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5038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包含一机架、至少二个设于机架的动力源、一与各动力源啮合的传动机构、及至少四组对称的配置于机架并与传动机构连接而受其驱动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借由各动力源分别提供相反的旋转动力至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使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等数的分别驱动形成升力,并选择性的令各动力源提供不同的转速,并配合相对应的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于不同螺距角度上差动控制,加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飞行时的动作响应时间及偏航操控的灵敏度。(*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
本技术有关于旋翼飞行器
,特别是可缩短旋翼飞行器,飞行时动作响应时间及提升偏航操控灵敏度的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
技术介绍
习知多旋翼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453639号八旋翼救灾越野车夹物机器人,由习知前案所揭示的内容可知,各旋翼独立连接一电机马达,并借由电机马达驱动旋翼动作,使旋翼产生相对应的升力,再借由各电机马达转速的控制,而达成飞行时方向变换及飞航的目的。虽说M453639前案可达成飞行、滞空等目的,但结构上仍存有诸多未臻完善之处,例如,每一个旋翼都需独立的设置一个电机马达及马达速度控制器,除了电机马达及马达速度控制器成本增加外,也造成整体重量的增加,以及过度耗电无法长时间飞行。再者,习知前案的旋翼无法作可变螺距角度驱动,因此只能单纯借由控制电机马达的转速方式,调整飞行时的飞行动作,因此,所有飞行动作仅能通过转速差异来达到,往往会造成于恶劣或强风环境下,控制响应及反应速度不佳等现象,此一缺失将导致飞行时因动作响应太慢,以致无法实时反应,或操控飞行技巧难度高,而局限应用的环境与范围等缺失。为解决M453639前案的缺失,业界另提出第M388969号前案作为解决方案,利用单一动力源配合齿轮与皮带等机构连接多个旋翼,并使各旋翼形成同步驱动。再匹配伺服电机使各旋翼能选择性的作螺距调整,以达成飞行动作控制。但是,多旋翼由单一马达提供动力源,因此各旋翼的转速一致,使得偏航飞行动作的响应时间及直接性仍受限制,更无法配合不同转速来获得更快速的偏航飞行动作响应能力,况且;各旋翼同向旋转忽略了反扭矩问题。依一般直升机类型的水平旋翼常识,水平旋翼负责升力,尾部会置设一个小型的垂直尾旋翼负责抵消水平旋翼产生的反扭矩。虽然抵消水平旋翼的反扭矩方式有多种形式设计,但水平旋翼旋转时会产生的反扭矩的问题是被确认的,最明显的做法是提供另一旋转方向的水平旋翼来加以抵消,而在M388969号前案的动力传动的连接关系上,各水平旋翼皆为同一方向旋动设计。在马达的成本上是降低了,但在反扭矩的抵消上却并无相关处理手段,虽依然可以飞升,然而;整体的操控性及飞航的操控灵敏性上,是不够理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其除可借由改变各旋翼倾斜角度方式(旋翼的螺距调整)改变飞行状态外,更可进一步的借由改变各旋翼的转速,以增加偏航飞行时的动作响应速度,进而达到易于操控、整体体积缩小及可加大载具体积与抵消反扭矩等诸多功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其主要包含:一机架;至少二动力源,设置于该机架,该动力源包含提供一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动力源,以及提供一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动力源,且该第一动力源的输出端套接有一第一驱动齿轮,该第二动力源的输出端套接有一第二驱动齿轮;—传动机构,包含彼此不连动的设置于该机架的一上齿轮及一下齿轮,且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分别与对应的该第一驱动齿轮及该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以及至少四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各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对称的设置于该机架,并以对称数量分别与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啮合,其中,各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包含一被动齿轮、一与该被动齿轮串接连动的皮带轮、一端固设于该机架的支撑管、一枢设于该支撑管另一端的转轴单元、一枢设于该转轴单元上的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两连接于该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的正逆旋翼、一连接该皮带轮及该转轴单元的皮带、以及一驱动该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作螺距控制的伺服电机。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迭置于该机架,且具有一高度差。该第一动力源采用一马达或一引擎。该第二动力源采用一马达或一引擎。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借由该被动齿轮与该上齿轮啮合。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借由该被动齿轮与该下齿轮啮合。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借由各动力源分别提供相反的旋转动力至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使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等数的分别驱动形成升力,并选择性的令各动力源提供不同的转速,以配合相对应的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倾斜驱动,加速本技术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飞行时的动作响应时间及操控的灵敏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局部构件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另一视角局部构件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局部构件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请参照相关图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结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方式,以下相同组件采用相同符号标示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双马达可变螺距旋翼飞行器结构,其主要包含:一机架100、至少二个设于机架100的动力源200、一与各动力源200啮合的传动机构300、至少四组对称的配置于机架100并与传动机构300连接而受其驱动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借由各动力源200分别提供相反的旋转动力至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使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等数的分别产生相匹配的升力以及正、反向扭矩,并借由各动力源200选择性的转速变化,以配合相对应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螺距控制,缩短本技术偏航飞行时的动作响应时间,提升操控的灵敏性。上述动力源200,设置于机架100,包含提供一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动力源220,及一提供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动力源240,且第一动力源220的输出端对应连接一第一驱动齿轮222、第二动力源240的输出端对应连接一第二驱动齿轮242。实施时,各动力源200可以是马达或引擎。上述传动机构300,包含串接但不连动的设置于机架100的一上齿轮320及一下齿轮340,且上齿轮320、下齿轮340分别设置于具高度位差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上述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对称的配置于机架100,其中,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包含一与传动机构300啮合的被动齿轮410、一与被动齿轮410串接连动的皮带轮420、一端固设于机架100的支撑管430、一枢设于支撑管430另一端的转轴单元440、一设于转轴单元440上的并可相对转轴单元440作偏摆运动的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442、两支设于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442两端的正逆旋翼450,且各正逆旋翼450受转轴单元440的运动而同步旋转连动、一连接转轴单元440及皮带轮420的皮带470,皮带传递皮带轮420的动力,而连动转轴单元440牵动正逆旋翼450旋转、以及一与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442连接的伺服电机460,伺服电机460受用户控制而选择性的驱动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442进行螺距控制,该螺距控制指调节两正逆旋翼450的翼板角度变化,以获得正逆旋翼450升力的控制(习知技艺)。实施时,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400以等数个为一组,分别借由被动齿轮410与传动机构300的上齿轮320或下齿轮340啮合,而伺服电机460为习知遥控技术,故不多作赘述。是以,上述即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各部构件及其组装方式的介绍,接着再将其使用特点说明如下:实施时,传动机构300,采用高度差(第一平面、第二平面位置)的设计,故可使与传动机构300啮合的构件,相对的作立体的配置,大幅降低各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一机架;至少二动力源,设置于该机架,该动力源包含提供一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动力源,以及提供一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动力源,且该第一动力源的输出端套接有一第一驱动齿轮,该第二动力源的输出端套接有一第二驱动齿轮;一传动机构,包含彼此不连动的设置于该机架的一上齿轮及一下齿轮,且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分别与对应的该第一驱动齿轮及该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以及至少四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各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对称的设置于该机架,并以对称数量分别与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啮合,其中,各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包含一被动齿轮、一与该被动齿轮串接连动的皮带轮、一端固设于该机架的支撑管、一枢设于该支撑管另一端的转轴单元、一枢设于该转轴单元上的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两连接于该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的正逆旋翼、一连接该皮带轮及该转轴单元的皮带、以及一驱动该可变螺距旋翼夹片装置作螺距控制的伺服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马达可变螺距多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 一机架; 至少二动力源,设置于该机架,该动力源包含提供一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动力源,以及提供一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动力源,且该第一动力源的输出端套接有一第一驱动齿轮,该第二动力源的输出端套接有一第二驱动齿轮; 一传动机构,包含彼此不连动的设置于该机架的一上齿轮及一下齿轮,且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分别与对应的该第一驱动齿轮及该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以及 至少四组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各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对称的设置于该机架,并以对称数量分别与该上齿轮及该下齿轮啮合,其中,各该可变螺距旋翼机构包含一被动齿轮、一与该被动齿轮串接连动的皮带轮、一端固设于该机架的支撑管、一枢设于该支撑管另一端的转轴单元、一枢设于该转轴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屋惠唯
申请(专利权)人:田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