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334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设于前叉及手把之间的自行车立管,其包含有一手把件、两前叉件及至少一螺栓;通过将前叉件的齿面设于结合部的内壁面上,而手把件的齿面设于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上,因此前叉件的齿面与手把件的齿面以平面的形式直接相抵靠及卡合,如此制作时可降低所述齿面的公差,而同样可顺利卡合,由此可使前叉件与手把件的卡合更为稳固,并且相对角度不易改变;欲调整角度时,仅需稍微旋松螺栓,便可使两前叉件的齿面不再啮合于手把件的齿面,接着便可调整相对角度,这时两前叉件仍透过螺栓而与手把件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可避免各元件不慎掉落地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
[0001 ]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装设于自行车前叉及手把之间的立管。
技术介绍
立管是指连接自行车的前叉及手把的元件,而为了提升自行车骑乘时的舒适度,现有技术的立管可调整手把相对前叉的俯仰角度,以根据不同骑乘者的体型来调整手把的位置。请参阅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自行车立管包含有一手把件91、两前叉件92及一螺栓93 ;手把件91的前端设有手把装设部911,手把件91的后端设有一结合部912,结合部912贯穿有一穿孔913,穿孔913的内壁面设有齿面914 ;两前叉件92夹设手把件91的结合部912,各前叉件92的前端设有一结合部922,结合部922的内侧面中央突出有一凸部923,凸部923的外壁面设有齿面924,两前叉件92的凸部923穿设于手把件91的穿孔913中,且两凸部923上的齿面924卡合穿孔913上的齿面914,两前叉件92的后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921 ;螺栓93贯穿其中一前叉件92的结合部922及手把件91的结合部912,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92的结合部922中。使用时,手把件91的手把装设部911及两前叉件92的前叉装设部921分别装设固定于手把及前叉上,而当两前叉件92未紧迫夹设手把件91时,可调整手把件91及两前叉件92的相对角度,调整完毕后,旋紧螺栓93即可。然而,现有技术的自行车立管具有以下缺点:其一,两前叉件92的凸部923穿设卡合于手把件91的穿孔913中,以固定前叉件92与手把件91的相对角度;然而,由于前叉件92的凸部923要穿设于手把件91的穿孔913中,并且环绕于凸部923上的齿面924要与环绕于穿孔913内的齿面914相卡合,因此手把件91的穿孔913势必有些许公差以让凸部923及齿面924顺利地轴向穿设,而所述公差便会导致前叉件92与手把件91的卡合不够稳固而可能有松动,如此便难以确保前叉与手把的相对角度在自行车骑乘时的震动下不会改变。其二,欲调整手把件91及两前叉件92的相对角度时,首先需转动螺栓93直到螺栓93完全脱离其中一前叉件92,接着再将两前叉件92完全拔出手把件91后,才可调整角度,如此需耗费一定时间;此外,调整角度时,由于两前叉件92已无相互固定并皆已脱离手把件91,因此需分别拿取且需小心操作以免摔落于地上,进而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方便调整前叉件与手把件的相对角度,并且调整完毕后,该相对角度不会轻易改变。为达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中包含:一手把件,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把装设部及一结合部,手把件的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齿面;两前叉件,其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各前叉件的一端设有一结合部,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内侧面上设有一齿面,两前叉件的结合部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并且两前叉件的结合部的齿面分别与手把件的结合部的两齿面相卡合,两前叉件的另一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至少一螺栓,其贯穿其中一前叉件的结合部及手把件的结合部,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的结合部中。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前叉件的齿面设于结合部的内壁面上,而手把件的齿面设于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上,因此前叉件的齿面与手把件的齿面是以平面的形式直接相抵靠及卡合,如此制作时便可降低前叉件与手把件的齿面的公差,而同样可让该两齿面顺利卡合;而降低公差便可使前叉件与手把件的卡合更为稳固,进而确保前叉与手把的相对角度不会轻易改变;而欲调整角度时,仅需稍微旋松螺栓,便可使两前叉件的齿面不再啮合于手把件的齿面,接着便可调整两前叉件及手把件的相对角度,此外这时两前叉件仍透过螺栓而与手把件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可避免各元件不慎掉落地面,由此方便调整角度。优选地,所述的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中:手把件的结合部贯穿有一穿孔,手把件的结合部的各齿面环绕穿孔设置;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内侧面中央突出有一凸部,两前叉件的凸部穿设于手把件的穿孔中,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齿面环绕凸部设置。透过前叉件的凸部穿设于手把件的穿孔中,可强化前叉件与手把件的结合。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元件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端视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使用时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元件分解图。图7是现有技术的自行车立管的元件分解图。符号说明10手把件11手把装设部12结合部13穿孔14齿面20前叉件21前叉装设部22结合部23凸部24齿面3O螺栓40自行车41前叉42手把IOA手把件 12A结合部14A齿面20A前叉件22A结合部 24A齿面30A 螺栓91手把件911手把装设部912结合部913穿孔914齿面92前叉件921前叉装设部922结合部923凸部924齿面93 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包含一手把件10、两前叉件20及两螺栓30。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前述的手把件10的后端设有一结合部12,结合部12横向贯穿有一穿孔13,且 结合部12的横向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齿面14,各齿面14环绕穿孔13设置;手把件10的前端设有一手把装设部11。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前述的两前叉件20夹设手把件10的结合部12,各前叉件20的前端设有一结合部22,该结合部22的横向内侧面上设有一凸部23及一齿面24,凸部23位于该内侧面的中央,齿面24环绕凸部23设置,两前叉件20的结合部22夹设手把件10的结合部12,两前叉件20的结合部22的凸柱23相向地穿设于手把件10的结合部12的穿孔13,两前叉件20的结合部22的齿面24分别与手把件10的结合部12的两齿面14相卡合;两前叉件20的后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21。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前述的两螺栓30以相反方向贯穿两前叉件20及手把件10,各螺栓30贯穿其中一前叉件20的结合部22及手把件10的结合部12,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20的结合部22中;两螺栓30等角度环绕间隔设置,且各螺栓30与前叉件20的结合部22的中心的距离皆相同(如图3所示)。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所示,本技术装设时,两前叉件20后端形成的前叉装设部21夹设固定于自行车40的前叉41上,手把件10的前端的手把装设部11夹设固定于自行车40的手把42上;接着可旋松各螺栓30,直到前叉件20可向外移动至前叉件20的齿面24不再卡合于手把件10的齿面14,无需使前叉件20脱离手把件10,接着便可调整两前叉件20及手把件10的相对角度;调整角度时,由于各前叉件20的凸柱23穿设于手把件10的穿孔13中,因此前叉件20及手把件10是以凸柱23为轴心相对转动;调整完毕后,再将各螺栓30旋紧即可,由此方便调整角度;此外,在调整角度的过程中,由于两前叉件20仍透过各螺栓30而与手把件10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可避免各元件20不慎掉落地面,由此更是方便进行调整作业。本技术通过将前叉件20的齿面24设于结合部22的内壁面上,而手把件10的齿面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手把件,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把装设部及一结合部,手把件的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齿面;两前叉件,其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各前叉件的一端设有一结合部,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内侧面上设有一齿面,两前叉件的结合部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并且两前叉件的结合部的齿面分别与手把件的结合部的两齿面相卡合,两前叉件的另一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至少一螺栓,其贯穿其中一前叉件的结合部及手把件的结合部,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的结合部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手把件,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把装设部及一结合部,手把件的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齿面; 两前叉件,其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各前叉件的一端设有一结合部,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内侧面上设有一齿面,两前叉件的结合部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并且两前叉件的结合部的齿面分别与手把件的结合部的两齿面相卡合,两前叉件的另一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 至少一螺栓,其贯穿其中一前叉件的结合部及手把件的结合部,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的结合部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特征在于: 手把件的结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昌
申请(专利权)人:竟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