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湿装置,其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外壳;和设置在主体外壳内的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部和送风部。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部和蒸发器。热交换部具备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而且,除湿装置具备: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蒸发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旁通风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湿装置,其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外壳;和设置在主体外壳内的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部和送风部。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部和蒸发器。热交换部具备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而且,除湿装置具备: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蒸发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旁通风路。【专利说明】除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湿装置。
技术介绍
利用制冷循环进行冷却除湿的除湿装置公开于日本特开2005 - 214533号公报,装载有热交换部。这种现有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如下所述。除湿装置主体具备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形成制冷循环。而且,在蒸发器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被冷却除湿。另外,从蒸发器向冷凝器的风路中配置有直交流型的热交换部。在上述结构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从热交换部的第一流入口进入热交换部,与已经由蒸发器冷却除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预冷,从第一流出口流出。然后,从第一流出口流出的空气,因风路而改变流动270°,通过蒸发器被冷却除湿。然后,被冷却除湿后的空气从热交换部的第二流入口再次进入热交换部,被从第一流入口流入的空气加热。然后,被冷却除湿的空气从第二流出口流出,在冷凝器中再次被加热,被送风部送风至除湿装置主体外。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种现有的除湿装置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消耗电力,需要进行冷凝器的冷却。但是,因为进行冷凝器的冷却,所以当送风量增大时,流入蒸发器的空气也增大。因此,蒸发器的热交换量显著增加,进气的空气未被充分除湿而被吹出。并且,因为是通风阻力大的风路,所以由于送风量的增大,存在送风部的输出增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降低除湿装置的消耗电力。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外壳;和设置在主体外壳内的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部和送风部。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部和蒸发器。热交换部具备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送风部将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而且,除湿装置包括: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蒸发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吸气口经由冷凝器、送风部至吹出口的旁通风路。这种除湿装置,不改变流入除湿风路的空气的量,而流入冷凝器的空气增加,所以,冷凝器被冷却。其结果,除湿能力不降低,制冷循环装置的消耗电力被削减。另外,旁通风路与除湿风路相比通风阻力少,所以送风部的输出增加不多。因此,除湿装置的消耗电力被降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截面概略图。图2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的旁通风路的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截面概略图。如图1所示,除湿装置的主体外壳I为箱形状。主体外壳I的顶面的一侧具备吸气口 7,顶面的另一侧具备吹出口 13。主体外壳I内具备制冷循环装置20、热交换部6和送风部10。制冷循环装置20包括压缩机2、冷凝器3、作为膨胀部的毛细管4和蒸发器5,它们依次由制冷剂配管19连接。蒸发器5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被冷却除湿。冷凝器3和蒸发器5相对配置。冷凝器3与主体外壳I的前面板相对。热交换部6为下表面倾斜的形状。热交换部6设置在从蒸发器5向冷凝器3的风路中。热交换部6为直交流型的热交换器,具有位于铅垂方向的风路的第一热交换风路8和位于水平方向的风路的第二热交换风路9。送风部10将从吸气口 7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 13吹出。送风部10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部14 ;固定在壳体部14的电机部15 ;和由电机部15驱动旋转的叶片部16。壳体部14具备吸入口 17和排出口 18。吸入口 17与蒸发器5、热交换部6和冷凝器3相对。S卩,蒸发器5、热交换部6、冷凝器3和吸入口 17配置在一条直线上的风路。如图1的箭头A所示,通过送风部10从吸气口 7吸入的空气流入到第一热交换风路8的流入口 A8a。流入到流入口 ASa的空气与已经被蒸发器5冷却除湿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预冷。被预冷后的空气从位于热交换部6的下表面的流出口 ASb流出,通过蒸发器5被冷却除湿。被冷却除湿后的空气从第二热交换风路9的流入口 B9a再次进入热交换部6,被从流入口 A8a流入的空气加热。然后,被冷却除湿后的空气从流出口 B9b流出,在冷凝器3中被在进一步加热。在主体外壳I内具备从吸气口 7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8、蒸发器5、第二热交换风路9、冷凝器3、送风部10至吹出口 13的除湿风路11。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如图1的箭头B所示,从吸气口 7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热交换部6和蒸发器5,向冷凝器3送风的旁通风路12设置在主体外壳I内。在此,旁通风路12是从吸气口 7经由冷凝器3、送风部10至吹出口 13的风路。一般来讲,向蒸发器5送风的风速过高时,除湿效率降低。如现有技术那样,仅经由蒸发器5向冷凝器3送风的风路的情况下,向蒸发器5送风的风量减少时,向冷凝器3送风的风量也减少。因此,冷凝器3的冷却不能充分进行,有时压缩机2的消耗电力增加。于是,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将吸入的空气分至除湿风路11和旁通风路12两个风路,能够不增加对蒸发器5的风量,仅增加被送风至冷凝器3的风量。其结果,被送风至热交换部6和蒸发器5的风量能够保持为除湿能力为最佳的风量,能够抑制除湿能力降低。并且,旁通风路12与除湿风路11相比通风阻力少,所以送风部10的输出不大幅增大。即,向冷凝器3流入的空气增大,由此冷凝器3的制冷剂21和吸入的空气的热交换量增加,冷凝器3被进一步冷却。其结果,除湿装置的除湿能力不降低,消耗电力降低。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旁通风路的概略图。如图2所示,旁通风路12经由冷凝器3的周缘部3c。这样在旁通风路12中流动的空气,向冷凝器3的周缘部3c去。另外,如图1所示,吸入口 17与冷凝器3的中央部相对,所以在除湿风路11中流动的空气向冷凝器3的中央部去。由此,在冷凝器3整体中空气变得容易流动,所以冷凝器3的制冷剂21和吸入的空气的热交换量增加,冷凝器3被进一步冷却。另外,图1所示的周缘部3c为在冷凝器3中制冷剂21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冷凝器上游侧周缘部3a。如图1所示,从压缩机2延伸的制冷剂配管19与冷凝器3的上部连接。另外,从冷凝器3的下部延伸的制冷剂配管19连接到毛细管4。由此,通过旁通风路12,使空气主要向冷凝器3的上部流动,吸气口 7中吸入的空气顺利地被送风至冷凝器3的高温部分。其结果,冷凝器3被高效地冷却,制冷循环装置20的消耗电力降低。其理由如下。从旁通风路12向冷凝器3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比从热交换部6向冷凝器3流动的除湿空气的温度高。来自旁通风路12的室内空气主要流向作为冷凝器3的高温部分的冷凝器上游侧周缘部3a。另外,温度比来自热交换部6的室内空气的温度低的空气主要流向冷凝器3的高温部分以外的冷凝器3,所以冷凝器3被高效地冷却,制冷循环装置20的消耗电力降低。另外,如图2所示,旁通风路12分支为冷凝器3中制冷剂21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冷凝器上游侧周缘部3a和比冷凝器上游侧周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外壳;和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内的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部和送风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部和蒸发器,所述热交换部具有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所述送风部将从所述吸气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所述除湿装置包括: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风路、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热交换风路、所述冷凝器、所述送风部至所述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和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冷凝器、所述送风部至所述吹出口的旁通风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田博树,堀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