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防撞装置,有两层以上的充气袋,每层充气袋有充气口、喷气口,每层充气袋内面有承压板,两层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内层承压板有与车辆保险杠横梁或道路护栏相连的螺栓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固定到前后保险杠的外板和横梁之间,用螺栓固定在横梁上,车辆发生碰撞时,前后保险杠上的外层充气袋首先发生碰撞、接收、吸收碰撞力,充气袋内的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对碰撞力进行部分释放、分解。没释放、分解的碰撞力经承压板传至第二层充气袋,第二层充气袋内的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对碰撞力再进行部分释放、分解,至到最内层的充气袋、承压板,有效降低了碰撞力和震动力,减少了碰撞力和振动力危害,减少了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防撞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的只在车内设有安全气囊,在车辆与外界发生碰撞时,只能对车内的乘客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车辆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因对车辆本身没有保护作用,碰撞力还是会对车内的乘客造成伤害。车辆上的保险杠对轻微的碰撞会起保护作用,但在碰撞力过大,使保险杠变形的情况下,不能对车辆起保护作用,究其原因,是保险杠上没有能吸收碰撞力、释放碰撞力、分解碰撞力,减少碰撞力和振动力危害的装置。一般,车辆的保险杠由外板、缓冲材料和横梁构成,其中其防撞作用的主要是缓冲材料,但缓冲材料的防撞作用实在非常有限,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无法吸收碰撞力、释放碰撞力、分解碰撞力,减少碰撞力和振动力危害,减少人身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能吸收碰撞力、释放碰撞力、分解碰撞力,减少碰撞力和振动力危害,减少人身伤亡的车辆防撞装置。本技术目的的实现方式为:车辆防撞装置,有两层以上的充气袋,每层充气袋有充气口、喷气口,每层充气袋内面有承压板,两个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内层承压板有与车辆保险杠横梁或道路护栏相连的螺栓孔。内层承压板通过螺栓与车辆保险杠横梁连接,再将两层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当车辆前或后发生碰撞时,安在前后保险杠上的本技术首先发生碰撞,本技术的最外层充气袋首先接收碰撞力,吸收碰撞力,在该碰撞力作用压力下,充气袋内的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对碰撞力进行部分释放、分解,充气袋之间的承压板对最外层充气袋起支撑作用。没释放、分解的碰撞力经承压板传至第二层充气袋,第二层充气袋内的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对碰撞力再进行部分释放、分解,如此到最内层的充气袋,有效降低了碰至车辆的碰撞力和震动力,减少了碰撞力和振动力的危害,减少了人生伤亡、财产损失。本技术设计巧妙、易于实施,可适用于各种车辆。【附图说明】图1为设有三层充气袋的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有两层以上的充气袋,充气袋的形状为与前后保险杠的形状相似的形状,或为长方体、弧形体、椭圆体。每层充气袋有充气口、喷气口,充气口、喷气口为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密封口。喷气口是将橡胶片、塑料片或玻璃片用塑料空心螺杆、螺母固定在充气袋上构成的密封口。每层充气袋内面有承压板3,支撑板有减少碰撞力和震动力,支撑充气袋、保护车辆车体的作用。内层承压板有与车辆保险杠横梁或道路护栏相连的螺栓孔。支撑板为薄钢板或塑料板。两个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形成本技术。 本技术的充气袋和承压板的层数根据需要确定,但如将由外至内的充气袋喷气口、充气袋、承压板能承受的压力分别表示为Al、B1、Cl、A2、B2、C2、A3、B3、C3…,则必须A1<B1<C1<A2<B2<C2<A3<B3<C3〈…。本技术将由外至内的充气袋喷气口、充气袋、承压板能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加,即使外层的充气袋、喷气口、承压板没有将碰撞力和振动力完全释放、分解,最内层的充气袋、喷气口、承压板也能完全或绝大部分地将碰撞力和振动力完全释放、分解,以减少碰撞力和振动力的危害,减少人生伤亡。如本技术内层充气袋能释放、分解I吨车辆时速30km的撞击力,三层就能释放、分解I吨车辆时速90km的撞击力,多层的能释放、分解更大的撞击力,故本技术可作为汽车的防撞装置。图1为设有三层充气袋2,可用于车辆前后保险杠的本技术的实例图。参照图1,三层充气袋的形状为与前后保险杠的形状相似的形状。每层充气袋有充气口 1、喷气口 4,充气口、喷气口为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密封口。充气袋之间有承压板3。设由外至内三层充气袋的喷气口 4的能承受的压力分别表示为A1、A2、A3,三层充气袋2能承受的压力分别表示为B1、B2、B3,三层承压板3能承受的压力分别表示为C1、C2、C3,则 A1<B1<C1<A2<B2<C2<A3<B3<C3。如 Al 能承受的压力为 100kg,则 B1、C1、A2、B2、C2、A3、B3、C3 分别为 150kg、200kg、250kg、300kg、350kg、400kg、450kg、500kg。内层承压板通过螺栓与车辆保险杠横梁连接,再将两层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当车辆前或后发生碰撞时,安在前后保险杠上的本技术首先发生碰撞,本技术的最外层充气袋首先接收碰撞力,吸收碰撞力,在该碰撞力作用压力下,充气袋内的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对碰撞力进行部分释放、分解,可防止反弹力,避免二次伤害。充气袋之间的承压板对最外层充气袋起支撑作用。没释放、分解的碰撞力经承压板传至第二层充气袋,第二层充气袋内的气体从喷气口喷出,对碰撞力再进行部分释放、分解,如此到最内层的充气袋,有效降低了碰至车辆的碰撞力和震动力,减少了碰撞力和振动力的危害,减少了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对易发生车祸的特殊地段,如急转弯、急下坡等地段、或在长下坡的避险车道,可将设计成长方体、弧形体、椭圆体的本技术的内层承压板通过螺栓与急转弯、急下坡等地段的栏杆连接,或链在长下坡的避险车道的防撞沙堆上,再将两层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装上本技术后,即可减少行驰在这些地段可能因碰撞所产生的碰撞力和振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两层以上的充气袋,每层充气袋有充气口、喷气口,每层充气袋内面有承压板,两个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内层承压板有与车辆保险杠横梁或道路护栏相连的螺栓孔。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两层以上的充气袋,每层充气袋有充气口、喷气口,每层充气袋内面有承压板,两个以上的充气袋与承压板捆绑为一体,内层承压板有与车辆保险杠横梁或道路护栏相连的螺栓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充气袋的形状为与前后保险杠的形状相似的形状,或为长方体、弧形体、椭圆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充气口、喷气口为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密封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气口是将橡胶片、塑料片或玻璃片用塑料空心螺杆、螺母固定在充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军,
申请(专利权)人:刘宗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