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5785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1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二个导电插片、DC电源输出线和电源电路板;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一端,DC电源输出线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源电路板将二个导电插片所输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后通过DC电源输出线输出;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相固定,所述电源电路板容纳在上壳体与下壳体所围成的腔内;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卡接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壳体卡槽固定导电插片,壳体注塑成型时不需镶嵌导电插片,节省了注塑时间;采用导电插片直接焊接在电源电路板焊盘上,省去原有的连接导线,使得焊接更牢靠,避免原有装配时连接导线易拉断、脱落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
技术介绍
电源适配器在电子设备上大量、且普遍使用。现有技术的电源适配器,其结构通常是将导电插片通过注塑方式镶嵌在上盖或下盖上,再通过导线焊接到电源电路板上的一端,电源电路板另一端接DC电源输出线,电源电路板置于下盖或上盖内,装上盖或下盖密封,其中,电源电路板的作用是将导电插片所输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并通过DC电源输出线输出。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结构的示意图,这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5、导电插片17、DC电源输出线13、电源电路板12、连接导线14、螺丝16和警示标贴18,导电插片17是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固定在下壳体15处,导电插片17与电源电路板12 一端的连接采用二根连接导线14焊接接通,DC电源输出线13端焊接在电源电路板12的另一端,构成交流向直流的转换,上壳体11与下壳体15则通过螺丝16相固定,并且将电源电路板12容纳在 上壳体11与下壳体15所围成的腔内。上述结构主要的缺点是:1、壳体成型慢,塑件加工时需要放置导电插片成型,影响成型速度;2、导电插片与电源电路板的连接是通过导线二端焊接,速度慢,装配麻烦,而且这种导线连接方式容易脱落,造成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是采用将导电插片直接焊在电源电路板上,具有生产简便、装配容易、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二个导电插片、DC电源输出线和电源电路板,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一端,DC电源输出线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源电路板将二个导电插片所输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后通过DC电源输出线输出;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相固定,所述电源电路板容纳在上壳体与下壳体所围成的腔内;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卡接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螺丝,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螺丝相固定。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警示标贴,所述警示标贴粘贴在对应于螺丝安装处的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外壁并遮盖所述螺丝。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设有第 ^扣,所述电源电路板的一端设有对应的插孔,插孔处设有焊盘,所述二个导电插片的第一卡扣分别插接在所述电源电路板一端的对应插孔处,并通过焊接方式与插孔处的焊盘焊接相固定。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设有由凹凸形结构构成的两个第一卡扣,每个导电插片的两个第一卡扣分别插接在所述电源电路板一端的对应插孔处,并通过焊接方式与插孔处的焊盘焊接相固定。所述二个导电插片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二卡扣,所述上壳体设有对应的第一卡槽,二个导电插片的上端的第二卡扣分别适配在上壳体对应的第一卡槽中;所述二个导电插片的下端分别设有第三卡扣,所述下壳体设有对应的第二卡槽,二个导电插片的下端的第三卡扣分别适配在下壳体对应的第二卡槽中。所述导电插片的第二卡扣和第三卡扣分别由凹凸形结构形成,所述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与对应的凹凸形结构相适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适配器壳体注塑成型时不需放置导电插片,节省了注塑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适配器壳体注塑自动化生产。2、本技术的导电插片直接焊接在电源电路板上,去除原有的连接导线,使得焊接更牢靠,避免原有装配时连接导线易拉断、脱落的现象发生。3、本技术的导电插片通过第一卡扣与电源电路板焊接相固定,具有焊接牢固,不易脱落的特点。4、本技术的导电插片通过第二卡扣、第三卡扣与壳体的第--^槽、第二卡槽的配合而卡接在壳体之间,具有装配容易、效率高的特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电源适配器结构的爆炸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爆炸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导电插片、电源电路板和DC电源输出线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导电插片和电源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导电插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电源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电源电路板(翻转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11是沿图10中A-A线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0中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2至图1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包括上壳体5、下壳体1、二个导电插片4、DC电源输出线3和电源电路板2,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分别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2的一端,DC电源输出线3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2的另一端,电源电路板2将二个导电插片4所输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后通过DC电源输出线3输出;所述上壳体5与下壳体I之间相固定,所述电源电路板2容纳在上壳体5与下壳体I所围成的腔内;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卡接在上壳体5与下壳体I之间。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螺丝6,所述上壳体5与下壳体I之间通过螺丝6相固定。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警示标贴7,所述警示标贴7粘贴在对应于螺丝6安装处的上壳体5的外壁并遮盖所述螺丝。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分别设有第 ^扣41,所述电源电路板2的一端设有对应的插孔21,插孔21处设有焊盘22,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的第一卡扣41分别插接在所述电源电路板一端的对应插孔21处,并通过焊接方式与插孔处的焊盘22焊接相固定。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分别设有由凹凸形结构(如图5所示)构成的两个第一卡扣41,每个导电插片的两个第一卡扣41分别插接在所述电源电路板一端的对应插孔21处,并通过焊接方式与插孔处的焊盘22焊接相固定。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二卡扣42,所述上壳体5设有对应的第一卡槽51, 二个导电插片4的上端的第二卡扣42分别适配在上壳体对应的第—^槽51中;所述二个导电插片4的下端分别设有第三卡扣43,所述下壳体I设有对应的第二卡槽11,二个导电插片的下端的第三卡扣43分别适配在下壳体对应的第二卡槽11中。所述导电插片的第二卡扣42和第三卡扣43分别由凹凸形结构(如图5所示)形成,所述的第—^槽51和第二卡槽11分别与对应的凹凸形结构相适配。本技术采 用壳体卡槽固定导电插片,壳体注塑成型时不需镶嵌导电插片,节省了注塑时间;采用导电插片直接焊接在电源电路板焊盘上,省去原有的连接导线,使得焊接更牢靠,避免原有装配时连接导线易拉断、脱落的现象发生。上述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二个导电插片、DC电源输出线和电源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一端,DC电源输出线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源电路板将二个导电插片所输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后通过DC电源输出线输出;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相固定,所述电源电路板容纳在上壳体与下壳体所围成的腔内;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卡接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适配器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二个导电插片、DC电源输出线和电源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一端,DC电源输出线焊接固定在电源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源电路板将二个导电插片所输入的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后通过DC电源输出线输出;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相固定,所述电源电路板容纳在上壳体与下壳体所围成的腔内;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卡接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螺丝,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螺丝相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警示标贴,所述警示标贴粘贴在对应于螺丝安装处的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外壁并遮盖所述螺丝。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导电插片分别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电源电路板的一端设有对应的插孔,插孔处设有焊盘,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标永郭境王承胜杨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佰伦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