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管多频天线,包括:一下层铜管部,底端具一开口、顶端则具一接地缘;一单管式上层铜管部,设于下层铜管部的顶端上方间隔处,其底端具一馈入基座、顶端则为一敞开口形态;一馈入线,包括内导体及外导体,馈入线由下层铜管部底端的开口向上穿伸组入,并令外导体与下层铜管部的接地缘电性连接,内导体则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的馈入基座电性连接;且至少一立向剖槽设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立向剖槽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顶端至少一处向下立向剖切形成,藉此相对将单管式上层铜管部分成间隔配置的至少二辐射部,藉此可令铜管天线达到多频收发效果且兼具结构简化、降低成本、缩短组装工时、提升制程效率等实用进步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铜管多频天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涉及一种可达到多频收发效果且兼具结构简化效益的创新铜管天线。
技术介绍
随着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可见的天线结构形态已有相当多种,而本技术所欲探讨者,主要针对其中的「铜管天线」加以思索改进。铜管偶极(DIPOLE)天线结构一般由一上层铜管以及一下层铜管所构成,且其中,该上、下层铜管均为内、外圈分布形态的双金属铜管所构成,通过该双金属铜管的间距设定,令铜管天线的幅射场型达到多频段、全向性的讯号收发效果,例如内圈金属铜管与外圈金属铜管设为2GHZ附近频段至5GHZ附近频段之实施例。现有铜管天线结构虽可达到多频段、全向性讯号收发效果与功能,但于实际应用经验中却发现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点;举例而言:因为铜管天线结构中的双金属铜管结构组成比较复杂,除了导致金属用料增加而相对提高产品成本的缺点外,更因此造成组装工时拉长而降低制程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管多频天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铜管多频天线包括:一下层铜管部,呈中空管体形态,该下层铜管部底端具一开口、顶端则具一接地缘;一单管式上层铜管部,设于下层铜管部的顶端上方间隔处,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为单层管壁构成的中空管体形态,其底端具一馈入基座、顶端则为一敞开口形态;一馈入线,包括一内导体以及一外导体,其中该馈入线由下层铜管部底端的开口向上穿伸组入,并令该外导体与下层铜管部的接地缘电性连接,该内导体则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的馈入基座电性连接;且至少一立向剖槽设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立向剖槽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顶端至少一处向下立向剖切形成,藉此而能够相对将单管式上层铜管部分成间隔配置的至少二辐射部,且辐射部为不同形态而具不同频段讯号收发功能,藉此以达到多频收发效果。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可令铜管天线达到多频收发效果且兼具结构简化、降低成本、缩短组装工时、提升制程效率等实用进步性及较佳产业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立向剖视图。图3为图2的B-B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立向剖槽另一设置形态的横向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之下层铜管部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外周之间套组有一绝缘支撑筒体的实施例图。图6为本技术铜管多频天线的应用产品形态实施例图。【符号说明】A 铜管多频天线10 下层铜管部 11 开口12 接地缘13 内管14 外管20 单管式上层铜管部 21 馈入基座22 立向剖槽23 辐射部24 阶级部30 馈入线31 内导体32 外导体40 绝缘支撑筒体50 延伸中空管51 组接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铜管多频天线A包括下述构成:一下层铜管 部10,呈中空管体形态,该下层铜管部10的底端具一开口 11、顶端则具一接地缘12 ;一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设于下层铜管部10的顶端上方间隔处,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为单层管壁构成的中空管体形态,其底端具一馈入基座21、顶端则为一敞开口形态;一馈入线30 (可为同轴缆线),包括一内导体31以及一外导体32,其中该馈入线30由下层铜管部10底端的开口 11向上穿伸组入,并令该外导体32与下层铜管部10的接地缘12电性连接,该内导体31则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的馈入基座21电性连接;且其中,至少一立向剖槽22设于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所述立向剖槽22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的顶端至少一处向下立向剖切形成,藉此而能够相对将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分成间隔配置的至少二辐射部23 (注:仅以同一组件符号表示),且辐射部23为不同形态而具有不同频段讯号收发功能,藉此以达到多频收发效果。其中,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的辐射部23不同形态通过下列任至少一种结构形态达成:其一、立向剖槽22的偏置形态或非均等分布形态;其二、立向剖槽22的单侧向设有阶级部24之形态;其三、辐射部23的顶端高低差异形态。此部份可先参图1至3所示,本例中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的二辐射部23不同形态通过立向剖槽22的单侧向设有阶级部24的形态以及二辐射部23顶端设成高低差异之形态所构成;另如图4所示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通过三个立向剖槽22的非均等分布形态而相对区分成三个不同形态的辐射部23 (注:仅以同一组件符号表示),藉此而达到多频收发效果。如图5所示,其中该下层铜管部10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的外周之间更套组有一绝缘支撑筒体40。所述绝缘支撑筒体40具体实现上可为一橡胶筒体所构成,由于下层铜管部10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之间为间隔形态,其间仅有馈入线30相连接,故通过所述绝缘支撑筒体40的套组,可形成一支撑补强作用。如图2所示,其中该下层铜管部10可为一内管13以及一外管14所构成的中空管体形态;但不局限于此种形态。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本技术铜管多频天线A实际应用上如图6所示,可通过一个上端枢接有一延伸中空管50的一组接头51将铜管多频天线A容置封装于其内部,构成一完整的天线产品形态;而本技术的核心设计,主要通过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设有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顶端向下立向剖切形成的立向剖槽22的技术特征,以相对将单管式上层铜管部20分成间隔配置的至少二辐射部23,且辐射部23为不同形态而具有不同频段讯号收发功能,进而能够达到多频(包括双频)收发效果。功效说明:本技术铜管多频天线主要通过所述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顶端向下立向剖切形成的立向剖槽以将单管式上层铜管部分成间隔配置的至少二辐射部,且辐射部为不同形态而具不同频段讯号收发功能的创新独特结构形态设计,使本技术对照【
技术介绍
】所提现有结构而言,由于本技术中单管式上层铜管部为单层管壁所构成的中空管体形态,相较于现有上层铜管为双金属铜管所构成的形态而言,结构可大幅简化,故金属用料成本以及制程均可相对缩减,且本技术可以通过该立向剖槽的形态简易变化设计(包括剖切位置、剖槽之形态变化等)以及不同辐射部顶端高低差异形态设计,轻易形成不同形态的辐射部,达到双频或多频的收发功能与效果;是以,本技术技术特征确可令铜管天线达到多频收发效果且兼具结构简化、降低成本、缩短组装工时、提升制程效率等实用进步性及较佳产业经济效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管多频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层铜管部,呈中空管体形态,该下层铜管部的底端具一开口、顶端则具一接地缘;一单管式上层铜管部,设于下层铜管部的顶端上方间隔处,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为单层管壁构成的中空管体形态,其底端具一馈入基座、顶端则为一开口形态;一馈入线,包括一内导体以及一外导体,其中该馈入线由下层铜管部底端的开口向上穿伸组入,并令该外导体与下层铜管部的接地缘电性连接,该内导体则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的馈入基座电性连接;且其中,至少一立向剖槽设于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所述立向剖槽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的顶端至少一处向下立向剖切形成,藉此而能够相对将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分成间隔配置的至少二辐射部,且辐射部系为不同型态而具有不同频段讯号收发功能,藉此以达到多频收发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管多频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下层铜管部,呈中空管体形态,该下层铜管部的底端具一开口、顶端则具一接地缘;一单管式上层铜管部,设于下层铜管部的顶端上方间隔处,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为单层管壁构成的中空管体形态,其底端具一馈入基座、顶端则为一开口形态; 一馈入线,包括一内导体以及一外导体,其中该馈入线由下层铜管部底端的开口向上穿伸组入,并令该外导体与下层铜管部的接地缘电性连接,该内导体则与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的馈入基座电性连接; 且其中,至少一立向剖槽设于该单管式上层铜管部,所述立向剖槽由单管式上层铜管部的顶端至少一处向下立向剖切形成,藉此而能够相对将该单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凯元,
申请(专利权)人:哗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普翔电子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东莞台霖电子通讯有限公司,苏州华广电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