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将在转子铁心内部产生的压入应力及离心应力都减少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内周侧转子铁心(25)与外周侧转子铁心(26)由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肋(70)连结,肋(70)具有:曲线形状的第一弯曲肋(72),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内周侧转子铁心(25)及外周侧转子铁心(26)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A)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另一侧鼓出;曲线形状的第二弯曲肋(74),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内周侧转子铁心(25)及外周侧转子铁心(26)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B)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一侧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电机的转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电机的转子。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在旋转电机中使用的转子,已知有在转子铁心上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及2)。如图10所示,专利文献I的转子100具备转子铁心101,该转子铁心101包括:将轴压入孔102包围的内周部103 ;从内周部103向外方延伸的多根肋104 ;将肋104的前端连结的外周部105。在此,多个肋104在周向上倾斜规定角度,以成为所谓风车形状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构成,来抑制肋104的向轴向的变形的发生。另外,如图11所示,专利文献2的转子221具有转子铁心222,该转子铁心222具有外周部222b、内周部222c 、将所述外周部222b与内周部222c连接的多个肋222d。另外,转子铁心222在中心部的轴孔222a嵌合固定有旋转轴224,在外周面上粘接固定有多个永久磁铁226。在此,多个肋222d以相邻的肋222d彼此成为对称的方式在周向上相互向反方向倾斜角度α而配置。这样,通过将多个肋222d以成为所谓轮辐形状的方式形成,由此,提高肋222d的强度,使肋222d的宽度变窄(减细),从而降低转子铁心222的重量。【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74688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4419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专利文献I及2的转子100、221是在转子铁心101、222的外周面固定有多个永久磁铁的SPM(Surface Permanent Magnet)电动机用的转子。相对于此,在转子铁心的内部固定有永久磁铁的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电动机用的转子中,永久磁铁所插入的转子铁心的磁铁插入孔周边的疲劳强度成为最弱点的情况较多。因此,在将专利文献I及2的转子100、221的肋形状适用于IPM电动机用的转子时,磁铁插入孔周边的应力减少效果可能不充分。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在向轴压入孔102压入固定轴(未图示)时,转子铁心101的内周部103从中央部朝向外周侧进行位移(压入位移),因此可能经由肋104而在外周部105的内部产生应力(压入应力)。在此,多个肋104如上述那样成为所谓风车形状,刚性比较低,因此容易变形,转子铁心101的内周部103的压入位移由肋104吸收,从而抑制在转子铁心101的外周部105作用有过大的压入应力的情况。然而,在旋转时,由于肋104的刚性低,因此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转子铁心101的外周部105被朝向外周侧拉拽而变形,从而在转子铁心101的外周部105上作用的应力(离心应力)增大。相对于此,考虑通过适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刚性比较高的轮辐形状的肋222d,来减少作用在转子铁心222的外周部222b上的离心应力的方案。然而,在单纯提高肋222d的刚性时,在将旋转轴224向轴孔222a压入的结构中,在压入时,肋222d难以变形,因此无法吸收转子铁心222的内周部222c的压入位移,从而可能在转子铁心222的外周部222b作用有过大的压入应力。如以上那样,在转子铁心的外周部上作用的应力增大时,必须使磁铁插入孔周边的转子铁心的宽度比较大,但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永久磁铁的磁通短路而使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在转子铁心内部产生的压入应力及离心应力都减少的旋转电机的转子。【解决方案】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其具备:具有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多个磁铁插入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磁铁插入孔40)的大致圆环状的转子铁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20);向所述磁铁插入孔插入的永久磁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永久磁铁30);以及向在所述转子铁心的中央部形成的轴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轴孔22)压入的旋转轴,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心具有在所述磁铁插入孔的内周侧沿着轴向贯通的大致圆环状的贯通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贯通孔24)、所述贯通孔的内周侧的内周侧转子铁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内周侧转子铁心25)、以及所述贯通孔的外周侧的外周侧转子铁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外周侧转子铁心26),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与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由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肋(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肋70)连结,所述肋具有:曲线形状的第一弯曲肋(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肋72),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及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直线A)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另一侧鼓出;曲线形状的第二弯曲肋(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肋74),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及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直线B)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一侧鼓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弯曲肋及所述第二弯曲肋在所述贯通孔的内部进行交叉,且在交叉的位置处相互连结而形成连结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结部76)。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以第二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在径向上,以比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及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更接近所述贯通孔的径向中间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径向中间部M)的方式形成。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以第二或第三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肋的外周侧端部在与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连结位置处,与所述第二弯曲肋的外周侧端部连结,所述第一弯曲肋的内周侧端部在与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连结位置处,与所述第二弯曲肋的内周侧端部连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内周侧转子铁心与外周侧转子铁心由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肋连结,肋具有:曲线形状的第一弯曲肋,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内周侧转子铁心及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另一侧鼓出;曲线形状的第二弯曲肋,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内周侧转子铁心及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一侧鼓出。在此,在向轴孔压入旋转轴时,内周侧转子铁心从中央部朝向外周侧进行位移(压入位移),由此经由肋而在外周侧转子铁心的内部产生应力(压入应力)。然而,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构成肋的第一及第二弯曲肋为朝向外周侧鼓出的曲线形状,因此相对于将内周侧转子铁心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压入的力而第一及第二弯曲肋适度地变形,由此吸收压入位移,从而能够减少在外周侧转子铁心的内部产生的压入应力。另外,在旋转时,在转子铁心自身上作用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外周侧转子铁心被朝向外周侧拉拽而变形,从而在转子铁心内部、尤其是磁铁插入孔的周围作用有应力(离心应力)。然而,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构成肋的第一及第二弯曲肋为朝向外周侧鼓出的曲线形状,因此相对于将外周侧转子铁心朝向外周侧拉拽的力,能够较高地维持肋的刚性。而且,构成肋的第一及第二弯曲肋分别向周向另一侧及周向一侧鼓出,形成为相互成对的曲线形状,因此相对于将外周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具有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多个磁铁插入孔的大致圆环状的转子铁心;向所述磁铁插入孔插入的永久磁铁;以及向在所述转子铁心的中央部形成的轴孔压入的旋转轴,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心具有在所述磁铁插入孔的内周侧沿着轴向贯通的大致圆环状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内周侧的内周侧转子铁心以及所述贯通孔的外周侧的外周侧转子铁心,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与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由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肋连结,所述肋具有:曲线形状的第一弯曲肋,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及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另一侧鼓出;以及曲线形状的第二弯曲肋,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及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一侧鼓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14 JP 2013-0269381.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 具有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多个磁铁插入孔的大致圆环状的转子铁心; 向所述磁铁插入孔插入的永久磁铁;以及 向在所述转子铁心的中央部形成的轴孔压入的旋转轴, 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铁心具有在所述磁铁插入孔的内周侧沿着轴向贯通的大致圆环状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内周侧的内周侧转子铁心以及所述贯通孔的外周侧的外周侧转子铁心, 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与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由沿着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肋连结, 所述肋具有:曲线形状的第一弯曲肋,其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向周向一侧延伸,并且比将其与所述内周侧转子铁心及所述外周侧转子铁心连结的两连结部连接的直线更朝向外周侧及周向另一侧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波光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