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该层叠式集管(2)具有:形成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的第一板状体(11);第二板状体(12),其被层叠在第一板状体(11)上,并形成将从第一入口流路(12a)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并流出的分配流路(12A),分配流路(12A)包括分支流路(12b),其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第一流路,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位于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和开口部;和第二流路,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位于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和开口部,关于分支流路(12b),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流路阻力相互相等、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以开口部作为中心是点对称的状态相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层叠式集管,具有:形成有多个出口流路的第一板状体;第二板状体,被层叠在第一板状体上,形成了将从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形成在第一板状体上的多个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分配流路包含具有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多个槽的分支流路。从入口流路流入分支流路的制冷剂通过该多个槽而分支成多个,并通过形成在第一板状体上的多个出口流路而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0-161818号公报(~段,图1、图2)在这样的层叠式集管中,在流入分支流路的制冷剂的流入方向不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状况下被使用时,受到重力的影响,在分支方向的任意一方中,会发生制冷剂的不足或过剩。也就是说,在以往的层叠式集管中,存在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以上述课题为背景做出的,其目的是获得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的层叠式集管。另外,本技术的目的是获得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的换热器。另外,本技术的目的是获得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的空气调节装置。本技术技术方案I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其被安装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并形成有将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所述第一板状体和所述第二板状体被钎焊接合,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第一流路,其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而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和所述开口部;和第二流路,其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而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和所述开口部,关于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阻力相互相等、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以所述开口部作为中心呈点对称的状态相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动阻力之 差更小。技术方案2是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阻力更大。技术方案3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向流路的内侧突出的突部。[0011 ] 技术方案4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表面更粗糙。技术方案5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宽度更窄。技术方案6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深度更浅。技术方案7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长度更长。技术方案8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从所述开口部的下侧与所述开口部连通,所述第二流路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与所述开口部连通。技术方案9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弯曲角度更大。技术方案10是根据技术方案I?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状体具有形成了在层叠方向贯穿的流路的至少一个板状部件,关于所述分支流路,所述贯穿的流路的除供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及供所述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通过与所述板状部件相邻地层叠的部件被封闭。技术方案11是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状部件上形成有该板状部件固有的凸部,所述凸部被插入到形成在与所述板状部件相邻地层叠的部件上的流路中。技术方案12是根据技术方案I?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流路是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板状体所处的这一侧流出的分支流路、和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板状体所处的这一侧的相反侧流出的分支流路。技术方案13是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I?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和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一传热管。技术方案14是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3所述的换热器,在所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所述分配流路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流出。技术方案15是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技术方案I?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和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一传热管,所述层叠式集管,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所述换热器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二传热管,在所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所述分配流路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流出,在所述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与所述第二传热管相比,所述第一传热管位于上风侧。在本技术的层叠式集管中,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所述分支流路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第一流路,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位于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和开口部;和第二流路,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位于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和开口部,关于分支流路,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流路阻力相互相等、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以开口部作为中心呈点对称的状态相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更小。由此,在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流路阻力相互相等、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以开口部作为中心呈点对称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了第一流路的制冷剂和通过了第二流路的制冷剂从不同的高度流出,导致第一流路的流动阻力变得比第二流路的流动阻力大,能够抑制通过第一流路并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得比通过第二流路并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小,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图2是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图4是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变型例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变型例的图。图7是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比较例的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1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1的效果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2的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2的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3的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换热器的形成在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流路的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其被安装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并形成有将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所述第一板状体和所述第二板状体被钎焊接合,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第一流路,其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而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和所述开口部;和第二流路,其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而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和所述开口部,关于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阻力相互相等、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以所述开口部作为中心呈点对称的状态相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更小。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5.15 JP PCT/JP2013/0636061.一种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 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第一板状体;和 第二板状体,其被安装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并形成有将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 所述第一板状体和所述第二板状体被钎焊接合,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 该分支流路具有: 供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 第一流路,其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而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和所述开口部;和 第二流路,其连通以重力方向为下而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和所述开口部, 关于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阻力相互相等、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以所述开口部作为中心呈点对称的状态相比,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更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阻力更大。3.如权利要求2所 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向流路的内侧突出的突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表面更粗糙。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宽度更窄。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深度更浅。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相比,流路的长度更长。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从所述开口部的下侧与所述开口部连通, 所述第二流路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与所述开口部连通。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井上真哉,冈崎多佳志,石桥晃,伊东大辅,松田拓也,松井繁佳,望月厚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