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包括上承重梁和设置在其下方的下承重梁,所述上承重梁与下承重梁之间通过悬吊系统连接,上承重梁底部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的钢护筒,所述下承重梁上设置有底板,底板四周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对拉系统,其中下承重梁和底板均通过钢丝绳固定在侧板上;所述侧板内位于底板的顶部浇注有封底混凝土,所述侧板上高于封底混凝土高度的部位设置有相互对称的围囹,所述围囹之间通过内支撑连接。这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可实现底板的拆卸,达到底板回收的目的,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底板拆除后,侧板、围囹及内支撑的结构重量全部由封底混凝土与侧板的窝裹力抵抗,受力简单、明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中结构物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
技术介绍
钢套箱作为水下结构物施工临时结构广泛应用于桥梁、港口及码头等工程建设中。在进行水下结构物施工时,钢套箱主要起挡水作用,将水下施工变为干处施工。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钢套箱可设计为有底和无底两种类型。有底套箱是由底板承受封底混凝土的重量,并且底板与河(海)床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无底套箱是利用河(海)床作为承载封底混凝土的载体。水中有底钢套箱施工时,通常情况是将底板与侧板通过螺栓或焊接形成一整体,根据过程中水位的变化设置围囹及内支撑,封底混凝土与底板连接在一起;在封底混凝土强度形成前,钢套箱及封底混凝土重量传递到下承重梁上,再通过悬吊系统传递到上承重梁及护筒上;在封底混凝土形成强度后,拆除悬吊系统,接着钢套箱侧板、围囹及内支撑重量通过两个途径(一、侧板与封底混凝土的窝裹力;二、侧板重量传递到底板上)传递到封底混凝土上,再通过封底混凝土与护筒之间的窝裹力作用实现力的传递,最终由护筒受力。由于常规施工方法是将底板与封底混凝土连接,并且依靠底板与侧板的连接,可抵抗水(混凝土)侧压力以及侧板的变形及底口的密水效应,因此在拆卸时只能对钢套箱的侧板、围囹、内支撑及下承重梁进行回收,不能对底板钢结构进行回收利用,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旨在解决常规施工水中有底钢套箱时,底板不能回收利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包括上承重梁和设置在其下方的下承重梁,所述上承重梁与下承重梁之间通过悬吊系统连接,上承重梁底部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且底部穿过下承重梁的钢护筒,所述下承重梁上设置有底板,底板四周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对拉系统,其中下承重梁和底板均通过钢丝绳固定在侧板上;所述侧板内位于底板的顶部浇注有封底混凝土,所述对拉系统位于封底混凝土高度范围内,所述侧板上高于封底混凝土高度的部位设置有相互对称的围囹,所述围囹之间通过内支撑连接。优选的,所述上承重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吊系统的圆孔。优选的,所述悬吊系统在封底混凝土范围内外套套管。优选的,所述底板的轮廓大于侧板的轮廓,且底板与侧板之间不进行任何连接。优选的,所述侧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成整体,接合部位设置有橡胶皮。优选的,所述侧板内壁设置有橡胶垫。优选的,所述对拉系统由设置在侧板内侧的内对拉系统和设置在侧板外侧的外对拉系统构成,所述内对拉系统与外对拉系统通过设置在侧板上的连接装置接成一个整体。优选的,所述内对拉系统分为两段,分别与外对拉系统连接。优选的,所述内对拉系统为整体式结构,其两端分别连接外对拉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这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可实现底板的拆卸,达到底板回收的目的,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底板拆除后,侧板、围囹及内支撑的结构重量全部由封底混凝土与侧板的窝裹力抵抗,受力简单、明确。【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的对拉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钢护筒;2、上承重梁;3、悬吊系统;4、套管;5、下承重梁;6、底板;7、侧板;8、对拉系统;9、围囹;10、内支撑;11、封底混凝土 ;12、钢丝绳;13、连接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图1所示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包括上承重梁2和设置在其下方的下承重梁5,所述上承重梁2与下承重梁5之间通过悬吊系统3连接,上承重梁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吊系统3的圆孔,底部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且底部穿过下承重梁5的钢护筒I ;所述下承重梁5上设置有底板6,底板6与下承重梁5之间不作连接;所述底板6四周设置有侧板7,所述侧板7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成整体,接合部位设置有橡胶皮,并且侧板7的内壁设置有橡胶垫,保持密水性;如图3所示,所述侧板7上设置有对拉系统8,所述对拉系统8由设置在侧板7内侧的内对拉系统和设置在侧板7外侧的外对拉系统构成,所述内对拉系统分为两段,分别通过设置在侧板7上的连接装置13与外对拉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下承重梁5和底板6均通过钢丝绳12固定在侧板7上;所述底板6的轮廓大于侧板7的轮廓,且底板6与侧板7之间不进行任何连接;所述侧板7内位于底板6的顶部浇注有封底混凝土 11,所述悬吊系统3在封底混凝土 11范围内外套套管4,所述对拉系统8位于封底混凝土 11高度范围内,所述侧板7上高于封底混凝土 11高度的部位设置有相互对称的围囹9,所述围囹9之间通过内支撑10连接。实施例二:图2所示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包括上承重梁2和设置在其下方的下承重梁5,所述上承重梁2与下承重梁5之间通过悬吊系统3连接,上承重梁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吊系统3的圆孔,底部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且底部穿过下承重梁5的钢护筒I ;所述下承重梁5上设置有底板6,底板6与下承重梁5之间不作连接;所述底板6四周设置有侧板7,所述侧板7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成整体,接合部位设置有橡胶皮,并且侧板7的内壁设置有橡胶垫,保持密水性;如图3所示,所述侧板7上设置有对拉系统8,所述对拉系统8由设置在侧板7内侧的内对拉系统和设置在侧板7外侧的外对拉系统构成,所述内对拉系统为整体式结构,其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侧板7上的连接装置13与外对拉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下承重梁5和底板6均通过钢丝绳12固定在侧板7上;所述底板6的轮廓大于侧板7的轮廓,且底板6与侧板7之间不进行任何连接;所述侧板7内位于底板6的顶部浇注有封底混凝土 11,所述悬吊系统3在封底混凝土 11范围内外套套管4,所述对拉系统8位于封底混凝土 11高度范围内,所述侧板7上高于封底混凝土 11高度的部位设置有相互对称的围囹9,所述围囹9之间通过内支撑10连接。其具体安装方式如下,安装时,首先安装上承重梁2,然后同时安装下承重梁5和悬吊系统3,紧接着进行底板6、侧板7及内支撑10的安装,最后安装对拉系统8。钢套箱安装完成后,通过悬吊系统3同步下放至设计位置并浇筑封底混凝土 11,待封底混凝土 11强度形成之后拆除悬吊系统3,下承重梁5及底板6会在自重作用下分别与底板6及封底混凝土 11脱落下沉,利用吊机通过下承重梁5以及底板6与侧板7连接的钢丝绳12,分次拆除、回收。这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可实现底板6的拆卸,达到底板6回收的目的,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底板拆除后,侧板7、围囹9及内支撑10的结构重量全部由封底混凝土 11与侧板7的窝裹力抵抗,受力简单、明确。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上承重梁(2)和设置在其下方的下承重梁(5),所述上承重梁(2)与下承重梁(5)之间通过悬吊系统(3)连接,上承重梁(2)底部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且底部穿过下承重梁(5)的钢护筒(1),所述下承重梁(5)上设置有底板(6),底板(6)四周设置有侧板(7),所述侧板(7)上设置有对拉系统(8),其中下承重梁(5)和底板(6)均通过钢丝绳(12)固定在侧板(7)上;所述侧板(7)内位于底板(6)的顶部浇注有封底混凝土(11),所述对拉系统(8)位于封底混凝土(11)高度范围内,所述侧板(7)上高于封底混凝土(11)高度的部位设置有相互对称的围囹(9),所述围囹(9)之间通过内支撑(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上承重梁(2)和设置在其下方的下承重梁(5),所述上承重梁(2)与下承重梁(5)之间通过悬吊系统(3)连接,上承重梁(2)底部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且底部穿过下承重梁(5)的钢护筒(I ),所述下承重梁(5)上设置有底板(6),底板(6)四周设置有侧板(7),所述侧板(7)上设置有对拉系统(8),其中下承重梁(5)和底板(6)均通过钢丝绳(12)固定在侧板(7)上;所述侧板(7)内位于底板(6)的顶部浇注有封底混凝土(11),所述对拉系统(8 )位于封底混凝土( 11)高度范围内,所述侧板(7 )上闻于封底混凝土( 11)闻度的部位设置有相互对称的围囹(9),所述围囹(9)之间通过内支撑(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承重梁(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悬吊系统(3)的圆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有底钢套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悬吊系统(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成,陈茂技,罗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