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940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属于空间光学遥感器热控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反射率高、不能消杂光、易对光学系统产生影响,且内表面导热率低,不具备等温化作用的技术问题。该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包括低反射层、间隔层、导热层和接地带,低反射层、间隔层和导热层从外至内依次排列,间隔层为多层结构,由反射屏和间隔材料层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层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反射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降低多层隔热组件隔热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的反射率和内表面的温度梯度,提高了多层隔热组件的消杂光能力和等温化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属于空间光学遥感器热控制

技术介绍
离轴三反空间遥感器内部设置有CCD焦平面电箱,随着离轴三反空间遥感器对分辨率的需求越来越高,焦平面电箱摄像期间的功耗可达几百瓦,由于焦平面电箱发热部位不均匀,导致箱体各部位之间温差较大,所以需要通过外表面包裹的多层隔热组件来防止高温热源波动对光机结构件产生影响。多层隔热组件包括间隔层和接地带,间隔层由反射屏和间隔材料层交替排列组成,由于隔热组件外表面反射率大,易引起杂散辐射,直接导致像面的对比度降低,信噪比降低,并且可能会在像面上产生光斑,直接导致像质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系统失效从而引起传递函数的退化,不能满足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消杂光的需求,现有技术中,消杂光的方法主要采用在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喷涂消杂光黑漆,但黑漆附着性差,无法长期保持性能稳定。而且,由于隔热组件内表面自身导热性差,不具备等温化的能力,导致被包裹的光机结构件表面受热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反射率高、不能消杂光、易对光学系统产生影响,且内表面导热率低,不具备等温化作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本技术的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包括间隔层和接地带,所述间隔层为多层结构,由反射屏和间隔材料层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层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反射屏,该组件还包括低反射层和导热层,低反射层、间隔层和导热层从外至内依次排列;所述低反射层的材料为涂层绸;所述导热层的材料为短切炭/炭复合材料。进一步的,所述低反射层的厚度为0.2-0.4mm。进一步的,所述间隔层包括1-20个的间隔材料层。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屏的材料为有机薄膜单面镀铝或有机薄膜双面镀铝。进一步的,所述间隔层中,最外层和最内层的反射屏的厚度为20-25 μ m,其余反射屏的厚度均为5-7 μ m。进一步的,所述间隔材料层的材料为非金属网状材料。进一步的,所述间隔材料层的厚度为15-25 μ m。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的厚度为0.3-0.6mm。进一步的,还包括尼龙搭扣,尼龙搭扣设定在导热层裸露的表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现有多层隔热组件外部添加低反射层,内部添加导热层,在不降低多层隔热组件隔热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多层隔热组件的消杂光能力和等温化能力。通过反射率测试中,本技术的低反射率多层隔热组件外表面平均反射率为3-4%,内表面导热率达到400-600w/m.k,适合应用在空间光学遥感器中,不用修改光学遥感器的结构布局,成本低,且应用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低反射层,2、间隔层,21、反射屏,22、间隔材料层,3、导热层,4、接地带,5、尼龙搭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包括低反射层1,间隔层2,导热层3和接地带4,低反射层1、间隔层2和导热层3从外到内依次排列,低反射层I与间隔层2的外表面贴合,导热层3与间隔层2的内表面贴合,间隔层2为多层结构,由反射屏21和间隔材料层22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层2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反射屏21,反射屏21通过接地带4与卫星地相连。其中,低反射层I的厚度为0.2-0.4_,低反射层I的材料采用低反射率涂层绸;导热层3的厚度为0.3-0.6mm,导热层3的材料采用短切炭/炭复合材料;间隔层2中,包括1-20个的间隔材料层,2-21个反射屏21,反射屏21和间隔材料层22均为现有技术,反射屏21的材料为有机薄膜单面镀铝或有机薄膜双面镀铝,有机薄膜通常采用聚酯膜或聚酰亚胺膜,反射屏21上具有放气孔,放气孔均匀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0.5%-1.0%,孔径为lmm-3mm,通常每IOOmm距离打一个放气孔,最外层和最内层的反射屏21的厚度均为20-25 μ m,其余反射屏21的厚度为5_7 μ m ;间隔材料层22的材料为非金属网状材料,一般是聚酯纤维网或尼龙网,厚度为15-25 μ m;接地带4是现有技术,材料通常为铝箔,风琴式结构,插在每个相邻的反射屏21和间隔材料层22之间,反射屏21的每个金属面都应连接到多层隔热组件的接地点上,接地带4通常与低反射层I也相连,接地带4的接地点数目依据制备组件的尺寸确定,对于几平方厘米的组件,可以仅提供一个接地点,对于长度大于500mm的组件,应每隔500_设一个接地点,任何一个接地点到反射屏21的直流连接电阻应不大于ΙΟΟι?Ω,反射屏21的金属面到最近接地点间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10 Ω。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还可以包括尼龙搭扣5,尼龙搭扣5设定在未与最内层反射屏21接触的导热层3的表面,用于将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固定在被包裹物体表面,如航天器表面,根据被包裹物体的结构设置尼龙搭扣5的具体位置和数量。本实施方式中,低反射层I的材料采用型号为40013的低反射率涂层绸(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公司),厚度为0.2mm,低反射率涂层绸为芳纶纤维中具有较低反射率的材料;导热层3的材料采用短切炭/炭复合材料(密度为1.35g/cm3),短切炭/炭复合材料指以炭纤维或石墨纤维为增强材料,以炭化树脂、石墨化树脂或化学气相沉积的炭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厚度为0.5mm ;反射屏21采用聚酯薄膜双面镀铝,间隔层2中,最外层和最内层反射屏21的厚度为25 μ m,其余反射屏21的厚度为6 μ m ;间隔材料层22的材料为涤纶网,厚度为10 μ m,规格15-30D、网眼密度4个孔/cm2、全绞纱编织;接地带4由铝箔剪裁成20mm宽条状,叠成风琴式结构,插在每个相邻的反射屏21和间隔材料层22之间,并与反射屏21相连;尼龙搭扣5为锦丝材质,一般宽度20-25mm,尼龙搭扣5用⑶414硅橡胶粘贴到与航天器表面结构固定对应的导热层3的表面。显然,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所述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包括间隔层(2)和接地带(4),所述间隔层(2)为多层结构,由反射屏(21)和间隔材料层(22)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层(2)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反射屏(21),其特征在于,该组件还包括低反射层(1)和导热层(3),低反射层(1)、间隔层(2)和导热层(3)从外至内依次排列;所述低反射层(1)的材料为涂层绸;所述导热层(3)的材料为短切炭/炭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包括间隔层(2)和接地带(4),所述间隔层(2)为多层结构,由反射屏(21)和间隔材料层(22)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层(2)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反射屏(21),其特征在于,该组件还包括低反射层(I)和导热层(3),低反射层⑴、间隔层⑵和导热层⑶从外至内依次排列; 所述低反射层(I)的材料为涂层绸; 所述导热层(3)的材料为短切炭/炭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反射层(I)的厚度为0.2-0.4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层(2)包括1-20个的间隔材料层(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反射率消杂光多层隔热/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屏(21)的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善猛刘巨关奉伟崔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