车辆性能。请参考图1-3,图1为现有技术中转向架一种设置方式的俯视图;图2为图1所示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一种设置方式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侧视图。现有的转向架设有中交叉支撑装置1’,中交叉支撑装置1’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杆11’和第二杆12’,两个杆分别以其两端与同侧的侧架2’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杆11’和第二杆12’相互交叉,且两者的交叉部位紧密贴合或者存在较小间隙。采用上述结构的中交叉支撑装置,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第一杆11’和第二杆12’均会在其延伸方向移动,故对转向架的正位控制能力有限;此外,在车辆运行中,第一杆11’和第二杆12’还会发生振动,影响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同时,在两个杆的相对运动中,杆身会发生接触,产生磨耗;再者,由于杆身的长度较长,为提高杆身强度,需要较大的杆身截面,进而增加了中交叉支撑装置的重量。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以提高其使用可靠性,优化其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杆身强度,减小杆身振动,其使用可靠性较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中交叉支撑装置的铁路货车转向架,其正位控制能力较高,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杆和第二杆,还包括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固连。本专利技术的中交叉支撑装置设有连接件,从而将第一杆和第二杆固定连接,避免车辆运动过程中两者相对移动,从而可以提高中交叉支撑装置对转向架的正位控制能力,尤其能够提高抗蛇形变形的能力;同时,第一杆和第二杆固定连接,可以提高两者的稳定性,降低车辆运行中两者的振动,以免影响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再者,第一杆和第二杆固定连接后,可以有效提高杆身的强度,进而精简杆身的结构,降低其重量;最后,连接件将第一杆和第二杆固连后还可以避免两者的杆身因相对运动而磨耗,保证了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使用可靠性。优选地,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的交叉部还设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隔垫在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还可以在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设置弹性垫,以缓冲第一杆和第二杆的振动,提高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同时,弹性垫的增加可以避免第一杆和第二杆的杆身相接触,进而有效避免杆身的磨耗,提高杆身的强度和韧性。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中部的第一侧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杆中部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中部可以设置侧板,然后将两者的中部固连,由于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两端通过侧架固定,则两杆的中部通过侧板固定后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杆身的强度,提升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使用性能。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受摇枕中部空间结构的限制,第一杆和第二杆无法实现连接,本申请中在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中部设置侧板,通过对杆身的结构改进,可以合理利用摇枕中部内腔的狭小空间,从而实现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连接,提升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使用性能。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杆一体成型或焊接固连;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杆一体成型或焊接固连,以提高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连接可靠性,简化加工工艺。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由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的交叉部向一端延伸预定距离,且两者的头端固连,以便对第一杆和第二杆进行横向约束,提高转向架的抗蛇形变形能力。优选地,所述第一杆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侧板,两所述第一侧板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两端延伸;所述第二杆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侧板,两所述第二侧板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杆的两端延伸,处于同一端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头端固连。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两侧均可以设置侧板,以便在靠近两者两端的位置形成连接点,提高对两者的约束程度,避免两者相对运动,保证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使用可靠性。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点,各所述连接点由两者的头端至根端间隔分布,以提高连接可靠性,避免出现连接弱环。优选地,各所述连接点采用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所述螺栓螺母连接后通过点焊固定;或者,所述螺母为防松螺母,避免因车辆振动影响连接可靠性。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的交叉部夹紧固定。当采用夹持件对第一杆和第二杆进行定位时,可以简化装配过程,提高使用便捷性;同时,夹紧定位的可靠性较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中交叉支撑装置。由于本专利技术的铁路货车转向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中交叉支撑装置,故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中交叉支撑装置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均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铁路货车转向架,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转向架一种设置方式的俯视图;图2为图1所示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一种设置方式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5为图4所示转向架拆除摇枕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中交叉支撑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7为图6所示中交叉支撑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中交叉支撑装置中第一杆一种设置方式的俯视图;图9为图8所示第一杆的中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第一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第一杆的中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弹性垫一种设置方式的俯视图。图1-3中:1’中交叉支撑装置、11’第一杆、12’第二杆图4-12中:1第一杆、2第二杆、3连接件、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4弹性垫、5侧架、6摇枕、7轮对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杆身强度,减小杆身振动,其使用可靠性较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中交叉支撑装置的铁路货车转向架,其正位控制能力较高,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5为图4所示转向架拆除摇枕后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铁路货车转向架(以下简称转向架)可以通过一个摇枕6和两个侧架5将两个或者多个轮对7组成小车,以相对轨道移动;摇枕6与侧架5相连,用于控制侧架5的运动,侧架5与轮对7相连,并通过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控制轮对7的运动。还包括中交叉支撑装置,以提高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可以将中交叉支撑装置与侧架5连接,中交叉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杆1和第二杆2,两个杆的端部形成连接端,以便与处于两侧的侧架5连接。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其中交叉支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杆(1)和第二杆(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将所述第一杆(1)和所述第二杆(2)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中交叉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杆(1)和第二杆(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将所述第一杆(1)和所述第二杆(2)固连;所述连接件(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杆(1)中部的第一侧板(3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杆(2)中部的第二侧板(32),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第二侧板(3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31)和所述第二侧板(32)均由所述第一杆(1)与所述第二杆(2)的交叉部向一端延伸预定距离,且两者的头端固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交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1)和所述第二杆(2)的交叉部还设有弹性垫(4),所述弹性垫(4)隔垫在所述第一杆(1)和第二杆(2)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交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31)与所述第一杆(1)一体成型或焊接固连;所述第二侧板(32)与所述第二杆(2)一体成型或焊接固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交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善超邵文东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