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包括双套管体、进料斗、以及具有凹面碟盘和多个导板的混合室,其中,该双套管体具有内管、外管及多个挡件,该挡件用以在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形成多个通道孔,流体流经双套管体和进料斗,并冲击混合室的凹面碟盘,达到快速、均匀的混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混合装置
本技术关于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尤其关于可视需求混合三种不同流体的流体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化学反应中流体均匀混合与否,是影响反应是否完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混合两相液体时,亦需要使两相液体均匀或完整接触。US3601318公开了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包括一可使处理液流动的管体,沿流动方向观察该管体时,可见管体的管径变窄以形成一喉部,而跨过喉部后再变宽的结构。此外,于该管体周围配置有众多通道,且该通道皆开放到该管体内,透过此等通道可使进料液混入处理液中。US4285367公开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其包含第一流体进料管,在其出口处周围具数个孔道环绕,第二流体经由这些孔道向心喷出,与第一流体产生第一次混合;而第一流体进料管正下方具一凹面碟盘,流体冲击反射造成第二次的混合。然而,此技术虽可达快速、均匀的混合效果,但因第二流体喷出的速度极快,对碟盘的冲击极大,易产生震动;且当第二流体为高粘度或易凝结的流体时,若是来源突然停止或驱动不足,则孔道易因流体停滞而堵塞,造成维修清洁困难。CN102399188则公开了一种在超重力反应器中进行环己酮肟转位反应以制备己内酰胺的方法和步骤,对比于一般静态混合器,可能存在有较好的混合效率,但同时也产生较大的能耗。CN103007869公开了一种三液相进料喷嘴,其包含第一流体进料管,第二流体经由该管周围数个环绕孔道向中心喷出混合,之后沿原进料方向流动,经柱状档块后分散为环型,第三流体再经由该管周围数个环绕孔道向中心喷出混合后再次混合。但是种混合方式的混合效率上仍然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包括:双套管体,包括:内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 ;外管,圈环该内管,且该外管具有相对的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 ;及多个挡件,连接于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并于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形成多个通道孔;进料斗,容纳该双套管体,且该进料斗具有:漏斗状通道;及相对的第三入口及第三出口,其中,该第三出口位于该进料斗底部,并对应该双套管体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以及混合室,位于该进料斗下方,且该混合室具有:凹面碟盘,位于该第三出口的正下方,多个导板,环绕于该凹面碟盘周围,其中,该导板的板面与凹面碟盘径向的夹角为0°至75°。本技术所提供的流体混合装置具有内、中、外三层的进料方式,使流体分为二股进料,并且经过多层次的流体交会,可以减少凹面碟盘遭受的冲击,避免振动,但仍不失其混合的效果。此外,本技术的流体混合装置可视需求混合三种不同流体,同时改善易凝结(或黏度)的流体因流动不顺而造成孔道堵塞。【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流体混合装置经组设后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套管体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双套管体在具有挡件处的横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套管体出口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及图5为图1的C-C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 双套管体11 内管Ila 第一出口Ilb 第一入口12 外管12a 第二出口12b 第二入口13 挡件14a, 14b 支撑环15 通道孔2 进料斗21 漏斗状通道22 第三出口23 进料管24 第三入口3 混合室31 凹面碟盘32 导板α,β 角度y 夹角D 第三出口的直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实施方式,该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优点及效果。本技术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以供该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效果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流体混合装置包括双套管体1、进料斗2及混合室3。双套管体I具有内管11及外管12,内管11为流体的进料通道,具有第一出口 Ila及第一入口 11b,外管12亦为流体的进料通道,具有第二出口 12a及第二入口 12b。于一优选实施例中,外管12为半梭形管,例如,该外管12的第二出口 12a截面积或是直径小于该第二入口。再参照图2及图3的双套管体I局部放大示意图。在内管11外壁周围与外管12内壁间可具有支撑环14a,14b及多个挡件13。支撑环14a,14b位于挡件13之上,即,挡件13位置介于支撑环14a,14b至第二出口 12a之间,优选位于第二出口 12a,用以支撑并固定内管11,同时于该内管11与该外管12之间形成多个通道孔15,以及第二出口 12a分割成多个通道孔15,使内管11与外管12间的夹层流体喷出时分散成多束柱状。由挡件13所分割成的通道孔15的数目可为任何适当的数量,如,2至20个,优选4至10之间。通道孔15的宽度可为任何适当的宽度,建议为Imm以上,优选2至6mm ;厚度建议为0.5mm以上,优选I至4mm。具有上述宽度与厚度时,可降低堵塞的风险。支撑环14a,14b视需要用以支撑内管11,使内管11与外管12保持固定距离,其可为任何适当的数量,优选为至少两个,从而辅助挡件13支撑内管11。另外,如图4所示,从第二出口 12a喷出流体的路径优选为微偏向内管11的中心,例如外管12在第二出口的内壁面朝向内管11微修一内倾角度α,使其偏向内管11的中心,角度α例如可为大于0°至45°,优选为5°至15°。另外,该内管11第一出口内壁出口端亦可具有5°至45°的外倾角度β。再参照图1,进料斗2具有漏斗状通道21,直径自上而下慢慢缩小。至进料斗2底部具有第三出口 22。进料可通过,例如,于进料斗2侧边斜插入,例如自进料斗2的内壁切线插入具有第三入口 24的进料管23,从而进料。漏斗状通道21可使进入的液体进入进料斗2时,顺着漏斗状通道21的形状产生旋风状旋转,于液体离开第三出口 22时形成液壁。参照图1及图5,进料斗2下方连接有混合室3,在第三出口正下方具有着呈圆弧形状凹面的凹面碟盘31,在凹面碟盘31周围环绕着数片导板32,并使数片导板32与进料斗2连接。导板32的板面优选为与凹面碟盘31的径向的夹角Y为O。至75°,更优选为30°至60°。此种设计有利于使冲击凹面碟盘后混合的液体快速向外散出。本技术的各管出入口的尺寸可依第三出口 22的直径为基准,进行设计。例如,若第三出口的直径设为D,双套管体I的第二入口的直径约为0.9D至1.优选为ID至1.3D ;第二出口 12a约为0.3D至0.9D,优选为0.4D至0.6D ;第一入口约为0.2D至0.8D,优选为0.3D至0.6D。另外,第三出口 22正下方的凹面碟盘31,其适合的直径为0.6D至3D,由第三出口22至凹面碟盘31中心(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包括:双套管体,包括:内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外管,圈环该内管,且该外管具有相对的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及多个挡件,连接于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并于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形成多个通道孔;进料斗,容纳该双套管体,且该进料斗具有:漏斗状通道;及相对的第三入口及第三出口,其中,该第三出口位于该进料斗底部,并对应该双套管体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以及混合室,位于该进料斗下方,且该混合室具有:凹面碟盘,位于该第三出口的正下方,多个导板,环绕于该凹面碟盘周围,其中,该导板的板面与凹面碟盘径向的夹角为0°至75°。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2.16 TW 1022236981.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包括: 双套管体,包括: 内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 外管,圈环该内管,且该外管具有相对的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 ;及 多个挡件,连接于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并于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形成多个通道孔;进料斗,容纳该双套管体,且该进料斗具有: 漏斗状通道 '及 相对的第三入口及第三出口,其中,该第三出口位于该进料斗底部,并对应该双套管体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以及混合室,位于该进料斗下方,且该混合室具有: 凹面碟盘,位于该第三出口的正下方, 多个导板,环绕于该凹面碟盘周围,其中,该导板的板面与凹面碟盘径向的夹角为0°至 7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管为半梭形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管的第二出口截面积小于该第二入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板的板面与凹面碟盘的径向的夹角为30°至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宪,何木川,林承纬,吴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