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主要由单片机电路,与该单片机电路相连接的整流器、电压采样电路和驱动电路,串接在单片机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灯条,以及与整流器相连接的交流输入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去了传统控制器的滤波电容,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其体积和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在遇到电路中负载变大时,该灯条控制器的输出工作电压也不会发生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主要由单片机电路,与该单片机电路相连接的整流器、电压采样电路和驱动电路,串接在单片机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灯条,以及与整流器相连接的交流输入电路组成。本技术省去了传统控制器的滤波电容,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其体积和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在遇到电路中负载变大时,该灯条控制器的输出工作电压也不会发生变化。【专利说明】—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灯条控制电路,具体是指一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
技术介绍
LED灯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节能照明产品,由于其安装简单、连接方便,因此使得LED灯条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几乎所有的LED灯条供电电压都是采用交流转换成直流来进行的。为了确保直流电的平稳,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交流整流后在其电路中进行电容滤波和稳压。然而,电路中的高压电容不仅体积大,并且价格较贵,在有成本要求和有体积尺寸的限制时,人们往往就会减少电容的容量或取消高压滤波电容。但是,在减小电容容量或取消高压滤波电容后,一旦当电路中的负载变大时,控制器输出的工作电压就变得非常不稳定,从而会导致负载灯条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如何确保在减小电容容量或取消高压滤波电容后,即便遇到电路中负载变大时,控制器的输出工作电压也不会变化便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在灯条控制器中减小电容容量或取消高压滤波电容后,一旦遇到电路中负载变大,该灯条控制器的输出工作电压便会发生变化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克服上述缺陷的一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主要由单片机电路,与该单片机电路相连接的采样电路和驱动电路,与采样电路相连接的整流器,串接在单片机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灯条,以及与整流器相连接的交流输入电路组成。进一步地,所述的单片机电路包括:单片机MCU,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的外接收器电路、电阻R8、电阻R9,以及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6 ;所述电阻R8和电阻R9的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其另一端均与外接收器电路相连接。所述外接收器电路由红外接收器IR、电阻RlO和电阻R21、以及电容C4组成,所述电阻RlO和电阻R21串联后,其两端分别与红外接收器IR相连接,电容C4则一端连接于红外接收器IR、IR与电阻RlO之间、另一端接地。所述的驱动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一端与场效应管Ql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的电阻RlI,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lI与单片机MCU之间的电阻R14 ;场效应管Q2,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的电阻R12,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2与单片机MCU之间的电阻R15 ;场效应管Q3,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的电阻R13,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3与单片机MCU之间的电阻R16。以及电流控制管Q4、电阻电路和一端与电流控制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采样电阻电路相连接的电阻R17 ;所述采样电阻电路由电阻R20、电阻R18和电阻R19并联而成,且并联后的电阻R20、电阻R18和电阻R19的一端与电阻R17相连接,其另一端则与电流控制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同时,该电流控制管Ql的集电极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所述的采样电路由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及电容C5组成,其中,电阻R7与电容C5并联后其一端与单片机MCU的PlO管脚相连接,其另一端则接地;而电阻R6的一端也与单片机MCU的PlO管脚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5后与灯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整流器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而整流器的一个输出端既直接与灯条相连接,同时又依次经二极管D5和相互并联的电阻Rl和电阻R2后再与电阻RlO相连接,整流器的另一个输出端则接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电路结构非常简单,便于制作和维护。(2)本技术能有效的检测负载(即LED灯条)的数量,当安装LED灯条过量时,便会自动停止运行,从而确保控制电路的性能稳定。(3)本技术在传统的高压整流电路中省去了高压滤波电容,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其体积和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在遇到电路中负载变大时,该灯条控制器的输出工作电压也不会发生变化。【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的附图标记的名称分别为:I—单片机电路,2—整流器,3—米样电路,4一驱动电路,5—灯条,6—交流输入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控制器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即由单片机电路1,与该单片机电路I相连接的采样电路3和驱动电路4,与采样电路3相连接的整流器2,串接在单片机电路I与驱动电路4之间的灯条5,以及与整流器2相连接的交流输入电路6组成。单片机电路I包括:单片机MCU,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的外接收器电路、电阻R8、电阻R9,以及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6。其中,外接收器电路由红外接收器IR、电阻RlO和电阻R21、以及电容C4组成。所述电阻RlO和电阻R21串联后,其两端分别与红外接收器IR相连接,电容C4则一端连接于红外接收器IR与电阻RlO之间、另一端接地。电阻R8和电阻R9的一端均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其另一端则共同连接于电阻RlO和电阻R21的连接点之间。驱动电路4则包括有场效应管Q1、电阻Rll和电阻R14,场效应管Q2、电阻R12和电阻R15,场效应管Q3、电阻R13和电阻R16,以及电流控制管Q4、电阻电路和电阻R17。其中,电阻Rll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l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电阻R14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ll与单片机MCU之间。电阻R12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电阻R15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2与单片机MCU之间。电阻R13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电阻R16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电阻R13与单片机MCU之间。电阻R17的一端与电阻电路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电流控制管Q4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的电阻电路由电阻R20、电阻R18和电阻R19并联而成,且并联后的电阻R20、电阻R18和电阻R19的一端与电阻R17相连接,其另一端则与电流控制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同时,该电流控制管Ql的集电极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为了减小体积,确保整个灯条控制器的性能稳定,本申请的整流器2的结构与传统的高压整流电路不同。本申请中省去了传统的高压滤波电容和相关的附加电路,而是直接由整流器2单独来实现原整个高压整流电路的功能。如图所示,该整流器2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电路6的输出端相连接,而整流器2的一个输出端既直接与灯条5相连接,同时又依次经二极管D5和相互并联的电阻Rl和电阻R2后再与电阻RlO相连接,整流器2的另一个输出端则接地。相互并联的电阻Rl和电阻R2是指,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滤波电容的灯条控制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单片机电路(1),与该单片机电路(1)相连接的采样电路(3)和驱动电路(4),与采样电路(3)相连接的整流器(2),串接在单片机电路(1)与驱动电路(4)之间的灯条(5),以及与整流器(2)相连接的交流输入电路(6)组成;所述的单片机电路(1)包括:单片机MCU,与单片机MCU相连接的外接收器电路、电阻R8、电阻R9,以及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6;所述电阻R8和电阻R9的一端与单片机MCU相连接、其另一端均与外接收器电路相连接;所述外接收器电路由红外接收器IR、电阻R10和电阻R21、以及电容C4组成,所述电阻R10和电阻R21串联后,其两端分别与红外接收器IR相连接,电容C4则一端连接于红外接收器IR、IR与电阻R10之间、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小鹏,
申请(专利权)人:沃特威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