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型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592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密闭型电池。在封装有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开裂槽的密闭型电池中,获得即使受到因落下等引起的冲击也难以开裂,安全且更加可靠地开裂的开裂槽的结构。密闭型电池(1)具备在内部封装有电极体(30)以及电解液的柱状的电池壳体(2)。在电池壳体(2)的平面部(13)形成构成开裂线的开裂槽(41),该开裂线与在电池壳体(2)因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形成于上述电池壳体(2)的平面部(13)的棱线(L)交叉。开裂线在侧视观察时为朝一个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42)与朝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部(42)的突出方向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43)交替地连接的曲线。第一弯曲部(42)以及第二弯曲部(43)的至少一方与棱线(L)交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密闭型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封装有电极体及电解液的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在上述电池壳体内的压力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开裂的开裂槽的密闭型电池。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在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在上述电池壳体内的压力比阈值大的情况下开裂的开裂槽的密闭型电池。在上述的密闭型电池中,例如如日本专利第4166028号公报所公开地那样,在电池壳体的侧面上,并且在与上述电池壳体因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所形成的凸部棱线(棱线)交叉的位置形成有开裂槽。由此,若电池壳体内的压力比阈值大则开裂槽因上述电池壳体的变形而开裂,因此能够使电池壳体内的气体等向外部释放。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如上述日本专利第4166028号公报的结构那样,在电池壳体的侧面设置开裂槽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在电池落下等时开裂槽因电池壳体受到的冲击而开裂的可能性。于是,存在电池壳体内的电解液漏出的可能性。对于此,考虑将由开裂槽构成的开裂线的形状形成为在电池落下等时难以开裂的形状。然而,若将开裂线形成为上述形状,则存在即使电池壳体内的压力成为阈值以上上述开裂槽也难以开裂的情况。另外,为了从电池壳体内高效地排出气体,而优选在开裂槽开裂的情况下,开口部分尽可能地增大的形状的开裂线。然而,为了增大开口,若增大开裂的部分的面积,则存在已开裂的部分与电池壳体内的电极体接触而产生短路、造成覆盖电池壳体的外装薄膜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在封装有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开裂槽的密闭型电池中,获得即使受到因落下等引起的冲击也难以开裂,另一方面对应于电池壳体的内压安全且容易地开裂的开裂槽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闭型电池具备在内部封装有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柱状的电池壳体,在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构成开裂线的开裂槽,该开裂线与在上述电池壳体因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形成于该电池壳体的侧面的棱线交叉,上述开裂线在从法线方向观察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时为朝一个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与朝相对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交替地连接而成的曲线,上述第一弯曲部以及上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棱线交叉(第一结构)。在以上的结构中,由开裂槽构成的开裂线为曲线,因此与开裂线为直线的情况相t匕,开裂槽变得容易开裂。另外,上述开裂线具有在从法线方向观察电池壳体的侧面时朝一个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与朝相对于上述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因此与单纯圆弧状的开裂线相比,开裂槽更容易开? ο另外,开裂线形成上述那样的形状,因而难以因施加于电池壳体的冲击而在开裂槽产生开裂。即,在开裂槽为直线的情况下,若从直线的延长线方向施加外部冲击,则存在在开裂槽一下子产生开裂的可能性,但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能够抑制因来自特定方向的外部冲击而产生开裂。因此,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防止开裂槽因施加于电池壳体的冲击而开裂,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漏出的情况。另外,如上述那样,将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组合构成开裂线,从而若开裂槽沿着上述开裂线开裂,则由第一弯曲部形成的突起部与由第二弯曲部形成的突起部分别朝向电池壳体的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增大由开裂槽的开裂而形成的开口,从而能够将电池内部的气体等从开裂部分高效地排出至外部。并且,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将由开裂槽的开裂形成的突起部置于电池壳体的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开裂部分,电池内部与电池壳体之间产生短路。另外,如上述那样,将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组合构成开裂线,从而与设置具有与上述开裂线相同的长度的圆弧状的开裂线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由开裂形成的突起部的大小。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因由开裂形成的突起部而电池内部与电池壳体之间产生短路,并且能够防止因上述突起部造成覆盖电池壳体的外装薄膜等受到损伤。在上述第一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上述开裂线将一个上述第一弯曲部与一个上述第二弯曲部组合而成(第二结构)。据此,通过构成简单的形状(例如S字状)的开裂线的开裂槽,能够使在电池壳体变形时开裂槽更加容易地开裂,并且能够容易地通过上述开裂槽的开裂形成较大的开口。在上述第一结构或者第二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上述第一弯曲部朝向位于与上述开裂线交叉的上述棱线的基端侧的上述电池壳体的端部呈突状弯曲,上述开裂槽以上述第一弯曲部位于上述棱线上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第三结构)。由此,第一弯曲部的突起部位于棱线上更靠近电池壳体的端部的位置,因此位于棱线上的第一弯曲部通过电池壳体的变形而容易产生开裂。即,棱线伴随着电池壳体的变形而从上述电池壳体的端部的周边产生,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曲部形成为朝向上述端部一侧呈突状弯曲的形状,能够使上述第一弯曲部在电池壳体的变形初期就开裂。因此,能够使开裂槽因电池壳体的变形更加可靠地开裂。在上述第一结构~第三结构中任一个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上述开裂槽分别形成于上述电池壳体的一对对置的侧面(第四结构)。据此,分别形成于一对侧面的开裂槽的一方因电池壳体的变形而开裂。由此,即便在电池壳体的内压超过阈值但形成于一侧侧面的开裂槽不开裂的情况下,形成于另一侧侧面的开裂槽也会开裂,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在上述第四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于上述一对侧面中的一侧侧面的开裂线在从上述一侧侧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一侧侧面中与形成于上述电池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棱线交叉,并 且位于上述电池壳体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于上述一对侧面中的另一侧侧面的开裂线在从上述一侧侧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另一侧侧面中与形成于上述电池壳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棱线交叉,并且位于上述电池壳体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第五结构)。据此,分别形成于一对侧面的开裂槽在从一侧侧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电池壳体时,设置于上述电池壳体的对角位置。由此,即使在电池壳体的侧面的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存在程度较大的偏差,在上述侧面中的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变形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一对侧面的开裂槽中的一方的开裂槽也会开裂。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在上述第一结构?第五构成中任一个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上述电池壳体是具有将长方形的短边形成为圆弧状的底面并且在内部具有能够收纳上述电极体以及上述电解液的空间的柱状体(第六结构)。在上述形状的电池壳体中,侧面是不存在角的光滑的曲面,因此即便电池壳体膨胀,与六面体的电池壳体相比,端部处的张力也小。于是,施加于开裂槽的力也变小,因此在直线状的开裂槽的情况下,即使开裂槽开裂,其开口也变小。与此相对,通过将开裂槽形成上述第一结构那样的形状,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由开裂槽的开裂形成的开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闭型电池,在电池壳体的侧面以构成开裂线的方式设置开裂槽,其中开裂线与棱线交叉,并且在侧视观察时朝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交替地连接。由此,能够获得防止因由落下等引起的冲击而开裂,另一方面对应于电池壳体的内压安全且容易地开裂的开裂槽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密闭型电池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I1-1I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密闭型电池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密闭型电池的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内部封装有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柱状的电池壳体,在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构成开裂线的开裂槽,该开裂线与在上述电池壳体因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形成于该电池壳体的侧面的棱线交叉,上述开裂线在从法线方向观察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时为朝一个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与朝相对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交替地连接而成的曲线,上述第一弯曲部以及上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棱线交叉。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内部封装有电极体以及电解液的柱状的电池壳体, 在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形成有构成开裂线的开裂槽,该开裂线与在上述电池壳体因内压的上升而膨胀时形成于该电池壳体的侧面的棱线交叉, 上述开裂线在从法线方向观察上述电池壳体的侧面时为朝一个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与朝相对于该第一弯曲部的突出方向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的方向呈突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交替地连接而成的曲线, 上述第一弯曲部以及上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棱线交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裂线将一个上述第一弯曲部与一个上述第二弯曲部组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弯曲部朝向位于与上述开裂线交叉的上述棱线的基端侧的上述电池壳体的立而部呈关状弯曲, 上述开裂槽以上述第一弯曲部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真由美前园宽志亘理聪一伊佐亚希乃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