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999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充分地确保冷却风向被配置于动力单元的后方的冷却单元导入的导入量。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动力单元(14),其被固定于动力单元室(16)内;冷却单元(18),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14)的后方;车身底罩(20),其对流动于车辆(12)的下部的空气进行整流;冷却风导入孔(58),其被设置于该车身底罩(20)中的动力单元(14)的后方且冷却单元(18)的前方;冷却风导入通道,其将从前方侧开口端部(48)被导入的空气,以与流动于车辆(12)的下部的空气的流速相比而较快的流速从后方侧开口端部(50)朝向冷却单元(18)吹送,其中,所述后方侧开口端部(50)被设置于冷却风导入孔(58)的上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冷却风导入到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后方的冷却单元中的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作为冷却单元的散热器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后方的结构。(例如,参照W0/2010/097890 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冷却单元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后方的结构中,在确保被导入到冷却单元中冷却风的导入量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充分确保朝向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后方的冷却单元中导入的冷却风导入量的车辆前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动力单元,其被固定于动力单元室内,所述动力单元室被设置于车辆的前部;冷却单元,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车身底罩,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及所述冷却单元的下方,并对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进行整流;冷却风导入孔,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身底罩中的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且所述冷却单元的前方,并将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向所述冷却单元导入;冷却风导入通道,其具备从车辆的前方侧导入空气的前方侧开口端部,并且,将从该前方侧开口端部被导入的空气,以与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的流速相比而较快的流速从后方侧开口端部朝向所述冷却单元吹送,其中,所述后方侧开口端部被设置于所述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根据上述方式,从冷却风导入通道的后方侧开口端部被吹送的空气的流速、即在设置于车身底罩上的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快于在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即流动于冷却风导入孔的下方的空气的流速。伴随于此,流动于冷却风导入孔的下方侧的空气的压力,高于流动于该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侧的空气的压力。其结果为,在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流动的空气将从冷却风导入孔向冷却单元被导入。换言之,通过流动于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侧的空气,从而使流动于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的空气从冷却风导入孔中被抽入。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前方侧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后方侧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根据上述方式,前方侧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大于后方侧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因此,根据所谓文丘里效果,从后方侧开口端部吹送的空气的流速与从前方侧开口端部流入的空气的流速相比而升高。其结果为,在车辆的行驶时,即使不使电动风扇等工作或者抑制电动风扇的输出,流动于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的空气也将从冷却风导入孔向冷却单元被导入。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所述冷却风导入通道的流道的长度被设定为,长于该冷却风导入通道的前方侧开口端部与所述后方侧开口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根据上述方式,由于冷却风导入通道的长度以上述方式而被设定,因此,流动于冷却风导入通道的内部(流道)的空气的流速与流动于该冷却风导入通道的下方侧(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的空气的流速相比而升高。其结果为,在车辆的行驶时,即使不使电动风扇等工作或者抑制电动风扇的输出,流动于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的空气也将从冷却风导入孔向冷却单元被导入。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面朝车辆的前方侧的副翼被设置于所述冷却风导入孔的边缘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上。根据上述方式,当流动于车身底罩与路面之间的空气由于与副翼碰撞而被减速时,流动于冷却风导入孔的下方侧的空气的压力将上升。即,流动于冷却风导入孔的下方侧的空气的压力与流动于该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侧的空气的压力之间的差异将进一步变大。其结果为,将从冷却风导入孔向冷却单元被导入更大量的空气。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冷却风导入通道的一部分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延伸形成,并且该延伸形成的部分与所述冷却风导入孔被配置为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根据上述方式,即使砂子或石头等异物欲从冷却风导入孔进入到冷却单元中,但该异物也会在与冷却风导入通道的一部分碰撞后被朝向车辆的下方侧弹回。换言之,通过冷却风导入通道的一部分,从而抑制了砂子或石头等异物从冷却风导入孔进入到冷却单元中的情况。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冷却风导入通道与所述车身底罩被一体形成。根据上述方式,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冷却风导入通道与车身底罩一体形成。因此,随着该冷却风导入通道成为车身底罩的加强部,从而使车身底罩的刚性提高。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P,能够充分确保朝向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后方处的冷却单元的冷却风导入量。第二方式及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抑制电动风扇的消耗电力。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加朝向冷却单元的冷却风导入量。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抑制由于异物的进入而引起的冷却单元的损坏。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提高车身底罩的刚性。【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从该车辆的侧方观察时的剖视图。图2为表示车身底罩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被设置在车身底罩上的冷却风导入孔的附近的、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利用图1及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箭头标记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为,在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如图1所示,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车辆12的前部,设置有收纳了动力单元14的动力单元室16。另外,在该动力单元室16中的动力单元14的后方,设置有对构成动力单元14的发动机进行冷却的作为冷却单元的散热器18。而且,在动力单元14及散热器18的下方侧,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底罩20。以下,首先对动力单元室16进行说明,接下来对动力单元14、散热器18及车身底罩20进行说明。(动力单元室I6)动力单元室16被设置于车辆12的前部,且被设置于收纳了左右的前部轮胎17的未图示的车轮罩之间。在该动力单元室16中,收纳有后文叙述的动力单元14和散热器18、以及其他未图示的蓄电池等。另外,动力单元室16具备形成该动力单元室16的后壁的车身前壁22、和形成该动力单元室16的侧壁并且形成上述车轮罩的悬架支承罩及前后的围板。另外,在动力单元室16内,设置有以与悬架支承罩及前后的围板邻接的方式而配置的未图示的一对前纵梁。而且,在该前纵梁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安装架。另外,在形成于动力单元室16的车辆下方侧的开口部处,以堵塞该开口部的方式而安装有后文所述的车身底罩20。另外,通过由发动机罩而封闭形成于该动力单元室16的车辆上方侧的开口部,从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而分隔出了动力单元室16和该动力单元室16的外侧。(动力单元14)动力单元14以包含作为所谓内燃机的发动机、和传递通过该发动机而产生的动力的变速器的方式而构成。发动机以包含活塞、气缸及曲轴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动力单元,其被固定于动力单元室内,所述动力单元室被设置于车辆的前部;冷却单元,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车身底罩,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及所述冷却单元的下方,并对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进行整流;冷却风导入孔,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身底罩中的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且所述冷却单元的前方,并将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向所述冷却单元导入;冷却风导入通道,其具备从车辆的前方侧导入空气的前方侧开口端部,并且,将从该前方侧开口端部被导入的空气,以与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的流速相比而较快的流速从后方侧开口端部朝向所述冷却单元吹送,其中,所述后方侧开口端部被设置于所述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 动力单元,其被固定于动力单元室内,所述动力单元室被设置于车辆的前部; 冷却单元,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 车身底罩,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及所述冷却单元的下方,并对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进行整流; 冷却风导入孔,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身底罩中的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且所述冷却单元的前方,并将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向所述冷却单元导入; 冷却风导入通道,其具备从车辆的前方侧导入空气的前方侧开口端部,并且,将从该前方侧开口端部被导入的空气,以与流动于车辆的下部的空气的流速相比而较快的流速从后方侧开口端部朝向所述冷却单元吹送,其中,所述后方侧开口端部被设置于所述冷却风导入孔的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岛正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