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4730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遮光片。第一透镜具有第一光学部及环绕第一光学部的第一承靠部。第二透镜具有第二光学部及环绕第二光学部的第二承靠部。第一光学部与第二光学部维持间距,且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彼此互相承靠。遮光片配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具有开口,以曝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光学部。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环绕遮光片,且遮光片与第二透镜不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遮光片。第一透镜具有第一光学部及环绕第一光学部的第一承靠部。第二透镜具有第二光学部及环绕第二光学部的第二承靠部。第一光学部与第二光学部维持间距,且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彼此互相承靠。遮光片配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具有开口,以曝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光学部。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环绕遮光片,且遮光片与第二透镜不接触。【专利说明】镜头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光学技术的演进,人类得以将日常生活中眼睛所能看到的景物的影像或人眼看不到的影像(如红外线影像)以静态的或动态的方式保存下来,而照相机或摄像机则是用以实现此功能的产品。照相机或摄像机的主要架构是一个影像传感器或感光底片搭配一个镜头,其中镜头是用以将外界的景物成像于影像传感器或感光底片上。镜头可以包含一个镜片或多个镜片。为了达到良好的成像效果,镜头可以采用多个镜片的架构。在多个镜片的架构中,相邻两镜片之间的间距的精准度是决定镜头的光学成像品质的关键之一。此外,为了避免杂散光通过镜头射入影像传感器或感光底片而影像成像品质,相邻两镜片之间可配置有遮光片,以阻挡杂散光。在常用的多镜片式镜头中,遮光片是垫在相邻两镜片之间。遮光片的厚度误差在制作上相对难控制,因此遮光片的厚度误差容易使得相邻两镜片之间的间距的误差超出可容忍范围,进而降低了镜头的成像品质与制作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镜头,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与较高的制作良率。本技术的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第一光学部及环绕第一光学部的第一承靠部。第二透镜具有第二光学部及环绕第二光学部的第二承靠部。第一光学部与第二光学部维持间距,且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彼此互相承靠。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镜头还包括遮光片,配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具有开口,以曝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光学部,其中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环绕遮光片,且遮光片与第二透镜不接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部直接接触第二承靠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镜头具有光轴,第一承靠部最靠近第二承靠部的位置在光轴的方向上的坐标为Z1,第二承靠部最靠近第一承靠部的位置在光轴的方向上的坐标为Z2,且Zl实质上等于Z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部具有第一承靠面及连接于第一承靠面与第一光学部之间的第一侧面,第二承靠部具有第二承靠面及连接于第二承靠面与第二光学部之间的第二侧面,第一承靠面与第二承靠面彼此承靠,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维持间距。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相对于第一承靠面倾斜,且第二侧面相对于第二承靠面倾斜。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之一为凸出部,且第一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的另一为下陷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部位于第一透镜的通光孔径之外,且第二承靠部位于第二透镜的通光孔径之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为一体成型,且第二透镜为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镜头中,由于第一透镜的第一承靠部与第二透镜的第二承靠部彼此互相承靠,因此第一光学部与第二光学部之间的间距的误差可以较小,进而使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镜头可以具有较佳的光学成像品质与较高的制作良率。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镜头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镜头;110、120、130、140、150:透镜;112、122:光学部;114、124、126、134:承靠部;1142、1242:承靠面;1144、1244:侧面;160、170、180、190:遮光片;162、01、02:开口;210:间隙物;220:镜座;A:光轴;D1、D2:间距;P1、P2:位置;R1、R2:通光孔径;z: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镜头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镜头100包括多个透镜110、120、130、140及150。在这些透镜110、120、130、140及150中,透镜110具有光学部112及环绕光学部112的承靠部114,而透镜120具有光学部122及环绕光学部122的承靠部124。光学部112与光学部122维持间距Dl,且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彼此互相承靠。在本实施例的镜头100中,由于透镜110的承靠部114与透镜120的承靠部124彼此互相承靠,因此光学部112与光学部122之间的间距Dl的误差可以较小,进而使本实施例的镜头100可以具有较佳的光学成像品质与较高的制作良率。在本实施例中,承靠部114直接接触承靠部124,如此可使透镜110与透镜120之间的相对位置更加固定与精确,进而缩小间距Dl的误差。在一实施例中,镜头100具有光轴A,承靠部114最靠近承靠部124的位置Pl在光轴A的方向(例如图1中平行于光轴A的z方向)上的坐标为Z1,承靠部124最靠近承靠部114的位置P2在光轴A的方向(例如图1中的z方向)上的坐标为Z2,且Zl实质上等于Z2。换言之,位置Pl与位置P2实质上重合。在本实施例中,镜头100还包括遮光片160,配置于透镜110与透镜120之间。此夕卜,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片160具有开口 162,以曝露出至少部分光学部112,其中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的至少其中之一环绕遮光片160。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承靠部114环绕遮光片160为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承靠部124环绕遮光片160,或者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皆环绕遮光片160。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片160与透镜120不接触。举例而言,遮光片160与透镜120维持间距D2。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10为一体成型,且透镜120为一体成型。另外,透镜130、140与150也可各自为一体成型。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承靠部114位于透镜110的通光孔径(clear aperture,简称CA) Rl之外,且承靠部124位于透镜120的通光孔径R2之外。因此,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的设计不会影响透镜110与120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即不干扰光学部112与光学部122的光学特性,其中光学部112与光学部122为透镜110与120中用以让光通过且对光产生偏振作用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之一为凸出部,且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的另一为下陷部。在图1中,是以承靠部114为凸出部,而承靠部124为下陷部为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承靠部114为下陷部,而承靠部124为凸出部。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承靠部114与承靠部124皆为凸出部,其分别在透镜110与透镜120的通光孔径Rl与R2外凸出,并彼此承靠。在本实施例中,承靠部114具有承靠面1142及连接于承靠面1142与光学部112之间的侧面1144,承靠部124具有承靠面1242及连接于承靠面1242与光学部122之间的侧面1244,承靠面1142与承靠面1242彼此承靠,且侧面1144与侧面1244之间维持间距。由于侧面1144与侧面1244之间维持间距,因此透镜11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具有第一光学部及环绕该第一光学部的第一承靠部,其中该第一承靠部具有第一承靠面及连接于该第一承靠面与该第一光学部之间的第一侧面;第二透镜,具有第二光学部及环绕该第二光学部的第二承靠部,其中该第一光学部与该第二光学部维持第一间距,该第二承靠部具有第二承靠面及连接于该第二承靠面与该第二光学部之间的第二侧面,该第一承靠面与该第二承靠面彼此承靠,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之间维持第二间距;以及遮光片,配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且具有开口,以曝露出至少部分该第一光学部,其中该第一承靠部与该第二承靠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环绕该遮光片,且该遮光片与该第二透镜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富
申请(专利权)人: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