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672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0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板,具有一周围区。触控板包括一第一基底、多条第一轴向电极、多条外围走线以及一外部组件。第一轴向电极是设置在第一基底上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外围走线是设置在周围区内。各外围走线的两端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的两端相连,且连接在各第一轴向电极两端的外围走线是延伸到一位于周围区的连接区中。外部组件设置在周围区,且外部组件与外围走线电连接。各外围走线与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以及位于连接区的外部组件在第一基底上形成一闭回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板,具有一周围区。触控板包括一第一基底、多条第一轴向电极、多条外围走线以及一外部组件。第一轴向电极是设置在第一基底上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外围走线是设置在周围区内。各外围走线的两端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的两端相连,且连接在各第一轴向电极两端的外围走线是延伸到一位于周围区的连接区中。外部组件设置在周围区,且外部组件与外围走线电连接。各外围走线与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以及位于连接区的外部组件在第一基底上形成一闭回路。【专利说明】触控板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触控板,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回路形态的双边走线(doublerouting)设计的触控板。
技术介绍
触控板的技术发展非常多样化,目前较常见的技术包括电阻式、电容式以及光学式等。其中电容式触控板由于具有高准确率、多点触控、高耐用性以及高触控解析度等特点,已成为目前中高阶消费性电子产品使用的主流触控技术。电容式触控板的操作原理是使用感应电极来检测触控点位的电容变化,并利用不同方向轴上连结各个电极的连结线将信号传回而完成定位。在传统的电容式触控板技术中,感应电极一般是以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所形成,由于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较高,因此在走线的设计上可在单一感应电极两端均设置传递或接收信号的走线,也就是利用所谓双边走线(double routing)的设计来降低当单一感应电极的阻值过高而造成信号延迟的影响。尤其在较大尺寸的触控板中,感应电极的长度需随板尺寸而增加,进而造成此电阻效应更加明显而需要以双边走线的方式来驱动触控板。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触控板100中,是利用在基底110的周围区192设置多条第一外围走线131以及多条第二外围走线132,使位于触控感应区191的各感应电极121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外围走线131以及一对应的第二外围走线132电连接。各第一外围走线131相对于与感应电极121相连的另外一端是延伸到一第一连接区193,而各第二外围走线132相对于与感应电极121相连的另外一端是延伸到一第二连接区194(此方式一般是称为双出Pin设计)。由于第一连接区193与第二连接区194 一般是位于周围区192的两端,故一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 180需分别在第一连接区193与第二连接区194进行接合工艺(bonding process)。除了在接合工艺时需分别对第一连接区193与第二连接区194进行对位而造成所需工时较长之外,接合工艺所需使用的材料例如异方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ACF)的使用量也需增加,且传统的触控板的双出Pin设计对于FPC的部分需要具有较长的尺寸,而FPC的成本是与其面积成正比,故FPC的成本会因此相对增加许多。上述各问题均对于生产成本产生负面的影响,故需对双边走线的触控板的设计进行进一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触控板,利用在双边走线(double routing)驱动设计下,将各外围走线与对应的电极设计成一闭回路(closed loop),进而简化外部组件的接合工艺的复杂度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板,具有一周围区。触控板包括一第一基底、多条第一轴向电极、多条外围走线以及一外部组件。第一轴向电极是设置在第一基底上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外围走线是设置在周围区内。各外围走线的两端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的两端相连,且连接到各第一轴向电极两端的外围走线是延伸到一位于周围区的连接区中。外部组件是设置在周围区,且外部组件是与外围走线电连接。各外围走线是与对应的该第一轴向电极以及位于连接区的外部组件在第一基底上形成一闭回路。【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传统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沿图2中B-B’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上视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侧视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11为沿图10中C-C’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图1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13为沿图12中D-D’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图14为沿图12中E-E’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图1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16为沿图15中F-F’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图1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的示意图。图18为沿图17中G-G’剖线所绘示的剖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触控板110 基底121 感应电极131 第一外围走线132 第二外围走线180 柔性线路板191 触控感应区192 周围区193 第一连接区194 第二连接区200 触控板201 触控板202 触控板203 触控板204 触控板211 第一基底212 第二基底221 第一轴向电极222 第二轴向电极 231 外围走线23IP接触垫235 不连续部239 接地线240 绝缘层250 保护层260 粘合层280 外部组件291 透光区292 周围区293 连接区300触控板370连接线380外部组件393连接区400触控板421第一轴向电极42IA绝缘块42IB第一连接线421S第一感应垫422第二轴向电极422B第二连接线422S第二感应垫431外围走线431P接触垫432外围走 线432P接触垫439接地线439P接触垫480外部组件480P接触凸块493连接区500触控板600触控板CHl接触开口CH2接触开口CH3接触开口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垂直投影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熟习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下文特列举本专利技术的数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内容。如图2到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触控板200具有一透光区291以及一周围区292,且周围区292位于透光区291的至少一侧。本实施例的周围区292是围绕透光区291的四周,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视需要使周围区292仅与透光区291的部分边缘相邻设置。触控板200包括一第一基底211、多条第一轴向电极221以及多条外围走线231。第一轴向电极221与外围走线231是设置在第一基底211上。第一轴向电极221是至少设置在透光区291内并沿一第一方向X延伸,而外围走线231是设置在周围区292内。换句话说,第一轴向电极221可视需要完全设置在透光区291内或可视设计需要部分延伸到周围区292,但并不以此为限。各外围走线231的两端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221的两端相连,连接到各第一轴向电极221两端的外围走线231是延伸到一位于周围区292的连接区293中,且各外围走线231是与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221在第一基底211上形成一闭回路(clos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周围区,该触控板包括:一第一基底;多条第一轴向电极,设置在该第一基底上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多条外围走线,设置在该周围区内,其中各该外围走线的两端是分别与一对应的该第一轴向电极的两端相连,且连接在各该第一轴向电极两端的该些外围走线是延伸到一位于该周围区的连接区中;以及一外部组件,设置在该周围区,其中该外部组件是与该些外围走线电连接,且各该外围走线是与对应的该第一轴向电极以及位于该连接区的该外部组件在该第一基底上形成一闭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冠宇黄俊诚黄振富王愉晴黄敬佩陈明武刘秋梅林彦君刘家宏
申请(专利权)人: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