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11268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可透视防护器使用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框活动安装在外框上且通过电动推杆在两者之间支撑,外框上设有钢化玻璃,还包括主控芯片,支撑框上安装有人体感应器和日照传感器,外框上安装有雨量传感器,电缆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电缆沟的底部安装有水量传感器,所述的人体感应器、日照传感器、水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主控芯片相连,主控芯片与电动推杆的电动推杆控制单元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电缆沟内部和外部环境状态,能够对可透视式防护装置实施自动控制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控制
,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变电站的电缆沟内铺设着大量的动力电缆、控制电缆、光纤和数据线等,多是同沟多回路敷设。为了防水、防腐、防鼠害,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进行密封,对电缆进行保护。这种盖板十分笨重,开启困难,盖板之间也容易渗水,导致变电站电缆沟内长期处于高温高湿不透风的环境,严重影响电缆沟内的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了电缆沟内设备隐患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隐患的出现,现在出现专门针对电缆沟的可透视防护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人为的打开支撑框,以进行散热、除潮等操作,例如专利号为201320242124.1的技术专利,就已公开这种防护器。但是这种防护器必须要依靠人工操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不断的排查,增加了人员成本,实际使用价值并不高。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针对防护器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透视防护器使用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电缆沟和分别安装在电缆沟上的盖板和外框,电缆沟内安装有电缆,外框的底部设有钢丝网门,支撑框活动安装在外框上且通过电动推杆在两者之间支撑,外框上设有钢化玻璃,还包括主控芯片,支撑框上安装有人体感应器和日照传感器,外框上安装有雨量传感器,电缆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电缆沟的底部安装有水量传感器,所述的人体感应器、日照传感器、水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主控芯片相连,主控芯片与电动推杆的电动推杆控制单元相连。 还包括安装在电缆沟上部侧边且位于外框下方的照明报警器,照明报警器与主控芯片相连。 所述的电缆沟底部安装有风机,风机上设有风机控制单元,风机控制单元与主控芯片相连。 还包括调度监控系统,所述的调度监控系统通过PCM网络接口与主控芯片相连。   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实时监控电缆沟内部和外部环境状态,能够对可透视式防护装置实施自动控制操作,具有成本低廉、实用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原理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缆沟、2-盖板、3-电缆、4-支撑框、5-钢化玻璃、6-外框、7-电动推杆、8-钢丝网门、9-雨量传感器、10-照明报警器、11-水量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风机、14-湿度传感器、15-日照传感器、16-人体感应器、17-主控芯片、18-PCM网络接口、19-调度监控系统、131-风机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其中可透视防护器的结构如下,包括电缆沟1和分别安装在电缆沟1上的盖板2和外框6,电缆沟1内安装有电缆3,盖板2和外框6组合在一起从而可以通过外框6看到电缆沟1内的情况。外框6的底部设有钢丝网门8,钢丝网门8用于防止其他物件掉落至电缆沟1内。支撑框4活动安装在外框6上且通过电动推杆7在两者之间支撑,通过电动推杆7的作用可以实现支撑框4与外框6的打开或关闭。外框6上设有钢化玻璃5,用于方便观察电缆沟1内的情况。如图1所示,还包括主控芯片17,主控芯片17用于对整体控制系统进行判断操作。支撑框4上安装有人体感应器16和日照传感器15,人体感应器16用于感应支撑框4上是否有人员通过,日照传感器15用于感应当前日照情况。外框6上安装有雨量传感器9,对雨量大小进行测定。电缆3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分别用来测定电缆3的温度和湿度情况。电缆沟1的底部安装有水量传感器11,用来测定电缆沟1内部的积水情况。人体感应器16、日照传感器15、水量传感器11、雨量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分别与主控芯片17相连,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主控芯片17,以供主控芯片17内设定的阈值进行比对。主控芯片17与电动推杆7的电动推杆控制单元71相连,用于在需要的情况下,主控芯片17控制电动推杆控制单元71,致使电动推杆7工作,达到支撑框4与外框6打开或关闭的目的。 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在报警状态时对可透视防护器的查找,还可以包括安装在电缆沟1上部侧边且位于外框6下方的照明报警器10,照明报警器10与主控芯片17相连。在外框6打开的情况下,人体感应器16监测到若有人员通过,则照明报警器10工作,以防止人员跌入可透视防护器。若工作人员需要对可透视防护器进行维护时,也可以通过照明报警器10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 为了增加电缆沟1的通风效果,可以在电缆沟1底部安装风机13,风机13上设有风机控制单元131,风机控制单元131与主控芯片17相连。在需要时,主控芯片17激活风机控制单元131,从而打开风机13,对电缆沟1进行除湿处理。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的工作状态,还可以包括调度监控系统19,调度监控系统19为变电站综合管理平台的系统。调度监控系统19通过PCM网络接口18与主控芯片17相连,主控芯片17将所处理的记录、数据等情况通过PCM网络接口18发送给调度监控系统19,进行备档和集中式管理。 在实际使用时,人体感应器16、日照传感器15、水量传感器11、雨量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分别采集当前的各类数据,并分别与主控芯片17内所设定的阈值进行对比。当雨量传感器9测定当前雨量达到主控芯片17内的阈值时,主控芯片17激活电动推杆控制单元71,从而关闭支撑框4。当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测定当前电缆3上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主控芯片17内的阈值时,再通过日照传感器15测定当前光照情况,判断是否打开支撑框4,在必要情况下,主控芯片17再激活风机控制单元131,以打开风机13进行除湿。主控芯片1采集到数据和操控通过PCM网络接口18传至调度监控系统19,以备在需要的情况下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维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电缆沟(1)和分别安装在电缆沟(1)上的盖板(2)和外框(6),电缆沟(1)内安装有电缆(3),外框(6)的底部设有钢丝网门(8),支撑框(4)活动安装在外框(6)上且通过电动推杆(7)在两者之间支撑,外框(6)上设有钢化玻璃(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控芯片(17),支撑框(4)上安装有人体感应器(16)和日照传感器(15),外框(6)上安装有雨量传感器(9),电缆(3)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电缆沟(1)的底部安装有水量传感器(11),所述的人体感应器(16)、日照传感器(15)、水量传感器(11)、雨量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分别与主控芯片(17)相连,主控芯片(17)与电动推杆(7)的电动推杆控制单元(71)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变电站电缆沟可透视防护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电缆沟(1)和分别安装在电缆沟(1)上的盖板(2)和外框(6),电缆沟(1)内安装有电缆(3),外框(6)的底部设有钢丝网门(8),支撑框(4)活动安装在外框(6)上且通过电动推杆(7)在两者之间支撑,外框(6)上设有钢化玻璃(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控芯片(17),支撑框(4)上安装有人体感应器(16)和日照传感器(15),外框(6)上安装有雨量传感器(9),电缆(3)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电缆沟(1)的底部安装有水量传感器(11),所述的人体感应器(16)、日照传感器(15)、水量传感器(11)、雨量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12)和湿度传感器(14)分别与主控芯片(17)相连,主控芯片(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光余江山肖本胜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金寨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