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振结构体。该隔振结构体具备应力降低部,该应力降低部使复合层叠材料的与层叠方向正交的剪切方向上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所对应的部分的、针对沿着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比复合层叠材料的其他部分的针对沿着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振结构体。该隔振结构体具备应力降低部,该应力降低部使复合层叠材料的与层叠方向正交的剪切方向上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所对应的部分的、针对沿着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比复合层叠材料的其他部分的针对沿着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低。【专利说明】隔振结构体本申请是于2011年3月2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180012089.8 (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54780)、专利技术名称为“隔振结构体”的专利技术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振结构体,该隔振结构体具有通过交替地层叠多个硬质板和具有粘弹性质的软质板而得到的复合层叠材料,上述隔振结构体使用于例如将发动机、马达等振动产生部支承在车身等振动接收部,并且吸收从振动产生部朝向振动接收部传递的振动而使该振动衰减。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针对从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产生的振动,为了支承在车身等振动接收部上,并且吸收从振动产生部朝向振动接收部传递的振动而使该振动衰减,利用隔振结构体将振动产生部支承在振动接收部上,该隔振结构体使用通过交替地层叠多个钢板等具有刚性的硬质板和具有粘弹性质的橡胶等软质板而得到的复合层叠材料。在该隔振结构体中,通过将复合层叠材料夹装在振动产生部与振动接收部之间,由此利用复合层叠材料吸收从振动产生部产生的振动而使该振动衰减,并且通过防止因共振现象导致的振动放大来降低朝向振动接收部传递的振动水平。此类复合层叠体制成为,能够以支承有振动产生部的重量的状态朝向水平方向较大幅变形。因而,在支承有振动产生部的载荷的状态下、即在以正压力施加于复合层叠材料的状态接收振动的情况下,虽然复合层叠材料主要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剪切变形,但由于隔振结构体的下端侧被振动接收部侧限制,因此在输入振幅较大的振动时,在复合层叠材料产生扭曲变形,伴随着该扭曲变形的产生,压缩载荷作用于复合层叠材料中的沿着振幅方向的一端部,并且拉伸载荷作用于另一端部。随着复合层叠材料的扭曲变形的增加、即输入振动的振幅增加,该作用于复合层叠材料的压缩载荷及拉伸载荷也增加。此时,对于复合层叠材料,由于限制面比较大,与此相对自由表面积较小,因此在拉伸载荷发挥作用时,在限制面的中央部发生流体静应力的集中,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在日本特开2008-75743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对于因扭曲变形而导致流体静应力增高的部分,通过增加软质材料的厚度并增大软质材料的自由表面积,实现软质材料的内部应力的降低。但是,仅增加上述软质材料的厚度无法充分地实现流体静应力的降低,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良,以便有效地抑制复合层叠材料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振结构体,即使在沿着剪切方向输入振幅较大的振动而在复合层叠材料中产生扭曲变形的情况下,上述隔振结构体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复合层叠材料的损坏。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I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包括:复合层叠材料,该复合层叠材料通过交替层叠多个具有刚性的硬质板和具有粘弹性质的软质板而得到;第I凸缘构件及第2凸缘构件,该第I凸缘构件及第2凸缘构件设置为从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层叠方向外侧夹持该复合层叠材料,并且分别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及振动接收部;以及应力降低部,该应力降低部使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剪切方向上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所对应的部分的、针对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比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其他部分的针对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低;上述应力降低部包含如下结构:使上述硬质板的从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另一端侧的长度比其他位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短,上述硬质板的除了上述一端侧和上述另一端侧之外的部分的外缘呈弧状。在第I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中,当在振动产生部产生振动时,利用构成复合层叠材料的多个软质材料的粘弹性变形使振动衰减,降低朝向振动接收部传递的振动。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具备应力降低部。应力降低部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降低针对沿着复合层叠材料的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因而,通过设置成该应力降低部的一端侧一另一端侧的方向与所输入的振动的振幅方向对应,能够降低作用于复合层叠材料的流体静应力。即,在沿着与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剪切方向)输入较大振幅的振动、从而在复合层叠材料中产生扭曲变形的情况下,作用于复合层叠材料的流体静应力降低。另外,复合层叠材料的除了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外的部分因为没有设置应力降低部而能够维持刚性。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上述应力降低部包含如下结构:使上述软质板的从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另一端侧的长度比其他位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短。如此,通过使软质板的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长度比其他位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短,能够降低复合层叠材料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针对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是,在第2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的基础上,隔振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层叠材料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呈圆形,上述应力降低部包含如下结构:使上述软质板的上述一端侧及上述另一端侧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呈直线状。如此,在使复合层叠材料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情况下,通过使软质板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呈直线状、换言之使软质板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成为彼此相对的平坦面,能够构成应力降低部。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上述应力降低部包含如下结构:使上述硬质板的从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另一端侧的长度比其他位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短。如此,通过使硬质板的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长度比其他位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短,能够增大软质板的自由表面积,能够降低复合层叠材料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针对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是,在第4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的基础上,隔振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层叠材料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呈圆形,上述应力降低部包含如下结构:使上述硬质板的上述一端侧及上述另一端侧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呈直线状。如此,在使复合层叠材料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情况下,通过使硬质板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呈直线状、换言之使硬质板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成为彼此相对的平坦面,能够构成应力降低部。本专利技术的第6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上述应力降低部构成为,在上述软质板的上述一端侧及上述另一端侧包含空洞部。如此,通过在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构成空洞部,能够增大软质板的自由表面积,能够降低复合层叠材料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针对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本专利技术的第7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体的特征在于,该隔振结构体具备位移限制部件,该位移限制部件对于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具有比上述复合层叠材料高的刚性,并且能够朝向与该层叠方向正交的剪切方向变形,该位移限制部件的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连结固定于上述第I凸缘构件和上述第2凸缘构件,并限制上述复合层叠材料朝向上述层叠方向及上述剪切方向位移,利用上述第I凸缘构件和上述第2凸缘构件将上述复合层叠材料保持为沿着上述层叠方向以预定的压缩率进行压缩后的状态,并且,利用上述位移限制构件来支承上述第I凸缘构件及上述第2凸缘构件从处于压缩状态的上述复合层叠材料承受的弹性恢复力。在第7技术方案的隔振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振结构体,该隔振结构体包括:复合层叠材料,该复合层叠材料通过交替层叠多个具有刚性的硬质板和具有粘弹性质的软质板而得到;第1凸缘构件及第2凸缘构件,该第1凸缘构件及第2凸缘构件设置为从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层叠方向外侧夹持该复合层叠材料,并且分别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及振动接收部;以及应力降低部,该应力降低部使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剪切方向上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所对应的部分的、针对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比上述复合层叠材料的其他部分的针对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拉伸载荷的流体静应力低;上述应力降低部包含如下结构:使上述硬质板的从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另一端侧的长度比其他位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短,上述硬质板的除了上述一端侧和上述另一端侧之外的部分的外缘呈弧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田昌义,佐藤宣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