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29648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包括椎体部件以及分别通过圆顶关节结构和前后侧L型防脱位结构连接于椎体部件上下端的两个终板部件;所述两个终板部件上分别设有终板固定螺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后即刻发挥支撑作用,并通过自带椎间连接部分替代正常颈椎的运动功能,能够分散颈椎活动时的应力,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有效防止融合术所致的相邻节段退变。此外,能够通过植骨和本系统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实现骨性融合和才能够其稳定。手术难度较小,创伤小,便于推广。由于本系统的防脱位装置的存在,可以获得术后长期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包括椎体部件以及分别通过圆顶关节结构和前后侧L型防脱位结构连接于椎体部件上下端的两个终板部件;所述两个终板部件上分别设有终板固定螺钉。本技术能够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后即刻发挥支撑作用,并通过自带椎间连接部分替代正常颈椎的运动功能,能够分散颈椎活动时的应力,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有效防止融合术所致的相邻节段退变。此外,能够通过植骨和本系统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实现骨性融合和才能够其稳定。手术难度较小,创伤小,便于推广。由于本系统的防脱位装置的存在,可以获得术后长期稳定。【专利说明】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
本技术属于医用假体制造
,涉及一种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尤其是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fusion, ACCF)是治疗颈椎病、颈椎椎体骨折伴脊髓压迫者或陈旧性骨折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等较常用的手术方式。该术式采取经前路显露相应椎体及椎间盘,在拟切除之椎体相邻上下2个椎体分别安放椎体钉,切除两端病变椎间盘,然后在双侧钩椎关节(Luschka s joint)内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该椎的大部椎体及后纵韧带,在脊髓及神经根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充分减压,在减压槽内植入合适长度的移植骨块(自体/异体)或钛笼(填充松质骨),选择合适颈前路钢板固定与上下椎体。该术式的优点在于能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手术疗效。但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存在移植骨块吸收塌陷、松动、脱落、钛笼下沉等问题。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融合术后相应椎体单元运动功能丧失,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增加及应力转移。影像学上部分患者表现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椎间隙高度丢失、邻近椎体或小关节骨赘形成、脊柱序列变化、节段性失稳或滑脱,严重者可出现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导致严重的神经症状。Hilibrand等报道了 374例因颈椎病行颈前路融合术的长期随访,最长随访21年,发现邻近节段病变出现症状的年发生率为2.9%,术后 10 年有 25.6% 的病例出现邻近节段病变。(Hilibrand AS, Carlson GD, Palumbo MA, etal.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 at segments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a previous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Volume, 1999,81A (4):519-528.)为有效避免植入物塌陷、松动等问题,有学者开始在部分患者中植入人工椎体来维持或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1969年Hamdi首先报道在腰椎肿瘤患者植入人工椎体(Hamdi FA.Prosthesis for an excised lumbar vertebra:apreliminary report.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969, 100(12):576.X随后对人们对人工椎体不断改进,逐渐出现了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更加良好的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固定方式也由原来的钢板或钉棒辅助融合固定发展到目前的单纯自锁人工椎体植入融合固定,并且对人工椎体表面进行生物活性材料涂层处理,以达到与周围骨性结更加良好融合的目的,同时由早期的单纯支撑型发展到可撑开固定型人工椎体,现在还出现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高度可调式的人工椎体。针对人工椎体临床随访观察发现,假体植入后能获得良好的稳定性、脊柱序列、椎体高度等。吕超亮、宋跃明等对8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以n-HA / PA66椎体支撑体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进行为期6-24个月的随访发现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椎问高度、颈椎稳定性以及支撑体的位置维持良好,支撑体无下沉、移位。(吕超亮,宋跃明,刘浩等.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2012,50(4):338-341.)然而,上述的人工椎体并没有突破融合术所致邻近节段退变这一局限。脊柱可动固定技术的出现在理念上解决了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它既能保持脊柱的运动运动功能和生物力学特征,还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脊柱序列。目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能取得满意效果。由于人工颈椎间盘置的手术适应症较局限: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其他类型的颈椎融合术如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仍无法被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替代。综上所述,目前现有技术不能避免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运动功能丧失的弊端及所致的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为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相应节段运动功能,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同时避免植入物塌陷、松动等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防脱位式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该系统同时具备人工椎体的支撑功能和人工椎间盘的非融合特征,椎体和椎间盘之间通过特殊结构实现两者的防脱位功能,该系统能获得颈前路术后椎体次全切假体置换后的即刻稳定性,使其活动性与正常颈椎高度仿生。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这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包括椎体部件以及分别通过圆顶关节结构和前后侧L型防脱位结构连接于椎体部件上下端的两个终板部件;所述两个终板部件上分别设有终板固定螺钉;所述椎体部件上下面设有圆形关节窝,两端部设有环形凹槽,两端部前后侧设有向前、向后的弧形平板;所述椎体部件侧面设有若干左右贯通孔;所述圆顶关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终板部件上的圆顶关节面以及设置在椎体部件的上下面与所述圆顶关节面相适应的圆形关节窝,该圆顶关节结构将圆顶关节面包在圆形关节窝内;所述L型防脱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终板部件前后侧的L型结构、设置在椎体部件端部的环形凹槽、设置在椎体部件端部前后侧的弧形平板,该L型防脱位结构将L型结构与环形凹槽相配合,弧形平板限制L型结构在终板部件相对椎体部件进行运动,防止终板部件与椎体部件发生脱位。进一步,上述终板部件包括圆板,在圆板的下面中部设有圆柱及圆顶关节面结构,圆板上面设有锯齿结构;所述圆板下部的前、后侧设有L型防脱位结构,所述圆板上部的前侧设有竖直弧形板结构,所述竖直弧形板结构通过两个内带螺纹的螺孔固定两枚终板固定螺钉;所述终板固定螺钉与所述圆板呈20°角。进一步,以上所述圆板上有锯齿结构;所述锯齿结构的高度在中心处为1mm,向四周递减。进一步,以上所述锯齿结构的表面设有生物用羟基磷灰石涂层,所述羟基磷灰石涂层厚度为20 μ m。进一步,以上所述椎体部件的左右侧面设有经过等离子氧化技术处理的厚度为20 μ 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椎体部件(1)以及分别通过圆顶关节结构和前后侧L型防脱位结构连接于椎体部件(1)上下端的两个终板部件(2);所述两个终板部件(2)上分别设有终板固定螺钉(3); 所述椎体部件(1)上下面设有圆形关节窝(7),两端部设有环形凹槽(4),两端部前后侧设有向前、向后的弧形平板(5);所述椎体部件(1)侧面设有若干左右贯通孔(6); 所述圆顶关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终板部件(2)上的圆顶关节面(9)以及设置在椎体部件(1)的上下面与所述圆顶关节面(9)相适应的圆形关节窝(7),该圆顶关节结构将圆顶关节面(9)包在圆形关节窝(7)内; 所述L型防脱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终板部件(2)前后侧的L型结构(10)、设置在椎体部件(1)端部的环形凹槽(4)、设置在椎体部件(1)端部前后侧的弧形平板(5),该L型防脱位结构将L型结构(10)与环形凹槽(4)相配合,弧形平板(5)限制L型结构(10)在终板部件(2)相对椎体部件(1)进行运动,防止终板部件(2)与椎体部件(1)发生脱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西京董军贺高乐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