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211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1 13:40
在一种热交换器中,致冷剂侧总箱(62)和冷却剂侧总箱(72)由板联管部件(621,721)、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和箱联管部件(624,724)构成,所述致冷剂侧总箱和冷却剂侧总箱与致冷剂管(61)和冷却剂管(71)连接。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在这种情形中,利用这种简单的结构,调节管(61,71)和总箱(62,72)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状态,在所述结构中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一部分被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封闭,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是在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中形成的,而且是致冷剂和冷却剂流经的孔。被构造成在三种类型的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生产率能够被充分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30日递交的第2011-262053号以及2012年11月14日递交的第2012-250502号日本专利申请,并通过引用的方式将其合并于本申请中。
本公开涉及一种组合热交换器,其被设置成能够在三种类型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技术介绍
通常,人们已经知晓组合热交换器,其被设置成能够在三种类型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被安置于汽车中并被设置成能够在致冷循环装置的致冷剂和汽车外空气(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在所述致冷剂和引擎冷却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被设置成所谓的箱和管型热交换器,该管型热交换器具有:致冷剂管,其允许致冷剂在其中流动;以及致冷剂箱,其沿着所述管被彼此堆叠的方向延伸,并收集或者分配在所述致冷剂管中流动的致冷剂。所述热交换器在流经所述致冷剂管的致冷剂和在所述致冷剂管周围流动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在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中,热管与流经引擎冷却剂的冷却剂箱连接,并布置在彼此堆叠的致冷剂管之间,且热交换散热片布置在外部空气通道中,所述热交换散热片能够在流经所述致冷剂管的致冷剂和流经所述热管的引擎冷却剂之间传热,所述外部空气通道形成于致冷剂管和热管之间,以在致冷剂和引擎冷却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制造所述箱和管型的热交换器时,用于通过中间板部件等连通管的内部空间和箱的外部空间的装置。在专利文献2的热交换器中,利用以上结构能够容易地调节用于分配或收集的各个管和箱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及流经所述管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热交换器中采用一种简单结构作为中间板部件,其中,在一种简单的板状部件中提供使流体流经的流体连通孔,由此提高了整个热交换器的生产率,同时抑制了热交换器自身由于应用中间板部件导致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在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致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致冷剂与上述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邻近地布置了设置成不同主体的致冷剂箱和冷却剂箱,并在冷却剂箱附近应用了形状弯曲的热管。然而,在冷却剂箱附近,弯曲、复杂形状的应用会导致热交换器的生产率降低。相反,例如在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中,即使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中间板部件等等干扰了致冷剂箱和致冷剂管之间的连接,也不能调节用于分配或收集的各个管和箱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及流经管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此外,无法改变热管的形状。因此,无法充分地提高整个热交换器的生产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A-11-157326专利文献2:第3960233号日本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充分地提高热交换器的生产率,该热交换器被构造成能够在三种类型的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第一示例中,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单元,其包括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管,以及第一箱,其在第一管的堆叠方向上延伸并收集或分配流经第一管的第一流体,第一热交换单元在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一管周围的第三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单元,包括第二管,其中流经第二流体,以及第二箱,其在第二管的堆叠方向上延伸并收集或分配流经第二管的第二流体,第二热交换单元在第二流体和流经第二管周围的第三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第三流体通道,其中流经第三流体;以及外部散热片。至少一个第一管布置在第二管之间,且至少一个第二管布置在第一管之间。第三流体通道形成于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外部散热片布置在第三流体通道中,促进两个热交换单元中的热交换,并使流经第一管的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二管的第二流体之间能够传热。第一和第二箱的至少一个包括板状板联管部件、板状连通中间板部件、板状封闭中间板部件以及箱联管部件,该板联管部件与第一和第二管在其纵向的一个端侧连接。连通中间板部件具有第一流体连通孔,其中流经第一流体,以及第二流体连通孔,其中流经第二流体,且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穿过连通中间板部件的两个板面。封闭中间板部件封闭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之一,并具有穿过封闭中间板部件的两个板面的连通孔。箱联管部件具有内部空间,其收集或分配第一或第二流体。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另一个与所述连通孔彼此连通,以使箱联管部件限定的内部空间和第一管或第二管之一彼此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之一由封闭中间板部件封闭,以使第一管或者第二管的另一个中的彼此邻近地成对布置两个管彼此连通。板联管部件的所述板面和连通中间板部件的一个板面彼此结合,且连通中间板部件的另一个板面与封闭中间板部件的所述板面彼此结合,以限制流经第一流体连通孔的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二流体连通孔的第二流体的混合。根据上面的结构,由于第一或者第二箱中的至少一个由板联管部件、流通中间板部件、封闭中间板部件以及箱联管部件形成,当在箱联管部件内形成的内部空间与第一和第二管之一连通时,所述内部空间和第一或第二管可以通过连通中间板部件和封闭中间板部件彼此连接。因此,能够根据设置在连通中间板部件中的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位置和尺寸,以及根据由封闭中间板部件封闭的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位置,容易地调节第一和第二管与箱联管部件中形成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及流经第一和第二管的第一和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此外,板联管部件、连通中间板部件以及封闭中间板部件的各板面彼此结合,由此能够抑制流经第一流体连通孔的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二流体连通孔的第二流体的混合。因此,可以通过连通中间板部件和封闭中间板部件调节第一、第二管和第一和第二箱内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状态等,所述连通中间板部件和封闭中间板部件的每个均具有其中在板部件中仅形成流体连通孔的简单的结构。结果,被构成成在三种类型的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生产率得以充分地提闻。在本公开的与根据第一个示例的热交换器有关的第二个示例中,热交换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凹槽部。可以在板联管部件的所述板面、连通中间板部件的所述一个或另一个板面或者封闭中间板部件的所述板面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所述凹槽部。凹槽部可以位于邻近地布置的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之间。凹槽部中形成的凹槽空间可以连续地连接到热交换器的外部空间。根据上面的结构,通过凹槽部内形成的凹槽空间使渗漏到形成所述凹槽部的结合面(板面)上的第一流体或者第二流体排放到热交换器的外部。鉴于此,渗漏到结合面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一可以避免与第一流体连通孔或者第二流体连通孔内的另一流体混合。在本公开的与根据第一或第二个示例的热交换器有关的第三个示例中,热交换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凹槽部。可以在板联管部件的所述板面、连通中间板部件的所述一个或另一个板面或者封闭中间板部件的所述板面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所述凹槽部。凹槽部可以位于邻近地布置的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之间,且凹槽部可以形成为延伸到形成凹槽部的板联管部件、连通中间板部件或者封闭中间板部件中的板面的端部。根据上面的结构,凹槽部形成为从邻近地布置的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之间的区域延伸到形成所述凹槽部的板面的端部。因此,当流经第一流体连通孔的第一流体或者流经第二流体连通孔的第二流体从板联管部件、连通中间板部件和封闭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单元(60),其包括第一管(61),其中流经第一流体,以及第一箱(62),其在第一管(61)的堆叠方向上延伸并收集或分配流经第一管(61)的第一流体,第一热交换单元在第一流体和在第一管(61)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单元(70),包括第二管(71),其中流经第二流体,以及第二箱(72),其在第二管(71)的堆叠方向上延伸并收集或分配流经第二管(71)的第二流体,第二热交换单元在第二流体和在第二管(71)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第三流体通道(16a),其中流经第三流体;以及外部散热片(50),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管(61)布置在第二管(71)之间,至少一个第二管(71)布置在第一管(61)之间,第三流体通道(16a)形成于第一管(61)和第二管(71)之间,外部散热片(50)布置在第三流体通道(16a)中,促进两个热交换单元(60,70)中的热交换,并使在第一管(61)中流动的第一流体和在第二管(71)中流动的第二流体之间能够传热,第一箱和第二箱(62,7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板状板联管部件(621,721)、板状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板状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以及箱联管部件(624,724),所述板联管部件(621,721)与第一管和第二管(61,71)在纵向的一个端侧连接,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具有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连通孔(622a,722a)以及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连通孔(622b,722b),且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622a,722a,622b,722b)穿过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的两个板面,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封闭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一个(722a,622b),并具有穿过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的两个板面的连通孔(623a,723a),箱联管部件(624,724)具有收集或分配第一流体或第二流体的内部空间(62a,62b,72a,72b),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另一个(622a,722b)与所述连通孔(623a,723a)彼此连通,以使箱联管部件(624,724)限定的内部空间和第一管或第二管(61,71)之一彼此连通,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所述一个(722a,622b)由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封闭,以使第一管或者第二管(61,71)的另一个中的彼此邻近地成对布置的两个管彼此连通,以及板联管部件(621,721)的板面和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的一个板面彼此结合,且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的另一个板面与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的所述板面彼此结合,以限制在第一流体连通孔(622a,722a)中流动的第一流体和在第二流体连通孔(622b,722b)中流动的第二流体混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1.30 JP 2011-262053;2012.11.14 JP 2012-25050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热交换单元(60),其包括第一管(61),其中流经第一流体,以及第一箱(62),其在第一管(61)的堆叠方向上延伸并收集或分配流经第一管(61)的第一流体,第一热交换单元在第一流体和在第一管(61)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单元(70),包括第二管(71),其中流经第二流体,以及第二箱(72),其在第二管(71)的堆叠方向上延伸并收集或分配流经第二管(71)的第二流体,第二热交换单元在第二流体和在第二管(71)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之间执行热交换; 第三流体通道(16a),其中流经第三流体;以及 外部散热片(50),其中 至少一个第一管出1)布置在第二管(71)之间, 至少一个第二管(71)布置在第一管(61)之间, 第三流体通道(16a)形成于第一管(61)和第二管(71)之间, 外部散热片(50)布置在第三流体通道(16a)中,促进两个热交换单元(60,70)中的热交换,并使在第一管出1)中流动的第一流体和在第二管(71)中流动的第二流体之间能够传热, 第一箱和第二箱出2,7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板状板联管部件(621,721)、板状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板状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以及箱联管部件出24,724),所述板联管部件(621,721)与第 一管和第二管(61,71)在纵向的一个端侧连接, 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具有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连通孔(622a,722a)以及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连通孔^22b,722b),且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22a,722a,622b,722b)穿过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的两个板面, 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封闭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一个(722a,622b),并具有穿过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的两个板面的连通孔^23a,723a), 箱联管部件(624,724)具有收集或分配第一流体或第二流体的内部空间^2a,62b,72a,72b), 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另一个(622a,722b)与所述连通孔^23a,723a)彼此连通,以使箱联管部件(624,724)限定的内部空间和第一管或第二管(61,71)之一彼此连通, 第一流体连通孔和第二流体连通孔的所述一个(722a,622b)由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封闭,以使第一管或者第二管(61,71)的另一个中的彼此邻近地成对布置的两个管彼此连通,以及 板联管部件(621,721)的板面和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的一个板面彼此结合,且连通中间板部件(622,722)的另一个板面与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的所述板面彼此结合,以限制在第一流体连通孔^22a,722a)中流动的第一流体和在第二流体连通孔^22b,722b)中流动的第二流体混合。2.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凹槽部(80),其中 在板联管部件(621,721)的所述板面、连通中间板部件的所述一个或另一个板面(622,722)或者封闭中间板部件(623,723)的所述板面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所述凹槽部(80),凹槽部(80)位于邻近地布置的第一流体连通孔(622a,722a)和第二流体连通孔(622b,722b)之间,且 凹槽部(80)中形成的凹槽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吉毅齐藤充克山田研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