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2469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通过内加强构件与内板和外板之间的接合来提高后尾门整体刚性,抑制后尾门关闭时牌照部的摇动等而提高质感,能够抑制空腔共鸣、摆动声。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的后尾门通过门铰链而安装,在内板的中央部设有通孔,在外板设有用于设置牌照的平面部,在平面部中的上下位置设有安装部和支承部,在内板与外板之间设有用于加强与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板部分的内加强构件,外板与加强构件之间的第1接合部配设于平面部的由安装部和支承部包围的范围内的部分,内板与加强构件之间的第2接合部位于通孔的上边部,且是配设于连结第1接合部和门铰链的方向线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尾门加强构造,其能够加强掀背式车辆的后尾门,该掀背式车辆是通过门铰链将用于开闭车身后部的开口部的后尾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后部的类型的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开闭车身后部的开口部,掀背式车辆的后尾门通过门铰链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后部的上部或侧部。这种后尾门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在内板的中央部形成有相对较大的通孔,作为谋求轻量化的减重孔或作为在对牌照灯、后尾门把手进行设置和维护时所使用的作业孔。另外,在外板设有用于设置牌照的平面部,牌照被安装并被支承于该平面部的上下左右位置。 这样,在构成后尾门的外板安装有牌照的情况下,由于牌照设置部仅依赖于外板的表面刚性,因此会产生刚性不足。因此,在关闭后尾门时,在后尾门的位于远离作为转动中心的门铰链的位置的顶端部碰到门开口部的底部、侧部的橡胶止动件而停止时,越靠后尾门的顶端部则作用有越大的载荷,且距外周部较远的中央部分等发生较大程度的挠曲,导致设置在该区域的牌照部摇动,而有在外观质量方面带来廉价的印象之虞。而且,有可能会因牌照部碰到外板等周边部件而产生振动声。 另外,因牌照设置部的刚性不足而导致牌照部持续摇动,由此会在板组装件的角部分等产生应力集中,而有可能会发生龟裂。并且,当牌照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基于路面凹凸的大小产生的上下方向上的振动等而摇动时,还有可能会导致车厢内的空腔共鸣、后尾门的摆动声的产生。除此之外,由于在车厢内的前后方向长度上共振的空气柱振动使后尾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振动,因此,还存在因关闭后尾门时等所作用的载荷向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的歪斜而导致车厢内发生噪音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以往的掀背式车辆中,有通过在内板与外板之间配设加强构件来提高表面刚性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将单独个体的加强构件安装于内板之后通过粘接密封剂(日文:シーラ)等来提高表面刚性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26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6654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后尾门加强构造中,由于未与牌照设置部的位置相对应地设置加强构件,而未提高内板的与牌照设置部相对应的部分的刚性,因此,不能充分地防止牌照部摇动、板组装件的角部分等发生龟裂、车厢内发生空腔共鸣、后尾门发生摆动声的情况。为了提高牌照设置部的刚性,不仅需要将加强构件与内板和外板接合,还需要提高加强构件的安装于板的安装刚性。 并且,在将加强构件安装于内板之后粘接密封剂等的以往的加强构造中,由于粘接所使用的密封剂自身较软,因此,无法降低内板和外板由于车辆行驶时后尾门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而发生上下错位的位移量,而存在无法抑制牌照部的摇动等这样的问题。另外,当通过利用密封剂等牢固地固定来抑制牌照部的摇动等时,会导致应力集中在固定部,而有可能会导致内板发生龟裂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牌照部的摇动等,还提出了通过在后尾门安装坠块等来抑制后尾门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导致重量增大且成本升高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不在后尾门安装坠块等,而通过内加强构件与内板和外板之间的接合来提高后尾门整体的刚性,抑制后尾门关闭时牌照部的摇动等而提高质感,能够抑制车厢内的空腔共鸣、后尾门的摆动声,能够降低重量和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其中,用于开闭车身后部的开口部的后尾门通过一对门铰链安装于车身后部,并且能够转动,上述后尾门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在上述内板的中央部设有通孔,并且在上述外板设有用于设置牌照的平面部,在上述平面部中的上下位置设有上述牌照用的安装部和支承部,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内板与上述外板之间设有用于加强上述内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和上述外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的内加强构件,上述外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1接合部配设于上述平面部的由上述牌照用的上述安装部和上述支承部包围的范围内的部分,上述内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2接合部位于包围上述通孔的边部,且至少配设于连结上述第1接合部与各上述门铰链的方向线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第2接合部设于至少三个边部上,该三个边部为包围上述通孔的边部中的一个边部和位于该一个边部的两侧的边部。 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牌照设置于上述后尾门的处于远离上述门铰链的位置的较远的那一半侧,上述内加强构件的在上述第1接合部与特定的第2接合部之间的部分在自车辆侧方看时形成为截面大致字母Z形状,该特定的第2接合部是指位于包围上述通孔的上述三个边部中的处于中央的边部的上述第2接合部,在上述内加强构件的上述截面大致字母Z形状的部分的上部接合于上述内板并且在上述内加强构件的上述截面大致字母Z形状的部分的下部接合于上述外板,上述内加强构件的上述截面大致字母Z形状的部分的上下中间部自上述门铰链离开且朝向车辆斜后方延伸。 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第1接合部在自车辆后方看时配置在由位于上述通孔的上述三个边部的上述第2接合部包围的区域内。 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其中,用于开闭车身后部的开口部的后尾门通过一对门铰链安装于车身后部,并且能够转动,上述后尾门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在上述内板的中央部设有通孔,并且在上述外板设有用于设置牌照的平面部,在上述平面部中的上下位置设有上述牌照用的安装部和支承部,在上述内板与上述外板之间设有用于加强上述内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和上述外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的内加强构件,上述外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1接合部配设于上述平面部的由上述牌照用的上述安装部和上述支承部包围的范围内的部分,上述内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2接合部位于包围上述通孔的边部,且至少配设于连结上述第1接合部与各上述门铰链的方向线之间。 即,在本专利技术的后尾门加强构造中,外板与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1接合部被牌照用的安装部和支承部包围,因此,在由牌照用的安装部和支承部承受来自牌照的载荷的情况下不会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在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中,用于开闭车身后部的开口部的后尾门通过一对门铰链安装于车身后部,并且能够转动,上述后尾门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在上述内板的中央部设有通孔,并且在上述外板设有用于设置牌照的平面部,在上述平面部中的上下位置设有上述牌照用的安装部和支承部,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内板与上述外板之间设有用于加强上述内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和上述外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的内加强构件,上述外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1接合部配设于上述平面部的由上述牌照用的上述安装部和上述支承部包围的范围内的部分,上述内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2接合部位于包围上述通孔的边部,且至少配设于连结上述第1接合部与各上述门铰链的方向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12 JP 2013-0244561.一种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在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中,用于开
闭车身后部的开口部的后尾门通过一对门铰链安装于车身后部,并且能够转
动,上述后尾门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在上述内板的中央部设有通孔,并且在
上述外板设有用于设置牌照的平面部,在上述平面部中的上下位置设有上述
牌照用的安装部和支承部,该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板与上述外板之间设有用于加强上述内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
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和上述外板的与上述牌照的设置部位相对应的部分的
内加强构件,上述外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1接合部配设于上述平面
部的由上述牌照用的上述安装部和上述支承部包围的范围内的部分,
上述内板与上述内加强构件之间的第2接合部位于包围上述通孔的边
部,且至少配设于连结上述第1接合部与各上述门铰链的方向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尾门加强构造,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谷智史藤田智成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