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机、起重臂、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及其变幅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9027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5: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塔机、起重臂、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及其变幅小车。该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包括上弦杆;两个第一下弦杆彼此间隔设置且与上弦杆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腹杆连接于上弦杆和第一下弦杆之间以及两个第一下弦杆之间;两个第二下弦杆彼此间隔设置且与上弦杆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腹杆连接于上弦杆和第二下弦杆之间以及两个第二下弦杆之间;其中,两个第一下弦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过渡臂节的底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一连接部,两个第二下弦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过渡臂节的顶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二连接部。通过以上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起重机的臂架的自重,提高起重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塔机、起重臂、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及其变幅小车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塔机、起重臂、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及其变幅小车。
技术介绍
大幅度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对塔机起重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保证起重臂受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起重臂减轻自重能够提高塔机的起重性能。请参见图1,图1是现有技术起重臂的结构图。现有技术的起重臂10包括上弦杆11、下弦杆12以及连接于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之间的腹杆13,起重臂10采用改变上弦杆11角度的方式来实现变截面,以减少起重臂10的重量。现有技术的起重臂10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实现截面变化,起重臂10的减重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塔机、起重臂、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及其变幅小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其包括:上弦杆;两个第一下弦杆,两个第一下弦杆彼此间隔设置且与上弦杆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腹杆,多个第一腹杆连接于上弦杆和第一下弦杆之间以及两个第一下弦杆之间;两个第二下弦杆,两个第二下弦杆彼此间隔设置且与上弦杆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腹杆,多个第二腹杆连接于上弦杆和第二下弦杆之间以及两个第二下弦杆之间;其中,第一下弦杆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第二下弦杆之间的间距,两个第一下弦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过渡臂节的底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一连接部,两个第二下弦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过渡臂节的顶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二连接部。其中,过渡臂节的上弦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弦杆和第二上弦杆以及连接于第一上弦杆和第二上弦杆且用于通过拉杆连接至底端相邻臂节的上弦杆的吊点板。其中,由两个第二下弦杆所定义的平面位于由两个第一下弦杆所定义的平面的远离上弦杆的一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幅小车,其包括第一滚轮组和设置在第一滚轮组下方的第二滚轮组,变幅小车用于承载过渡臂节,过渡臂节包括:上弦杆;两个第一下弦杆,两个第一下弦杆彼此间隔设置且与上弦杆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腹杆,多个第一腹杆连接于上弦杆和第一下弦杆之间以及两个第一下弦杆之间;两个第二下弦杆,两个第二下弦杆彼此间隔设置且与上弦杆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腹杆,多个第二腹杆连接于上弦杆和第二下弦杆之间以及两个第二下弦杆之间;其中,第一下弦杆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第二下弦杆之间的间距,两个第一下弦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过渡臂节的底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一连接部,两个第二下弦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过渡臂节的顶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二连接部;在变幅小车承载第一下弦杆和第二下弦杆时,第一滚轮组与第一下弦杆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滚轮组与第二滚轮组与第二下弦杆的上表面接触;在变幅小车承载第二下弦杆时,第一滚轮组悬空,第二滚轮组与第二滚轮组与第二下弦杆的上表面接触。其中,过渡臂节的上弦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弦杆和第二上弦杆以及连接于第一上弦杆和第二上弦杆且用于通过拉杆连接至顶端相邻臂节的上弦杆的吊点板。其中,由两个第二下弦杆所定义的平面位于由两个第一下弦杆所定义的平面的远离上弦杆的一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起重臂,其包括上述的过渡臂节。其中,起重臂进一步包括与过渡臂节的两端相邻设置的臂节,其中与过渡臂节的底端相邻设置的臂节的下弦杆与过渡臂节的第一连接部连接,底端相邻设置的臂节的上弦杆通过拉杆与吊点板连接;与过渡臂节的顶端相邻设置的臂节的下弦杆与过渡臂节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其中,起重臂进一步包括变幅小车,用于承载过渡臂节,变幅小车包括第一滚轮组和设置在第一滚轮组下方的第二滚轮组,在变幅小车承载第一下弦杆和第二下弦杆时,第一滚轮组与第一下弦杆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滚轮组与第二滚轮组与第二下弦杆的上表面接触;在变幅小车承载第二下弦杆时,第一滚轮组悬空,第二滚轮组与第二滚轮组与第二下弦杆的上表面接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塔机,其包括上述的起重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下弦杆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第二下弦杆之间的间距,能够降低起重机的臂架的自重,提高起重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起重臂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的结构图;图3是图2中第一下弦杆与第二下弦杆的结构图;图4是图2中过渡臂节与起重机臂架连接的结构图;图5是图4中第三下弦杆与第一下弦杆的结构图;图6是变幅小车的结构图;图7是变幅小车承载起重机臂架和过渡臂节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2-3,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的结构图,图3是图2中第一下弦杆与第二下弦杆的结构图。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20包括:上弦杆21,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多个第一腹杆24,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多个第二腹杆27以及吊点板28。其中,第一下弦杆22和第二下弦杆23间隔设置,且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均与上弦杆21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腹杆24连接于上弦杆21、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之间,且多个第一腹杆24设置在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之间。第二下弦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间隔设置,且第二下弦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均与上弦杆21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腹杆27连接于上弦杆21、第二下弦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之间,且多个第二腹杆27设置在第二下弦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之间。优选地,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之间的间距LI大于第二下弦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之间的间距L2,减少过渡臂节20的宽度,进而减少过渡臂节20所在的起重机臂架的重量。第一下弦杆22的端部22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2,第一下弦杆23的端部23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32,第二下弦杆25的端部25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52,第二下弦杆26的端部26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62。其中,第二连接部252和第二连接部262用于连接过渡臂节20的顶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在本实施例中,上弦杆2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弦杆211和第二上弦杆212,吊点板28设置在第一上弦杆211和第二上弦杆212之间。优选的,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均与第一上弦杆211间隔设置。其中,第二下弦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所定义的平面位于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所定义的平面的远离上弦杆21的一侧,即第二下限杆25和第二下弦杆26位于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一下弦杆23远离上弦杆21的一侧。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过渡臂节20连接到起重机臂架30,如图4所示。起重机臂架30包括第三上弦杆31,第三下弦杆32、33以及第三腹杆34。其中,第三下弦杆32和第三下弦杆33间隔设置,且第三下弦杆32和第三下弦杆33均与第三上弦杆31间隔设置。第三腹杆34连接于第三上弦杆31、第三下弦杆32和第三下弦杆33之间,且第三腹杆34设置在第三下弦杆32和第三下弦杆33之间。其中,第三下弦杆32的端部321设置有第三连接部322,第三下弦杆33的端部331设置有第三连接部332,如图5所示。第一下弦杆22和第三下弦杆32通过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三连接部322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2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臂节(20)包括: 上弦杆(21); 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所述上弦杆(21)间隔设置; 多个第一腹杆(24),所述多个第一腹杆(24)连接于所述上弦杆(21)和所述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以及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 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所述上弦杆(21)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腹杆(27),所述多个第二腹杆(27)连接于所述上弦杆(21)和所述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以及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的间距,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的端部(221、231)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过渡臂节(20)的底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一连接部(222、232),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的端部(251、261)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过渡臂节(20)的顶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二连接部(252、26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臂架的过渡臂节(2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臂节(20)包括: 上弦杆(21); 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所述上弦杆(21)间隔设置; 多个第一腹杆(24),所述多个第一腹杆(24)连接于所述上弦杆(21)和所述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以及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 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所述上弦杆(21)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腹杆(27),所述多个第二腹杆(27)连接于所述上弦杆(21)和所述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以及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的间距,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的端部(221、231)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过渡臂节(20)的底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一连接部(222、232),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的端部(251、261)分别 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过渡臂节(20)的顶端相邻臂节的下弦杆的第二连接部(252、26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臂节(2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臂节(20)的上弦杆(2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弦杆(211)和第二上弦杆(21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弦杆(211)和第二上弦杆(212)且用于通过拉杆(35)连接至所述底端相邻臂节的上弦杆的吊点板(2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臂节(20),其特征在于,由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所定义的平面位于由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所定义的平面的远离所述上弦杆(21)的一侧。4.一种变幅小车(60),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幅小车(60)包括第一滚轮组(6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滚轮组(61)下方的第二滚轮组(62),所述变幅小车(60)用于承载过渡臂节(20),所述过渡臂节(20)包括: 上弦杆(21); 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所述上弦杆(21)间隔设置; 多个第一腹杆(24),所述多个第一腹杆(24)连接于所述上弦杆(21)和所述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以及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 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所述上弦杆(21)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腹杆(27),所述多个第二腹杆(27)连接于所述上弦杆(21)和所述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以及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下弦杆(22、23)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两个第二下弦杆(25、26)之间的间距,所述两个第一下弦杆(22、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闾志明谭泽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