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托架。即使向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输入大的负荷,托架也不易从地板上脱开。一种用于将圆管(13)(座椅骨架)安装于地板的下部固定体(12A)(托架),其具有:安装于地板的地板安装部(12A1);供圆管(13)安装的座椅安装部(12A2);以及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承受货物(C)从后侧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12A3)。承受部(12A3)由从地板安装部(12A1)朝向货物(C)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在上述承受部(12A3)设定有因货物(C)撞击的负荷而易使承受部(12A3)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EA)(贯通孔(12A7))。(*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托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托架。详细地说,涉及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已知座椅骨架经由托架而螺栓连接并固定于地板上的结构(专利文献I)。具体地说,上述托架处于如下的状态:其底面部贴在地板上,通过贯通地插通该底面部的螺栓而连接并固定于地板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重量物撞在托架上,托架的螺栓连接部被施加强大的负荷,托架可能会从地板上脱开。本技术是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而专利技术的,本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即使向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输入大的负荷,托架也不易从地板脱开。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托架采用下面的手段。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托架,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其具有: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地板安装部;供座椅骨架安装的座椅安装部;以及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承受部由从地板安装部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在上述承受部设定有因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而易使承受部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式,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即使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朝向托架撞击过去,由于具有能量吸收构造的承受部承受该负荷而发生变形,因此上述负荷不易传递至地板安装部。因此,即使向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输入大的负荷,也能够使托架不易从地板脱开。技术的第二方式是在上述的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能量吸收构造为形成于承受部的贯通孔。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式,通过在托架上形成贯通孔的简单的结构,可形成能够容易使承受部有效地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技术的第三方式是在上述的技术的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承受:部为如下结构:具有贴在交通工具地板上的底面部和从底面部的边缘向立起的方向折弯而使表面朝向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立面部,利用立面部的立起的边缘面来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贯通孔在跨底面部和立面部的角部贯通形成。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式,从底面部的边缘立起而形成的立面部的边缘面,SP使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受到负荷,利用立面部的刚性,也容易维持该立起的形状状态,因此可以长期持续承受来自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的负荷。因此,通过在跨这种立面部和底面部的角部形成贯通孔,能够形成如下结构:能够使刚性高的立面部及立面部与底面部的角部分别有效地避免变形,并长期持续承受(持续吸收)来自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的负荷。技术的第四方式是在上述的技术的第三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立面部形成为具有承受该交通工具内的设置物撞击的负荷的边缘面的边缘侧区域以预先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贯通孔以设在立面部的被弯曲的弯曲部的方式形成。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立面部预先弯曲形成为上述形状,由此在交通工具内的设置物向立面部的边缘面撞击过去时,立面部因具有该弯曲部的形状而变得容易承受弯曲力并变形,因此立面部的变形不易产生冲突。因此,能够在立面部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技术的第五方式是在上述的技术的第四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立面部从底面部的两侧的边缘立起而形成。而且,这些立面部形成有以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弯曲具有边缘面的边缘侧区域而成的弯曲部。这些弯曲部折弯成相互向外打开的形状而形成。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立面部从底面部的两侧的边缘立起而形成,各自折弯形成为向外打开的形状,由此,可以较宽地且平衡很好地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另夕卜,各立面部的变形方向相互不干涉地向外进行,所以变形不易产生冲突。因此,能够在各立面部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技术的第六方式是在上述的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能量吸收构造是通过使承受部局部地薄壁化而形成的薄弱部。技术的第七方式是在上述的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能量吸收构造是通过使承受部局部地成为波动状的形状而形成的薄弱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托架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表示因车辆发生前碰撞而货物撞上托架的后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IV-1V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因车辆发生前碰撞而货物撞上托架的后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1)首先,使用图1?图5对实施例1的托架(下部固定体12A)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托架(下部固定体12A)如图1所示,作为用于将汽车的后座椅I的骨架(后述的圆管13:相当于本技术的“座椅骨架”)安装在地板F上的安装件而构成。上述后座椅I作为构成汽车的第二排的座位的三人坐下用的座椅而构成,具备作为就坐乘客的靠背的座椅靠背2和作为就坐部的座垫3。座垫3为具有可坐下三人的长的横向宽度的连续的结构,座椅靠背2为分成以左右4:6的比率分割的一人坐下用和二人坐下用后的结构。上述后座椅I的后侧的区域为车辆的行李厢,从未图示的后侧的门放置行李。上述座椅靠背2设定为如下状态,即,该4:6分割的各部分分别被支承构造10支承为相对于地板F可以相互绕同轴前后旋转的状态。具体地说,上述4:6分割的座椅靠背2的各部分设定为如下状态,即,它们的外侧的下端部分别与设置于地板F上的左右的侧支承件11的可动体IlB结合,它们的内侧的下端部同样分别与设置于地板F上的中央部位的中央支承件12的各可动体12C结合。上述各侧支承件11具备一体地螺栓连接设置在地板F上的固定体11A、通过旋转轴IlC以可前后旋转的状态枢轴连接设置在固定体IlA上的可动体11B。在两固定体IlA之间,形成圆钢管制的圆管13贯通两者而一体地焊接架设的状态。由此成为左右的固定体IlA经由上述圆管13相互一体结合的状态。另外,中央支承件12的构成为,具备:下部固定体12A,一体地螺栓连接在地板F上,上述圆管13的中间部与其上部一体地结合;上部固定体12B,一体地结合设置在上述被结合的圆管13的中间部上;以及左右一对可动体12C,通过旋转轴12D以可前后旋转的状态枢轴连接设置在上部固定体12B的两侧部。上述各侧支承件11的可动体IlB和中央支承件12的各可动体12C,成为以相互可以绕同轴旋转的方式枢轴连接在各侧的固定体IlA或中央支承件12的上部固定体12B上的状态。因此,通过上述构成的支承构造10,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4:6分割的各部分成为分别能够以上述的旋转轴11C、12D为中心单独地自由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4:6分割的各部分始终为如下状态,S卩,设置于这些车辆外侧的肩口部的未图示的各卡合部,分别与设置于车箱侧壁的被卡合部卡合而止转,由此,这些靠背角度被固定保持在规定位置。而且,上述座椅靠背2的各部分通过解除上述各卡合构造,切换为在座垫3的上表面部折叠进去的状态。座垫3的结构为,具备:设置于其前部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可以通过按压而卡合于地板F上的、未图示的按压式的结合构造;设置于其后缘部的左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架,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地板安装部;供所述座椅骨架安装的座椅安装部;以及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所述承受部由从所述地板安装部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在该承受部设定有因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而易使该承受部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7 JP 2013-0661291.一种托架,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地板安装部; 供所述座椅骨架安装的座椅安装部;以及 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 所述承受部由从所述地板安装部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 在该承受部设定有因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而易使该承受部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构造为形成于所述承受部的贯通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为如下结构:具有贴在交通工具地板上的底面部和从该底面部的边缘向立起的方向折弯而使表面朝向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立面部,利用所述立面部的立起的边缘面来承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美荣浩,冈田贵志,杉浦由希规,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