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能够预先储存剩余的冷冻机油,在需要时,使必要量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回油。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控制装置(50)通过测量压缩机(3)的功率值来判定存在于压缩机(3)内的冷冻机油的量,并基于该结果控制电磁阀(8)的开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空气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压缩机作为制冷循环的要件设备之一而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将压缩机作为制冷循环的要件设备之一而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存在回收从压缩机与制冷剂一起被排出的冷冻机油的技术。一般来说,冷冻机油的封入量一律是以在被封入时假设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制冷剂配管最长的空气调节装置为基准设定的。而且,通常,预先封入了加上估算了附着在制冷剂配管等上的量之后的量的冷冻机油。据此,实际上,在冷冻机油多的状态下,执行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尤其,在制冷剂配管的长度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产生大量剩余的冷冻机油。因此,提出了“基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长度算出被收容在压缩机中的冷冻机油的剩余油量,根据该剩余油量预先设定的每规定时间打开连接管的开闭阀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权利要求4,第9页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是根据算出的剩余油量按每规定时间使冷冻机油向压缩机回油。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中,基于制冷剂配管长度预先设定开闭阀的开闭间隔,从而根据外气条件、运转状态,有时会使冷冻机油过量地返回压缩机。于是,压缩机的运转效率恶化,另外,溶入制冷剂的油量也增加。其结果,从压缩机流出并附着在制冷剂配管等上的冷冻机油的量增大,导致换热器的性能的降低。另外,在需要输入制冷剂配管长度这样的现场作业,制冷剂配管长度的输入发生错误时,导致冷冻机油不足,存在引起压缩机的故障这样的危险性。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能够预先储存剩余的冷冻机油,在需要时,使必要量的冷冻机油向压缩机回油。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压缩机,其压缩并排出制冷剂;冷凝器,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膨胀阀,其对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蒸发器,其使被所述膨胀阀减压的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油分离器,其被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从通过所述压缩机被排出的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储油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油分离器的下游侧,存积由所述油分离器分离的冷冻机油;第一连接配管,其连接所述储油器的底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第二连接配管,其连接所述储油器的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连接部分相比靠上部的部位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电磁阀,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并开闭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和控制装置,其基于存在于所述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量来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采用如下结构,预先将剩余的冷冻机油存积在储油器,在需要时,对电磁阀进行打开控制而使必要量的冷冻机油返回压缩机,从而能够不使压缩机的运转效率恶化地抑制剩余的冷冻机油附着在制冷剂配管内,还不会导致换热器的性能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概要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回路结构图。图2是表示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量和压缩机的功率值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所执行的回油运转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图4是概要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回路结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所执行的回油运转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图面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通用的。而且,说明书全文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性的,不限于这些记载。实施方式I图1是概要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回路结构图。基于图1说明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及动作。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室外机单元I和室内机单元2。室外机单元I和室内机单元2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而联系。此外,在图1中,作为例子示出了室外机单元I为I台的情况,但没有特别限定设置台数,也可以是2台以上。另外,在图1中,作为例子示出了室内机单元2为I台的情况,但没有特别限定设置台数,也可以是2台以上。室外机单元I具有向室内机单元2提供热能或冷能的功能。在该室外机单元I中搭载了压缩机3、油分离器4、四通阀11、室外换热器12、储液器17、储油器5、电磁阀8、第一减压构件9、第二减压构件10、送风机13、功率计18和控制装置50。其中,压缩机3、油分离器4、四通阀11、室外换热器12、储液器17、储油器5、电磁阀8、第一减压构件9和第二减压构件10通过配管被连接。压缩机3用于压缩制冷剂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油分离器4被设置在压缩机3的排出侧,用于将从压缩机3与制冷剂一起被排出的冷冻机油从制冷剂分离。四通阀11被设置在油分离器4的制冷剂流路下游侧,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运转(制冷运转、制热运转)被控制,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室外换热器12用于在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或被吸入压缩机3的制冷剂和从送风机13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储液器17被设置在压缩机3的吸入侧,用于存积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中的剩余制冷剂。储油器5被设置在油分离器4的油流路下游侧,用于存积在油分离器4中被分离的冷冻机油。在储油器5上,除了油分离器4的连接配管以外,还连接有两条配管(连接配管6、连接配管7)。电磁阀8被设置在连接配管6上,通过被控制来开闭连接配管6。第一减压构件9被设置在电磁阀8的下游侧的连接配管6上,对在连接配管6中流动的冷冻机油进行减压,用于调整流量,即,回油量。第二减压构件10被设置在连接配管7上,对在连接配管7中流动的冷冻机油进行减压,用于调整流量,即,回油量。此外,第一减压构件9及第二减压构件10也可以由毛细管等构成。这里,说明了电磁阀8和第一减压构件9串联地被配置的情况,但通过使第一减压构件9的流路阻力充分大,即回油量充分小,电磁阀8和第一减压构件9也可以并联地配置。连接配管6用于连接储油器5的底部和压缩机3的吸入配管。换言之,存积在储油器5中的冷冻机油经由连接配管6返回压缩机3。连接配管7用于连接储油器5的上部(比连接配管6的连接部分更靠上部)和压缩机3的吸入配管。该连接配管7具有作为使不能存积在储油器5中的冷冻机油从储油器5流出时所利用的溢流管的功能。连接配管7的储油器5的连接位置采用从储油器5的底部到连接配管7的连接位置中的储油器5的内容积比压缩机3的内容积小的位置。送风机13被设置在室外机单元I内的室外换热器12附近,用于向室外换热器12供给空气。功率计18被连接在压缩机3上,用于测量压缩机3的功率。控制装置50用于综合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系统整体。具体来说,控制装置50控制压缩机3的驱动频率、送风机13及后述的送风机16的转速、四通阀11的切换、电磁阀8的开闭、后述的膨胀阀14的开度等。换言之,控制装置50基于省略图示的各种检测元件的检测信息及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各执行机构(压缩机3、四通阀11、送风机13、电磁阀8、膨胀阀14、送风机16等驱动部件)。室内机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压缩机,其压缩并排出制冷剂;冷凝器,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膨胀阀,其对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蒸发器,其使被所述膨胀阀减压的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油分离器,其被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从通过所述压缩机被排出的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储油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油分离器的下游侧,存积由所述油分离器分离的冷冻机油;第一连接配管,其连接所述储油器的底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第二连接配管,其连接所述储油器的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连接部分相比靠上部的部位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电磁阀,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并开闭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和控制装置,其基于存在于所述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量来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27 JP 2011-286238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压缩机,其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冷凝器,其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其对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蒸发器,其使被所述膨胀阀减压的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油分离器,其被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从通过所述压缩机被排出的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 储油器,其被设置在所述油分离器的下游侧,存积由所述油分离器分离的冷冻机油; 第一连接配管,其连接所述储油器的底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第二连接配管,其连接所述储油器的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连接部分相比靠上部的部位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电磁阀,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并开闭所述第一连接配管;和 控制装置,其基于存在于所述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量来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判定为存在于所述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量不足时,对所述电磁阀进行打开控制,将存积在所述储油器中的冷冻机油供给到所述压缩机。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所述储油器的连接位置为从所述储油器的底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连接位置的所述储油器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汉健太郎,田村直道,岩崎和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