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8882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节省井道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在电梯装置中,曳引机(8)被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具有绳轮(9)和使绳轮旋转的电机部(10)。悬架单元(12)依次卷绕于第1轿厢吊轮(13a)、第2轿厢吊轮(13b)、绳轮(9)和对重吊轮(14)。第2轿厢吊轮(13b)、绳轮(9)和对重吊轮(14)被配置成,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连接第1及第2轿厢导轨(3a、3b)的轿厢导轨中心线(C1)位于一侧。电机部(10)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3b)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绳轮(9)被配置成,在从层站侧观察时与第2轿厢导轨(3b)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节省井道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在电梯装置中,曳引机(8)被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具有绳轮(9)和使绳轮旋转的电机部(10)。悬架单元(12)依次卷绕于第1轿厢吊轮(13a)、第2轿厢吊轮(13b)、绳轮(9)和对重吊轮(14)。第2轿厢吊轮(13b)、绳轮(9)和对重吊轮(14)被配置成,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连接第1及第2轿厢导轨(3a、3b)的轿厢导轨中心线(C1)位于一侧。电机部(10)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3b)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绳轮(9)被配置成,在从层站侧观察时与第2轿厢导轨(3b)重叠。【专利说明】电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轿厢升降的曳引机被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的无机房型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无机房型电梯装置中,在轿厢的升降区域及其延长线上的空间与井道壁之间配置有薄形曳引机。在该结构中,轿厢吊轮夹着轿厢导轨配置在对重的相反侧。因此,曳引机的绳轮和电机部被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中的一个轿厢导轨的后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另外,在其他的现有的无机房型电梯装置中,轿厢吊轮相对于轿厢导轨被配置在对重侧。在该结构中,曳引机被配置在对重的升降区域的上部,且被配置在在从上方观察时位于一对对重导轨之间的位置处。另外,对重侧的绳头组合部被配置在曳引机的正下方。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5932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27773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2所示的现有的电梯装置中,绳轮和电机部被配置在轿厢导轨的后方,因此存在井道的平面空间增大的问题。另外,在其他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对重侧的绳头组合部被配置在曳引机的正下方,除了支承曳引机的梁之外,还需要用于安装绳头组合部的梁,从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另外,为了在确保对重的升降空间的同时在对重上方配置两级的梁,需要增大井道的铅垂方向的尺寸。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下述这样的电梯装置:能够将曳引机更加高效地配置于井道内,并且能够节省井道的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的空间。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设有第I轿厢吊轮及第2轿厢吊轮;第I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它们被设置在井道内,对轿厢的升降进行引导;对重,其在井道内升降,设有对重吊轮;第I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它们被设置在井道内,对对重的升降进行引导;曳引机,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使轿厢和对重升降,具有绳轮和使绳轮旋转的电机部;悬架单元,其依次卷绕于第I轿厢吊轮、第2轿厢吊轮、绳轮和对重吊轮来悬吊轿厢和对重,具有轿厢侧端部和对重侧端部;轿厢侧绳头组合部,其被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且与轿厢侧端部连接;以及对重侧绳头组合部,其被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且与对重侧端部连接,第2轿厢吊轮、绳轮和对重吊轮被配置成,在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连接第I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的轿厢导轨中心线位于一侧,电机部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绳轮被配置成,在从层站侧观察时与第2轿厢导轨重叠。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中,第2轿厢吊轮、绳轮和对重吊轮被配置为,在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连接第I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的轿厢导轨中心线位于一侧,电机部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绳轮被配置成在从层站侧观察时与第2轿厢导轨重叠,因此,能够将曳引机更加高效地配置于井道内,并且能够节省井道的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的空间。【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的I1-1I线的剖视图。图3是从斜侧方观察到的图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图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7的VII1-VIII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I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的I1-1I线的剖视图,图3是从斜侧方观察到的图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图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在图中,井道I具有:第I及第2井道壁la、lb,它们彼此相对;和第3井道壁lc,其位于层站的相反侧。在第I井道壁la,沿上下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I轨道支架2a。在第I轨道支架2a上紧固有第I轿厢导轨3a。在第2井道壁lb,沿上下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2轨道支架2b。在第2轨道支架2b上紧固有第2轿厢导轨3b。轿厢4配置在第I及第2轿厢导轨3a、3b之间,被第I及第2轿厢导轨3a、3b引导而在井道I内升降。另外,轿厢4具有:第I及第2轿厢侧面4a、4b,它们彼此相对;轿厢前表面4c,其设置有轿厢出入口 ;以及轿厢背面4d,其与轿厢前表面4c相对。第I轿厢侧面4a与第I井道壁Ia相对。第2轿厢侧面4b与第2井道壁Ib相对。轿厢背面4d与第3井道壁Ic相对。第I及第2轿厢导轨3a、3b被配置在轿厢4的前后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连结第I及第2轿厢导轨3a、3b之间的轿厢导轨中心线Cl与轿厢4的宽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平行。在第2轨道支架2b上紧固有第I对重导轨5a。另外,在第2井道壁lb,沿上下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3轨道支架2c。在第3轨道支架2c上紧固有第2对重导轨5b。第I及第2对重导轨5a、5b被配置成,从正上方观察时位于第2轿厢侧面4b与第2井道壁Ib之间。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连结第I及第2对重导轨5a、5b之间的对重导轨中心线C2与轿厢导轨中心线Cl呈直角。对重6被配置在第I及第2对重导轨5a、5b之间,被第I及第2对重导轨5a、5b引导而在井道I内升降。另外,当对重6位于与轿厢4相同的高度时,对重6与第2轿厢侧面4b相对。而且,对重6被配置为,在从正上方观察时,位于第2轿厢侧面4b与第2井道壁Ib之间、即轿厢4的侧方。在第I对重导轨5a的上端面上载置有曳引机支承梁7 (在图1中省略图示)。曳引机支承梁7在对重6的正上方水平配置且配置成与轿厢4的前后方向平行。另外,曳引机支承梁7具有:第I支承梁端部7a,其位于轿厢4的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第2支承梁端部7b,其位于轿厢4的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第I支承梁端部7a被紧固于第2轿厢导轨3b的背面。第2对重导轨5b贯穿第2支承梁端部7b。另外,第2支承梁端部7b被紧固于第2对重导轨5b的背面。曳引机支承梁7被第2轿厢导轨3b和第I及第2对重导轨5a、5b支承。在曳弓丨机支承梁7上设置有用于使轿厢4和对重6升降的曳引机8。曳引机8具有:圆筒状的绳轮9 ;使绳轮9旋转的圆筒状的电机部10 ;对绳轮9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多个(在此为一对)制动器11a、lib。另外,曳引机8在井道I内的上部配置于对重6的正上方。而且,曳引机8被配置成,在从正上方观察时,在第2轿厢侧面4b与第2井道壁Ib之间,该曳引机8的至少一部分与对重6重叠。在绳轮9上卷绕有悬吊轿厢4和对重6的悬架单元12(在图1中省略图示)。作为悬吊单元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中,所述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设有第1轿厢吊轮及第2轿厢吊轮;第1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对所述轿厢的升降进行引导;对重,其在所述井道内升降,设有对重吊轮;第1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对所述对重的升降进行引导;曳引机,其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使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升降,具有绳轮和使所述绳轮旋转的电机部;悬架单元,其依次卷绕于所述第1轿厢吊轮、所述第2轿厢吊轮、所述绳轮和所述对重吊轮来悬吊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具有轿厢侧端部和对重侧端部;轿厢侧绳头组合部,其被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且与所述轿厢侧端部连接;以及对重侧绳头组合部,其被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且与所述对重侧端部连接,所述第2轿厢吊轮、所述绳轮和所述对重吊轮被配置成,在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连接所述第1轿厢导轨及所述第2轿厢导轨的轿厢导轨中心线位于一侧,所述电机部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第2轿厢导轨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所述绳轮被配置成,在从层站侧观察时与所述第2轿厢导轨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山直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