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0291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12:50
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传动轴,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水平安装在轴承座内部,传动轴、轴承座内壁以及两个轴承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轴承座设有积油口、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积油口位于靠近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座端面,积油口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的外侧,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第三循环导油通道连通;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的另一端与润滑油容纳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循环导油通道,平衡内部气压,改善油液润滑效果,降低发热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传动轴,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水平安装在轴承座内部,传动轴、轴承座内壁以及两个轴承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轴承座设有积油口、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积油口位于靠近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座端面,积油口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的外侧,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第三循环导油通道连通;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的另一端与润滑油容纳腔连通。本技术有益效果是:循环导油通道,平衡内部气压,改善油液润滑效果,降低发热量。【专利说明】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一些结构紧凑的机械传动装置中,往往因为局部润滑的不足,严重影响轴承的寿命,并且因发热量大大增加,导致油温升高,加速油封的老化,影响机构的密封性能。在用户使用中,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传动装置轴承损坏、油封漏油、烫伤等质量投诉及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的机械传动装置由于润滑不足导致油温升高,加速油封的老化,影响机构的密封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善机械传动装置润滑与散热、避免由于散热不好导致的油封老化和漏油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本技术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传动轴,所述的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水平安装在所述的轴承座内部,并且所述的传动轴、所述的轴承座内壁以及两个轴承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设有积油口、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第三循环导油通道,所述的积油口位于靠近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轴承座端面,所述的积油口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的外侧,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的另一端与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连通。所述的积油口的位置高于润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积油口的带有润滑油容纳槽。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口与传动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口与传动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与所述的传动轴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与所述的传动轴的中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低于润滑油液面。所述的两轴承之间的空腔正上方的轴承座上设有带有放油塞的泄油口。两个轴承为“背对背”安装的,即大端均指向空腔之外。工作时,机构运转时飞溅的润滑油液会在积油口慢慢蓄积起来,当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第一循环导油通道进入两个轴承之间的封闭的空腔,通过轴承的运转,润滑油因为离心作用,会被轴承从大端甩出,从靠近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甩出的油液会回到润滑油容纳腔,而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甩出的油液则通过第二循环导油通道,最后汇集到第三循环导油通道,通过第三循环导油通道最终也回流到润滑油容纳腔,从而实现润滑油的循环回流润滑效果,改善轴承润滑效果,降低发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其机构的特性,设计搭建循环导油通道,平衡内部气压,改善油液润滑效果,降低发热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参照附图:本技术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1、传动轴2,所述的传动轴2通过两个轴承3水平安装在所述的轴承座I内部,并且所述的传动轴2、所述的轴承座I内壁以及两个轴承3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4,所述的轴承座I的设有积油口 11、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所述的积油口 11位于靠近主机润滑油容纳腔5的端面,所述的积油口 11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出油端与两轴承3之间的空腔4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5的轴承的外侧,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4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的出油端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连通;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的另一端与主机润滑油容纳腔5连通。所述的积油口 11的位置高于润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积油口 11的带有润滑油容纳槽。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进油口与传动轴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出油口与传动轴2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与所述的传动轴2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与所述的传动轴2的中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低于润滑油液面。所述的两轴承之间的空腔4正上方的轴承座上设有带有放油塞的泄油口。两个轴承为“背对背”安装,即大端均指向空腔之外。工作时,机构运转时飞溅的润滑油液会在积油口 11慢慢蓄积起来,当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进入两个轴承3之间的封闭的空腔4,通过轴承3的运转,润滑油因为离心作用,会被轴承3从大端甩出,从靠近润滑油容纳腔5的轴承甩出的油液会回到润滑油容纳腔5,而远离润滑油容纳腔5的轴承甩出的油液则通过第二循环13通道,最后汇集到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通过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最终也回流到润滑油容纳腔5,从而实现润滑油的循环回流润滑效果,改善轴承润滑效果,降低发热。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技术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权利要求】1.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传动轴,所述的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水平安装在所述的轴承座内部,并且所述的传动轴、所述的轴承座内壁以及两个轴承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设有积油口、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第三循环导油通道,所述的积油口位于靠近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轴承座端面,所述的积油口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的外侧,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的另一端与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积油口的位置高于润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积油口的带有润滑油容纳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口与传动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口与传动轴之间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与所述的传动轴的中轴线垂直。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与所述的传动轴的中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低于润滑油液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轴承之间的空腔正上方的轴承座上设有带有放油塞的泄油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传动轴,所述的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水平安装在所述的轴承座内部,并且所述的传动轴、所述的轴承座内壁以及两个轴承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设有积油口、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第三循环导油通道,所述的积油口位于靠近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轴承座端面,所述的积油口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的外侧,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的另一端与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於海刚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