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包括滑块,滑块位于导轨上并沿导轨往复移动,滑块上部安装电机座,电机座上安装钻孔电机,钻孔电机输出端与夹具连接,钻孔时在夹具上安装钻头,导轨上安装传感器连接板,传感器连接板位于滑块的右端,传感器两端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和滑块连接,传感器连接板上安装螺母,螺母与丝杠配合,丝杠与控制电机连接,导轨左端与支架连接,支架上安装输油管,输油管将润滑油浸在钻头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钻孔装置比现有加工方法降低钻头消耗成本在75%左右,提高工作效率为现有技术的2.5倍左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孔的质量标准能达到较高水平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包括滑块,滑块位于导轨上并沿导轨往复移动,滑块上部安装电机座,电机座上安装钻孔电机,钻孔电机输出端与夹具连接,钻孔时在夹具上安装钻头,导轨上安装传感器连接板,传感器连接板位于滑块的右端,传感器两端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和滑块连接,传感器连接板上安装螺母,螺母与丝杠配合,丝杠与控制电机连接,导轨左端与支架连接,支架上安装输油管,输油管将润滑油浸在钻头表面。本技术的钻孔装置比现有加工方法降低钻头消耗成本在75%左右,提高工作效率为现有技术的2.5倍左右。本技术还具有孔的质量标准能达到较高水平等优点。【专利说明】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
本技术涉及在轮胎模具上钻孔的
,是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
技术介绍
轮胎模具上的孔排列密集,孔径较小,加工难度大是本领域的共识。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做过多种设计,以改变加工难度大的问题。但这些改进结构较难实施,有些结构虽然能改变加工方向,适应不同方向的加工,但是,在钻孔时,钻头折断率仍然很高,导致加工成本高,加工效率低。目前,本领域的轮胎模具的孔的加工仍然主要沿用手工操作方法,这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的操作人员,然而,这种加工方法的不足仍然是钻头易断、在加工过程遇到材质不匀或改变加工方向时,无法调整转速及进给速度,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同时,质量较难达到统一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包括滑块,滑块位于导轨上并沿导轨往复移动,滑块上部安装电机座,电机座上安装钻孔电机,钻孔电机输出端与夹具连接,钻孔时在夹具上安装钻头,导轨上安装传感器连接板,传感器连接板位于滑块的右端,传感器两端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和滑块连接,传感器连接板上安装螺母,螺母与丝杠配合,丝杠与控制电机连接或者采用直线电机与传感器连接板连接,导轨左端与支架连接,支架上安装输油管,输油管将润滑油浸在钻头表面。所述传感器为两个,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传感器连接板长度方向两侧,丝杠或直线电机输出端位于传感器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中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一端面和滑块一端面连接。所述传感器是拉压力传感器。支架上开设油管孔和定位孔,油管孔内安装输油管,定位孔内安装浸油圈,浸油圈上开设钻头通孔,定位孔左部安装定位圈,定位圈右端面与浸油圈紧密接触,油管孔与定位孔的中心线垂直,输油管出油端位于浸油圈外表面处,输油管进油端与油泵连接。定位孔左部安装定位圈,定位圈左端面位于定位孔左端面的外部。钻孔电机通过导线与钻孔电机驱动器连接,钻孔电机驱动器的转速信号输出后由数控系统接收,数控系统通过导线与控制电机或直线电机驱动器连接,数控系统与显示器连接。导轨的右端安装电机固定板,电机固定板上开设轴孔,控制电机与电机固定板连接,控制电机输出轴穿过轴孔与联轴器连接,联轴器与丝杠连接,丝杠上的轴承座与导轨固定连接。所述浸油圈是毛毡圈。本技术实现了轮胎模具钻孔的自动完成,钻头转动中的冷却润滑是不间断的,且是均匀一致的,钻头在转动时得到充分冷却润滑的同时,充分得到了柔性及刚性支撑,使加工过程中钻头的折断率为零,钻头的转速及进给速度均可在加工中易于控制,并可根据钻孔时的轮胎模具材质调整,从而进一步保证了钻头在加工时不折断的效果。本技术的钻孔装置比现有加工方法降低钻头消耗成本在75%左右,提高工作效率为现有技术的2.5倍左右。本技术还具有孔的质量标准能达到较高水平等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附图1中I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包括滑块10,滑块10位于导轨11上并沿导轨往复移动,滑块10上部安装电机座12,电机座12上安装钻孔电机13,钻孔电机13输出端与夹具连接,钻孔时在夹具上安装钻头14,导轨上安装传感器连接板6,传感器连接板6位于滑块10的右端,传感器两端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6和滑块10连接,传感器连接板6上安装螺母7,螺母7与丝杠5配合,丝杠5与控制电机I连接或者采用直线电机与传感器连接板6连接,导轨11左端与支架15连接,支架15上安装输油管16,输油管16将润滑油浸在钻头14表面。本技术上述结构中控制电机I与螺母7、丝杠5的连接结构可采用直线电机替代,直线电机直接与传感器连接板6连接。本技术所述传感器为两个,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分别位于传感器连接板6长度方向两侧,丝杠5或直线电机输出端位于传感器连接板6的长度方向中部,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均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6 —端面和滑块10 —端面连接。所述传感器是拉压力传感器。本技术的支架15上开设油管孔19和定位孔18,油管孔19内安装输油管16,定位孔18内安装浸油圈17,浸油圈17上开设钻头通孔25,定位孔18左部安装定位圈27,定位圈27右端面与浸油圈17紧密接触,油管孔19与定位孔18的中心线垂直,输油管16出油端位于浸油圈17外表面处,输油管16进油端与油泵26连接。这种润滑及柔性与刚性混合支撑的结构进一步保证了钻头在加工过程中的折断率为零。本技术的定位孔18左部安装定位圈27,定位圈27左端面位于定位孔18左端面的外部。该结构可进一步保证刚性支撑和柔性支撑结合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钻头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钻孔电机13通过导线与钻孔电机驱动器24连接,钻孔电机驱动器24的转速信号输出后由数控系统22接收,数控系统22通过导线与控制电机或直线电机驱动器21连接,数控系统与显示器23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结构为:导轨11的右端安装电机固定板2,电机固定板2上开设轴孔,控制电机I与电机固定板2连接,控制电机输出轴穿过轴孔与联轴器3连接,联轴器3与丝杠5连接,丝杠5上的轴承座4与导轨11固定连接。本技术所述的左端、右端是以附图所示的结构位置为参照位置。本技术的浸油圈17优选毛毡圈,可保证润滑油在钻头加工时即能润滑钻头,同时,不产生油珠垂落。本技术所述的电机驱动器、数控系统、控制电机驱动器及显示器的电路均为公知技术。本技术的控制系统采用电路及软件完成。本技术工作时,启动控制电机I转动,滑块10沿导轨直线运动的进给量由控制系统控制,丝杠5由控制电机I驱动后,带动传感器连接板6直线运动,进而通过传感器带动滑块10直线运动,实现钻孔的进给。控制电机启动后,钻孔电机随之启动,带动钻头转动,钻头转速由控制系统控制,钻头转动后启动油泵工作,润滑油通过输油管泵入浸油毡,使润滑油对钻头进行润滑和冷却,同时,支架的结构特点使钻头在高速转动中产生了较好的支撑,钻头在钻孔时的转动速度及进给速度由控制系统随时微调,即:当控制系统检测到传感器的压力信号时,控制系统向控制电机发出增减电机转速的指令,以达到控制电机进给速度的目的;当钻孔电机在钻孔中碰到材质不均等情况后,向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系统将控制钻头转速,控制系统同时将信号采集发出指令调整控制电机的进给速度。控制系统获取传感器信号、钻孔电机返回的负荷数据及控制电机或直线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膜具钻孔装置,包括滑块(10),滑块(10)位于导轨(11)上并沿导轨往复移动,滑块(10)上部安装电机座(12),电机座(12)上安装钻孔电机(13),钻孔电机(13)输出端与夹具连接,钻孔时在夹具上安装钻头(14),其特征在于:导轨上安装传感器连接板(6),传感器连接板(6)位于滑块(10)的右端,传感器两端分别与传感器连接板(6)和滑块(10)连接,传感器连接板(6)上安装螺母(7),螺母(7)与丝杠(5)配合,丝杠(5)与控制电机(1)连接或者采用直线电机与传感器连接板6连接,导轨(11)左端与支架(15)连接,支架(15)上安装输油管(16),输油管(16)将润滑油浸在钻头(14)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雯淑,孙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诸城昌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