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7216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上罐体,下罐体两部分。上罐体和下罐体密封连接为一完整罐体。罐体自下而上设有集液区、凝液区、分流区、上升区、集气区。集液区与底部排液口及侧排液口相通。凝液区设有下丝网除沫器。分流区设有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混合气液进口与分流区相通。上升区设有上丝网除沫器和过滤滤芯。具有结构合理,分离效率高,分离彻底,充分净化气体,安装维修简便,适用范围广、实现分离过滤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气液分离技术,特别涉及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石油、水处理、冶金等行业的一种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气液分离器是利用气液比重不同,相同体积下气体的质量比液体的质量小。在一个突然扩大的容器中,流速降低后,在主流体转向的过程中,气相中细微的液滴下沉而与气体分离,实现凝液回收或气相净化。传统气液分离器常采用的分离方法有:重力沉降、折流分离、离心力分离、丝网分离、超滤分离等。根据性能及结构的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行业。采用单一分离法的气液分离器均有各自的缺点,重力沉降分离器分离效率低,设备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多。折流分离器、离心力分离器、丝网分离器和超滤分离器设备体积小,分离效率较高,但分离负荷范围窄,超过气液混合物规定流速后,分离效率急剧下降。当分离负荷大于负荷范围时,容易产生分离不彻底气体帯液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气液分离器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采用多种分离方法于一体的新型气液分离器。具有结构合理,分离效率高,分离彻底,充分净化气体,安装维修简便,适用范围广、实现分离过滤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上罐体,下罐体两部分,上罐体和下罐体密封连接为一完整罐体;罐体自下而上设有集液区、凝液区、分流区、上升区、集气区;集液区与底部排液口及侧排液口相通;凝液区设有下丝网除沫器,分流区设有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混合气液进口与分流区相通,上升区设有上丝网除沫器和过滤滤芯,集气区与排气口相通;混合气液进口设置在罐体中部,在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之间位置;底部排液口设置在罐体底部,侧排液口设置在罐体侧下部;排气口设置在罐体顶部。上罐体顶部设有安全阀和压力表;上罐体底部设有底板,过滤滤芯以可拆卸方式与底板固定,底板中部设有可供上升区气体排出的通孔;上罐体与下罐体密封连接后,过滤滤芯设置于罐腔内;上罐体底板与上罐体之间形成集气区。所述的上丝网除沫器和下丝网除沫器,由直径为0.05mm?0.25mm的金属丝(各种不锈钢丝、镀锌铁丝、紫铜丝、镍丝、钛丝、合金丝等)或非金属丝(锦纶丝、聚乙烯丝、聚丙烯丝等)编织并叠成厚度为IOOmm?200mm的网垫组成。所述的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为圆台式隔板。隔板上设有若干小孔,隔板锥面上设有平行于锥面的叶片。下分流板水平设置于罐腔内,上分流板以倒锥式水平设置于罐腔内。本技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 一种气液分离器的混合气液进入到罐体后,在分流区通过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的折流分离作用,混合气体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上升进入上升区,液体凝聚进入集液区。经过分流区流速减慢的混合气体再经过重力沉降的作用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混合气体继续下沉经过下丝网除沫器利用丝网分离的原理进行第三次气液分离。凝聚的液体进入到集液区。进入到上升区的混合气体经过上丝网除沫器时,利用丝网分离的原理进行第四次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全部气体通过过滤滤芯利用超滤分离原理进行第五次气液分离。2)集液区设有底排液口和侧排液口,当分离有杂质混合气时可采用侧排气口排液,底排液口排出杂质。扩大了使用范围。3)上罐体顶部设有安全阀和压力表,可以直观观测罐体内压力,当超过罐体压力时安全阀自动泄压。保证分离器安全工作。可以用作(高)压力容器。扩大了使用范围。4)采用多级分离,利用多种分离原理,实现分离效率高,分离彻底。分离后的气体含液量极低,解决了气体帯液现象,达到净化气体的作用。由于采用多级分离,保证了进入到过滤滤芯的气液比及流速,降低了滤芯阻力,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具有了分离过滤的作用。本技术的罐体采用分离式,方便安装、保养、维护和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气液分离器的下分流板示意图。图中:1-上罐体 2-下罐体 3-集液区 4-凝液区 5-分流区 6_上升区7-集气区8-混合气液进口 9-底部排液口 10-侧排液口 11-下丝网除沫器12-下分流板13-上分流板14-上丝网除沫器15-过滤滤芯16-排气口 17-安全阀18-压力表19-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上罐体1,下罐体2两部分。上罐体I和下罐体2密封连接为一完整罐体。罐体自下而上设有集液区3、凝液区4、分流区5、上升区6、集气区7。集液区3与底部排液口 9及侧排液口 10相通。凝液区4设有下丝网除沫器11。分流区5设有上分流板13和下分流板12,混合气液进口 8与分流区5相通。上升区6设有上丝网除沫器14和过滤滤芯15。集气区7与排气口 16相通。所述的混合气液进口 8设置在罐体中部,在上分流板13和下分流板12之间位置。底部排液口 9设置在罐体底部,侧排液口 10设置在罐体侧下部。排气口 16设置在罐体顶部。所述的上罐体顶部设有安全阀17和压力表18。上罐体底部设有底板19,过滤滤芯15以可拆卸方式与底板19固定,底板19中部设有可供上升区气体排出的通孔。上罐体I与下罐体2紧密相连后,过滤滤芯15设置于罐腔内。上罐体底板19与上罐体之I间形成集气区。所述的上丝网除沫器14和下丝网除沫器11,由0.05mm?0.25mm的金属丝(各种不锈钢丝、镀锌铁丝、紫铜丝、镍丝、钛丝、合金丝等)或非金属丝(锦纶丝、聚乙烯丝、聚丙烯丝等)编织并叠成IOOmm?200mm的网垫组成。所述的上分流板13和下分流板12为圆台式隔板。隔板上设有若干小孔,隔板锥面上设有平行于锥面的叶片。下分流板12水平设置于罐腔内,上分流板13以倒锥式水平设置于罐腔内。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混合气液由混合气液进口 8进入到罐体后进入分流区,经过上分流板13和下分流板12时,气体折流而走,液体由惯性作用与气体分离,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分流板板壁向下汇集,混合气体实现第一次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上升进入上升区,液体凝聚进入集液区。经过分流区流速减慢的混合气体再经过重力沉降的作用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混合气体继续下沉经过下丝网除沫器11,液体被丝网阻挡向下汇集,实现第三次气液分离。凝聚的液体进入到集液区。最终由底部排液口 9和侧排液口 10排出罐体。经过第一、二、三次分离的气体进入到上升区,经过上丝网除沫器14时,液体被丝网阻挡向下汇集实现第四次气液分离。分离出的全部气体再经过滤滤芯15实现第五次气液分离。最终分离出的气体经排气口 16排出罐体。集液区设有底部排液口 9和侧排液口 10,当分离有杂质混合气时可采用侧排液口10排液,底部排液口 9排出杂质。上面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对其进行等同变化和修饰,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方案的范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罐体,下罐体两部分,上罐体和下罐体密封连接为一完整罐体;罐体自下而上设有集液区、凝液区、分流区、上升区、集气区;集液区与底部排液口及侧排液口相通;凝液区设有下丝网除沫器,分流区设有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混合气液进口与分流区相通,上升区设有上丝网除沫器和过滤滤芯,集气区与排气口相通;混合气液进口设置在罐体中部,在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之间位置;底部排液口设置在罐体底部,侧排液口设置在罐体侧下部;排气口设置在罐体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罐体,下罐体两部分,上罐体和下罐体密封连接为一完整罐体;罐体自下而上设有集液区、凝液区、分流区、上升区、集气区;集液区与底部排液口及侧排液口相通;凝液区设有下丝网除沫器,分流区设有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混合气液进口与分流区相通,上升区设有上丝网除沫器和过滤滤芯,集气区与排气口相通;混合气液进口设置在罐体中部,在上分流板和下分流板之间位置;底部排液口设置在罐体底部,侧排液口设置在罐体侧下部;排气口设置在罐体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上罐体顶部设有安全阀和压力表;上罐体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佳生沈钢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华荣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