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兴民专利>正文

可调式多功能施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84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式多功能施肥器。它是在施肥筒的一侧,设有贮肥筒与进肥管,贮肥筒与施肥筒连通处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肥口,贮肥室进口和贮肥室出口,施肥筒内设有肥量调节筒,其下端连接着一个施肥控制活塞,上部通过螺丝连着一个肥量调节活塞,中部设有肥量调节,在肥量调节活塞上端连接着一个调节杆。使用时通过提升调节杆使施肥控制活塞上移,肥料从贮肥室出口漏出,复位后肥料通过肥量调节槽进入贮肥室。(*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式多功能施肥器。现行耕作中穴施追肥多采用人工进行,速度慢而消耗体力大,施肥量又无法控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出一种施肥速度快、便于操作又能严格控制施肥量的可调式多功能施肥器。本技术实现的方式是它由施肥筒、贮肥筒和进肥管构成,贮肥筒与进肥管分别设在施肥筒的一侧,贮肥筒在与施肥筒连通处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肥口,贮肥室进口和贮肥室出口,其施肥筒内设有一个肥量调节筒,肥量调节筒的下端连接着一个施肥控制活塞,上部通过螺丝连着一个肥量调节活塞,中部设有一个肥量调节槽,在肥量调节活塞上连接着一个调节杆。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施肥速度快,使用方便,节约劳力,又能控制施肥量,还可用于大粒种子的穴播。附图说明:本附图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图,图中1是施肥筒,2是贮肥筒,3是进肥管,4是肥量调节筒,5是施肥控制活塞,6是肥量调节活塞,7是调节杆,8是封盖,9是顶簧,10是刻度,11是螺丝,12是进肥口,13是贮肥室进口,14是贮肥室出口,15是贮肥室,16是肥量调节槽。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由施肥筒(1)、贮肥筒(2)、进肥管(3)构成,贮肥筒(2)与进肥管(3)设在施肥筒(1)的一侧,施肥筒(1)内设有一-->个肥量调节筒(4),肥量调节筒(4)的下端连接着一个施肥控制活塞(5),上部通过螺丝(11)连接着一个肥量调节活塞(6),中部设有一个肥量调节槽(16),在肥量调节活塞(6)的上端连接着一个调节杆(7),在调节杆(7)上设有刻度(10)和顶簧(9),施肥筒(1)上端口设有封盖(8),贮肥筒(2)内设有一个贮肥室(15),贮肥筒(2)在与施肥筒(1)连通处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肥口(12)、贮肥室进口(13)和贮肥室出口(14)。施肥时上提调节杆(7)施肥控制活塞(5)上移,贮肥室(15)内的肥料通过贮肥室出口(14)漏出,施肥控制活塞(5)堵住贮肥室进口(13),肥料通过进肥口(12)进入肥量调节槽(16),当放松调节杆(7)时,施肥控制活塞(5)下移堵住贮肥室出口(14),肥量调节槽(16)内的肥料通过贮肥室进口(13)进入贮肥室(15),进肥管(3)内的肥料通过进肥口(12)继续进入肥量调节槽(16)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式多功能旋肥器,它由旋肥筒(1)、贮肥筒(2)和进肥管(3)构成,其特征在于贮肥筒(2)与进肥管(3)分别设在旋肥筒(1)的一侧,其贮肥筒(2)内设有一个贮肥室(15),贮肥筒(2)在与施肥筒(1)连通处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肥口(12)、贮肥室进口(13)和贮肥室出口(14),其施肥筒(1)内设有一个肥量调节筒(4),肥量调节筒(4)的下端连接着一个施肥控制活塞(5),上部通过螺丝(11)连着一个肥量调节活塞(6),中部设有一个贮肥量调节槽(16),在肥量调节活塞(6)的上端连接着一个调节杆(7),在调节杆(7)上设有刻度(10)和顶簧(9),施肥筒(1)上端口设有封盖(8)。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可调式多功能施肥器,它由施肥筒(1)、贮肥筒(2)和进肥管(3)构成,其特征在于贮肥筒(2)与进肥管(3)分别设在施肥筒(1)的一侧,其贮肥筒(2)内设有一个贮肥室(15),贮肥筒(2)在与施肥筒(1)连通处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肥口(12)、贮肥室进口(13)和贮肥室出口(14),其施肥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民
申请(专利权)人:张兴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